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抗炎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1 09:13
【摘要】:背景 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导致人口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主要原因之一。TBI后引起炎症联锁反应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其中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关键因素之一。TBI后脑组织细胞释放多种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介导炎症联锁反应的激活。TBI导致的强烈的炎症反应特点是:血脑屏障破坏后,外周白细胞浸润进入脑实质以及内源性免疫细胞的激活。外周浸入到脑组织的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直接影响神经系细胞的存活和死亡。此外,脑组织内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并释放细胞因子、趋化细胞因子、活性氧、一氧化氮、蛋白酶和其他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物质,继而可能加重神经元死亡。 然而,这些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也可以在TBI病理过程中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比如,T淋巴细胞在TBI的后期可能起到促进神经修复的作用。促炎因子IL-1、IL-6和TNF-a在对神经细胞的影响作用上都是具有双重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另外,小胶质细胞在脑组织中能清除坏死的细胞碎片、促进脑神经细胞的重塑以及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总之,TBI导致的炎症反应是继发性脑损伤中关键因素,这就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抗炎或者免疫调节的治疗手段可能对TBI导致的一系列病理过程起到有效的治疗或保护作用。 以往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损伤,包括TBI、中风和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的动物模型中发挥有益作用。这些研究的主要结果表明:干细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细胞凋亡,增加内源性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减少病灶大小。移植的MSCs在CNS损伤中发挥有益作用的可能机制包括:MSCs具有迁移到损伤灶的能力;能分化成神经细胞,以取代受损的神经细胞;以及MSCs分泌的各种的生长因子发挥作用。然而,最近的证据表明,MSCs移植的治疗效果可能不是通过直接的细胞替代作用,而是通过调节宿主微环境发挥作用。MSCs可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分子,比如各种营养因子及多种抗凋亡分子,这些物质可能是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机制。 最近研究表明,MSCs具有免疫调节特性。MSCs可以直接抑制T淋巴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并且可以影响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和/或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另外,MSCs还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活性氧化物质fMLP(甲酰基-甲硫氨基-亮氨酰基-苯丙氨酸)的活性。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模型中,移植的MSCs能抑制髓鞘特异的T细胞并且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移植的MSCs的免疫抑制效应也被证明在急性、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和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有效。此外,MSCs还可诱导外周耐受并且迁移到到受伤的组织,抑制促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受损细胞的生存。这些作用在急性肺损伤、心肌梗死、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缺血及阿尔茨海默氏病中已经获得证实。一些研究还发现,其他干细胞也具有炎症调节功能。其中有一项研究证实,移植的人脐带血干细胞在大鼠中风模型中具有抗炎作用;另有一项研究报告,在中风超急性期通过静脉注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 NSCs可通过与外周炎症系统相互作用调节脑内炎症反应。 这些研究提示,通过移植MSCs来减少脑组织炎症反应和调节TBI后的免疫反应具有可行性。然而,很少有研究同时关注MSCs对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在CNS损伤的作用,尤其是在TBI模型中的这种研究更鲜有报道。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SD大鼠的TBI动物模型,通过静脉系统移植MSCs,探索MSCs在体内对TBI诱导的抗炎反应的抗炎作用及免疫调节性的特性,为深入理解MSCs移植治疗TBI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第一章大鼠骨髓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 目的 建立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MSCs的方法。 方法 从SD大鼠骨髓中生提取、分离、培养MSCs。当细胞生长达到80-90%融合时,用胰蛋白酶消化贴壁细胞,进行传代、扩增。扩增的第3-8代MSCs用于进一步的检测或移植。使用流式细胞仪对MSCs的表型包括:CD44、CD90和CD105,以及造血干细胞标志物CD14、CD34、CD45和HLA-DR进行鉴定。 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第3代MSCs结果为,表型CD44(99.01%)、CD90(99.28%)及CD105(97.71%)高表达;造血干细胞表型CD14(0.79%)、CD34(0.78%)、CD45(0.67%)及HLA-DR (1.11%)低表达。