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不同分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07:20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分型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2007年3月至2017年9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480例符合亚太肝脏研究学会诊断标准的乙肝及酒精性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回顾性采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将480例入组患者按基础肝病严重程度分为三型,A型为非肝硬化慢性肝病病人,B型为既往未发生失代偿的肝硬化病人,C型为既往存在肝硬化失代偿的病人。对三组病人的临床指标、疾病进展进行比较,并评估三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研究结果入组480例患者中A型49人,B型212人,C型219人。入组基线特征:A型多为乙肝相关ACLF,酒精性相关ACLF多见于B、C型(p0.001)。Hb、PLT、HCT、ALT、AST、CHE、Na~+、AFP在A、B、C三组中均呈递减趋势,A型最高,B型次之,C型最低;在N%、RDW、BUN、sCr上均呈递增趋势,C型最高,B型次之,A型最低,不同分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发病诱因的研究:A、B、C三型在仅肝内因素诱发ACLF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9.8%、42.9%、21%(p0.001),其中A型发生HBV再激活比例最高,与B、C型存在统计学差异。三型在仅肝外因素诱发ACLF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2%、34.4%、60.3%(p0.001),其中B、C型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比例更高,与A型存在统计学差异。在器官衰竭和预后上:(1)基线水平,A、B、C三型在肝脏衰竭上所占比例分别为65.3%、55.2%、46.1%(p=0.025),A型发生率高于C型;在脑、循环、呼吸衰竭发生率上三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1,0.027,0.037),C型上述器官衰竭发生率更高。住院期间,凝血、循环、脑、肾脏、呼吸衰竭发生率在三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6,0.001,0.029,0.001,0.026),C型更易发生上述器官衰竭,其中循环衰竭在A、B、C三组中发生率逐渐增加(0%,3.3%,7.8%)(p0.05);(2)在乙肝相关ACLF患者中,住院期间C型的凝血、肾脏衰竭发生率比A型高(p=0.047,0.004)。在酒精性相关ACLF患者中,基线水平C型出现脑衰竭的比率比B型高(p0.001);(3)无论整体分析还是分病因比较,28天及90天病死率C型均最高,A型预后均最好,组间比较p值均小于0.001。预后评分系统的研究,CLIF-C ACLFs在A、B型的90天预后评估上有较高价值,AARC-ACLFs对C型的90天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研究结论A型多为乙肝相关ACLF而酒精性相关ACLF更多见于B、C型。A型病人多为肝内诱因,以HBV再激活为著,而肝外诱因更多见于B、C型,常见为细菌感染。A型以肝细胞损伤为主,C型肝脏储备能力有限,基础条件最差,且更易出现循环、脑、肾脏、呼吸等器官衰竭。28天及90天病死率C型均最高,A型均最低。CLIF-C ACLFs在A、B型的90天预后评估上有较高价值,AARC-ACLFs对C型的90天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75.3
【图文】:

预后,诱因,肝衰竭,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同分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型(log-rank 检验:p=0.015,p=0.022);(3)在肝内因素合并肝外因素诱发ACLF 上,三组均无统计学差异。

病死率,预后,肝衰竭,硕士学位论文


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同分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8 天及 90 天病死率,结果显示三组存在明显差异,组间比较 p 值均小于或等于.001,C 型预后最差,其次为 B 型,预后最好为 A 型(见图 2 及图 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方集;彭亮;刘月英;高志良;韩涛;黄建荣;;2016年肝衰竭诊治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7年02期

2 原子英;郭津生;;肝硬化相关免疫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其临床相关性[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6年10期

3 韩涛;张玉玲;;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早期预警及预后评价[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年04期

4 陈应强;庄海;李向永;崇雨田;;甲胎蛋白对慢性HBV感染后重型肝炎预后的预测价值[J];广东医学;2015年05期

5 蔡均均;韩涛;;肝硬化患者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年12期

6 陈薇;林苏;陈靖;江家骥;;血乳酸对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估[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2年05期

7 杨美蓉;张英;尹翠兰;毛燕群;李超;陈凯红;;肝衰竭患者血乳酸测定的临床意义[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年06期

8 叶小净;;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4项指标的测定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年02期

9 曾珍;韩玉坤;耿华;陈菊梅;;慢性重型肝炎分类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年02期

10 刘峰,李冠武;重型肝炎血液学变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莹;终末期肝硬化合并感染的短期预后评估体系建立[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22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722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d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