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疗效分析
本文关键词: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疗效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在女性盆底肌力恢复方面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产科分娩,于产后6至8周复诊并进行盆底功能筛查的45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204例、中转剖宫产组24例、会阴保护组59例和会阴侧切组163例,运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量化评估4组研究对象盆底不同肌纤维的肌力,并对42例肌力较弱的研究对象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一疗程后再次进行肌力评估。结果:1.前静息平均肌电值高张型构成比剖宫产组(71.57%)明显高于会阴侧切组(47.24%),且其高张型平均肌电值明显高于会阴保护组和会阴侧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快肌最大肌电值低张型构成比会阴保护组(81.36%)和会阴侧切组(74.23%)明显高于剖宫产组(46.57%),且会阴侧切组低张型平均肌电值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混合肌平均肌电值低张型构成比会阴保护组(91.53%)和会阴侧切组(92.64%)明显高于剖宫产组(73.53%),且两者低张型平均肌电值均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慢肌平均肌电值低张型构成比会阴侧切组(89.57%)高于剖宫产组(75.98%),且低张型平均肌电值剖宫产组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后静息平均肌电值高张型构成比剖宫产组(72.55%)明显高于会阴保护组(49.15%)和会阴侧切组(49.08%),且其高张型平均肌电值明显高于会阴保护组和会阴侧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五个检测指标中,会阴保护和会阴侧切两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快肌、混合肌、慢肌三者各自低张型构成比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后明显降低,三者各自总体平均肌电值在治疗后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剖宫产会导致盆底肌静息状态下的肌紧张,产后早期应当进行盆底功能筛查和康复治疗。2.会阴保护和会阴侧切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损伤大于剖宫产。3.会阴保护和会阴侧切两种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临床上应综合评估决定是否进行会阴侧切。4.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早期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疗效,临床上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分娩方式 盆底肌力 肌纤维 生物反馈 电刺激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14.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14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14-17
- 2.1 研究对象14
-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14
- 2.2.1 主要试剂14
- 2.2.2 主要仪器14
- 2.3 研究方法14-15
- 2.3.1 盆底肌力评估方法14-15
- 2.3.2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方法15
- 2.4 盆底肌力评估标准15-16
- 2.5 统计学分析16-17
- 第三章 结果17-23
- 3.1 四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17
- 3.2 四种分娩方式后盆底肌电值比较17-21
- 3.3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前与治疗后盆底肌电值比较21-23
- 第四章 讨论23-27
- 4.1 四种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24-25
- 4.2 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积极疗效25-27
- 第五章 结论27-28
- 研究的创新性28
- 研究的局限性28-29
- 参考文献29-33
- 附录一 缩略词表33-34
- 附录二 盆底肌力评估报告34-35
- 附录三 盆底肌力评估图35-36
- 附录四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图36-37
- 综述37-47
- 参考文献43-47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中兴;;连续直流电刺激治疗骨折不连接[J];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82年S1期
2 谢慧胜;;国外电刺激治疗动物骨折的新进展[J];国外畜牧科技;1989年02期
3 冯喟,何祥;电刺激与神经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1期
4 杨永红;杨霖;;国内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状况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35期
5 陈艳;刘诗;;肠电刺激对肠运动功能的作用[J];胃肠病学;2010年08期
6 汤押庚,施健行,肖光弟,毛冠群,王新生;持续直流电刺激辅助治疗骨不连8例报告[J];徐州医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7 孙燕群;电刺激治疗骨不连的临床观察及机制[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85年01期
8 Cussies PP ,钱秉君;分级电刺激对健康肌肉血流的影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87年03期
9 王昆润;电刺激对下颌骨折区血循环的影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87年04期
10 童星杰;;电刺激成骨的实验和临床[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亮;王远玉;马兆峰;纪芳;宋如启;;电刺激治疗在精神科临床应用方法探讨[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选编[C];2001年
2 严凤玲;;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3 周鹏;葛家怡;赵欣;王明时;;电刺激经络导通法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金捷;;植入式电刺激治疗装置的国际进展和我国的对策[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王黎萍;龚剑秋;;肌电引导注射肉毒毒素联合电刺激治疗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姚云海;顾旭东;李亮;傅建明;任芸;;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7 吴东宇;屈亚萍;涂显琴;钱龙;杨远滨;耿宏;;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缓解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主题报告、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10年
8 吴承龙;王黎萍;;肌电引导注射肉毒毒素联合电刺激治疗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研究[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孙岚;徐俊峰;曲学坤;王征美;;康复训练配合穴位电刺激对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A];弘扬中华养生文化 共享健康新生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姚云海;顾旭东;李岩;金敏敏;杨美霞;时美芳;;神经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A];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主任 倪家骧;顽固性疼痛可选脊髓电刺激治疗[N];健康报;2010年
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胡永生 李勇杰;卒中后疼痛 皮层电刺激治疗[N];健康报;2013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yび板,
本文编号:391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39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