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9 13:55
目的·探索分娩镇痛中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1—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自然分娩并要求行分娩镇痛的产妇144例,随机将其分为3组;其中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A组产妇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进行硬膜外腔置管,B组产妇使用Arrow FlexTip Plus硬膜外导管置管,C组产妇(对照组)使用普通硬膜外导管置管。记录3组产妇的硬膜外血管损伤和血管内置管、神经异感、蛛网膜下腔置管、单侧阻滞、困难置管、多次置管、置管阻力消失感、拔管困难和导管损坏的发生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然后用Dunnett t检验对3组间有显著差异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同时,观察B、C组中需要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再次置管的病例数及统计其成功率。结果·与C组相比,A组产妇的硬膜外血管损伤和血管内置管的发生率(P=0.002)、困难置管的发生率(P=0.000)、多次置管的发生率(P=0.006)均有所下降。且与B组、C组相比,A组产妇的置管阻力消失感发生率亦有所下降(P=0.021,P=0.000)。结论·相较于普通硬膜外导管,改良硬膜外导管能有效降低硬膜外血...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4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改良硬膜外导管实物图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通过硬膜外穿刺针时产妇感觉更为平顺,很少出现既往临床中常见的置管过程中(特别是导管经过穿刺针针尖时)的阻力消失感,而其余2组的导管在进入硬膜外腔时往往会有明显的置管阻力消失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硬膜外导管头端通过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时会顶于硬膜,此时稍加用力则可使导管头端擦着硬膜或组织进入硬膜外腔,从而给产妇带来一种阻力消失感或突破感。上述情况在使用直入法或旁正中法进行硬膜外穿刺(图2A)后的置管时较为常见,亦是因为在置入时硬膜外穿刺针和硬膜外腔会形成近90?的夹角,使得导管头端需改变更大的角度才能进入硬膜外腔。此外,即使硬膜外穿刺针的针尖远离硬膜,由于导管质地偏硬且导管头端不能改变角度,也使硬膜外导管头端顶于其前方组织如硬膜、血管或神经等而难以进入硬膜外腔(图2B)。而当硬膜外穿刺针的针尖接近硬膜时,硬膜外导管头端虽然已穿过针尖,但因空间有限使得其仍难以调整角度造成置管困难(图2C)。因此,上述2种情况均需要在导管后端加力送管,但位于针内的那段导管更易因此发生轻微弯曲。如果导管头端通过角度调整恰好能够进入硬膜外腔,则针内弯曲的导管会变直,头端则会加速进入硬膜外腔并产生明显的阻力消失感,从而有可能暴力损伤硬膜外血管或神经。这也可能是C组产妇血管损伤和血管内置管、困难置管以及多次置管发生率较高的原因。而改良硬膜外导管头端有30?的弯曲,相当于已调整到了适当的角度,更利于导管顺畅通过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图2D、E)。Arrow硬膜外导管头端虽没有弯折,但其质地柔软,因此即使擦着硬膜外组织进入硬膜外腔,也不会造成严重损伤。这也解释了本研究中B组产妇相较于其他2组而言,虽然其存在一定的置管阻力消失感发生率但其血管神经损伤率较低。必须强调的是,研究中所有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的产妇,其硬膜外导管均能被顺利取出,无导管损坏的情况发生,同时亦无神经异感、单侧阻滞和蛛网膜下腔置管等情况。因此本研究认为,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改良硬膜外导管或将有望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J]. 王涛,魏晓永,姜丽华,刘博,董正华,王玉霞,王丽娟. 中国实用医刊. 2019 (21)
[2]钢丝加强型聚脲胺酯硬膜外导管提高分娩镇痛安全性效果分析[J]. 秦勇. 系统医学. 2019(20)
[3]国产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对分娩镇痛时麻醉并发症的影响[J]. 张青林,徐铭军.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7 (04)
[4]全产程分娩镇痛与第一产程分娩镇痛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产程的影响[J]. 韩斌,徐铭军,白云波.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7(02)
[5]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J]. 李辉,刘昱升,冯善武,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6(08)
[6]潜伏期硬膜外麻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和安全性分析[J]. 王文娟,安红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13)
[7]硬膜外预注不同容量生理盐水减少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的效果[J]. 张瑶,沈晓凤,冯善武,李彩娟,朱运河,王楠,徐世琴.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6(03)
[8]椎管内镇痛对孕妇臀位外倒转术的辅助疗效[J]. 李海冰,方昕,赵青松,沈富毅,林蓉,刘志强,朱丽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1)
[9]硬膜外预充生理盐水预防剖宫产术中硬膜外置管诱发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J]. 茹居平,李亚宁.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08)
[10]硬膜外预充生理盐水预防剖宫产术患者硬膜外置管诱发血管损伤的适宜剂量[J]. 韩传宝,于力,蒋秀红,吴霞,周钦海,丁正年,钱燕宁.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2 (08)
本文编号:3426518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4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改良硬膜外导管实物图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通过硬膜外穿刺针时产妇感觉更为平顺,很少出现既往临床中常见的置管过程中(特别是导管经过穿刺针针尖时)的阻力消失感,而其余2组的导管在进入硬膜外腔时往往会有明显的置管阻力消失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硬膜外导管头端通过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时会顶于硬膜,此时稍加用力则可使导管头端擦着硬膜或组织进入硬膜外腔,从而给产妇带来一种阻力消失感或突破感。上述情况在使用直入法或旁正中法进行硬膜外穿刺(图2A)后的置管时较为常见,亦是因为在置入时硬膜外穿刺针和硬膜外腔会形成近90?的夹角,使得导管头端需改变更大的角度才能进入硬膜外腔。此外,即使硬膜外穿刺针的针尖远离硬膜,由于导管质地偏硬且导管头端不能改变角度,也使硬膜外导管头端顶于其前方组织如硬膜、血管或神经等而难以进入硬膜外腔(图2B)。而当硬膜外穿刺针的针尖接近硬膜时,硬膜外导管头端虽然已穿过针尖,但因空间有限使得其仍难以调整角度造成置管困难(图2C)。因此,上述2种情况均需要在导管后端加力送管,但位于针内的那段导管更易因此发生轻微弯曲。如果导管头端通过角度调整恰好能够进入硬膜外腔,则针内弯曲的导管会变直,头端则会加速进入硬膜外腔并产生明显的阻力消失感,从而有可能暴力损伤硬膜外血管或神经。这也可能是C组产妇血管损伤和血管内置管、困难置管以及多次置管发生率较高的原因。而改良硬膜外导管头端有30?的弯曲,相当于已调整到了适当的角度,更利于导管顺畅通过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图2D、E)。Arrow硬膜外导管头端虽没有弯折,但其质地柔软,因此即使擦着硬膜外组织进入硬膜外腔,也不会造成严重损伤。这也解释了本研究中B组产妇相较于其他2组而言,虽然其存在一定的置管阻力消失感发生率但其血管神经损伤率较低。必须强调的是,研究中所有使用改良硬膜外导管的产妇,其硬膜外导管均能被顺利取出,无导管损坏的情况发生,同时亦无神经异感、单侧阻滞和蛛网膜下腔置管等情况。因此本研究认为,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改良硬膜外导管或将有望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J]. 王涛,魏晓永,姜丽华,刘博,董正华,王玉霞,王丽娟. 中国实用医刊. 2019 (21)
[2]钢丝加强型聚脲胺酯硬膜外导管提高分娩镇痛安全性效果分析[J]. 秦勇. 系统医学. 2019(20)
[3]国产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对分娩镇痛时麻醉并发症的影响[J]. 张青林,徐铭军.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7 (04)
[4]全产程分娩镇痛与第一产程分娩镇痛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产程的影响[J]. 韩斌,徐铭军,白云波.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7(02)
[5]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J]. 李辉,刘昱升,冯善武,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6(08)
[6]潜伏期硬膜外麻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和安全性分析[J]. 王文娟,安红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13)
[7]硬膜外预注不同容量生理盐水减少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的效果[J]. 张瑶,沈晓凤,冯善武,李彩娟,朱运河,王楠,徐世琴.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6(03)
[8]椎管内镇痛对孕妇臀位外倒转术的辅助疗效[J]. 李海冰,方昕,赵青松,沈富毅,林蓉,刘志强,朱丽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1)
[9]硬膜外预充生理盐水预防剖宫产术中硬膜外置管诱发血管损伤的临床观察[J]. 茹居平,李亚宁.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08)
[10]硬膜外预充生理盐水预防剖宫产术患者硬膜外置管诱发血管损伤的适宜剂量[J]. 韩传宝,于力,蒋秀红,吴霞,周钦海,丁正年,钱燕宁.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2 (08)
本文编号:3426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34265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