结论 通过本研究,我们在体外成功建立了分离、培养MSCs的可靠方法。MSCs具有较强的体外扩增能力,细胞表型符合国际MSCs的标准,可作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理想种子。 第二章创伤性脑损伤脑皮层中炎症相关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的时间变化研究目的 创伤性脑损伤(TBI)可诱导强烈的炎症反应,其可以持续数天至数月、导致严重的继发性脑损伤。然而,尚鲜见炎症相关免疫细胞与细胞因子在脑损伤过程中的动态关联变化情况,尤其少见TBI后炎症变化过程中其连续动态变化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我们使用SD大鼠脑冲击伤的实验动物TBI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炎症相关的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在脑组织内的聚集变化情况,同时应用multiplex assays检测系统,同步检测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IL-1α、IL-1β、IL-4、IL-6、IL-10、 IL-17、TNF-a、IFN-γ、RANTES、MCP-1、MIP-2和TGF-β1)在TBI后连续4周的变化情况。结果 TBI后第7天,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达到高峰。MPO+中性粒细胞和CD3+淋巴细胞分别在TBI后第1天和第3天达到高峰。细胞因子IL-1a, TNF-a、IL-17、IL-10和TGF-β1均在TBI后第1天和3天增加,接着开始逐渐下降,到第28天又开始出现增加的趋势。趋化因子MCP-1、MIP-2和RANTES在TBI后第1天开始增加,随后逐渐下降,直到第28天达到最低值。IL-1β从TBI后第1天开始增加,第3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IL-6在TBI后第7天才开始增加,在第28天达到高峰。IFN-y在TBI后第14天到第28天才开始增高,并在第21天时达到高峰。IL-4从TBI后第14天才开始出现显著增加,持续到第28天仍处于增高水平。 结论 炎症相关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α、IL-1β、IL-4、IL-6、IL-10、IL-17、TNF-a、 IFN-γ、RANTES、MCP-1、MIP-2和TGF-β1)随着TBI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的时间变化规律。 第三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目的 有很多研究表明MSCs移植治疗脑损伤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MSCs转分化作用或营养因子分泌作用,但很少有研究者关注MSCs对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在CNS损伤中的调节作用,尤其TBI模型中的该类研究。在本课题中,我们选用SD大鼠的TBI动物模型,通过静脉系统移植MSCs,研究MSCs在体内对TBI诱导炎性反应的抗炎作用及免疫调节性的特性。 方法 大鼠TBI后2小时,通过静脉移植MSCs。采用mNSS评分系统,评估TBI后第1、3、7、14、21和28天大鼠的神经运动功能情况。TBI后72小时,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来确定GFAP+星形胶质细胞、Iba-1+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PO+嗜中性粒细胞和CD3+淋巴细胞的密度。应用multiplex assays检测系统,同步检测脑皮层匀浆液中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IL-1a、IL-1β、IL-4、IL-6、IL-10、IL-17、TNF-a、IFN-γ、RANTES、MCP-1、MIP-2和TGF-β1)的浓度。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免疫抑制相关因素抗炎因子TSG-6和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含量。 结果 MSCs治疗组rmNSS分数从TBI后第3至28天相对于PBS治疗组明显下降。两组之间仅在TBI后24小时无显著差异。PBS治疗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PBS治疗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升高;MSCs治疗组和PBS治疗对照组比较,MSCs治疗后显著降低脑组织含水量。MSCs治疗TBI后,受损的脑实质中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的激活有所减少,同时降低了脑组织损伤部位外周血白细胞浸润的数量,以及减少了部分促炎性细胞因子,同时增加了一些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此外MSCs能增强TSG-6的表达,并能抑制活化的NF-κB信号传导途径。 结论 TBI引起的炎症反应中,MSCs具有调节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IL-1p、IL-6、IL-10、IL-17、TNF-a、IFN-γ、RANTES、MCP-1、MIP-2和TGF-β1)的释放及调节炎症相关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功能活性的能力。这一现象可能是通过MSCs增强TSG-6的表达、进一步抑制活化的NF-κB信号传导途径,从而降低促炎细胞因子而实现。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51.15
【图文】:

形态图,细胞学,形态,标尺


图1-1不同代MSCs细胞学形态A:原代 MSCs; B:第 1 代 MSCs; C:第 3 代 MSCs; D:第 7 代 MSCs。标尺=50|imoFig. 1-1 The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MSCs cytology..A: POMSCs. B: PI MSCs; C: P3 MSCs; D: P7 MSCs. Bar = 50 fim.

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后脑,博士学位论文,小胶质细胞


博士学位论文 后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巨枿细胞开始逐渐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尸<0.05) (C)。标尺*P<0.05,**P<0.01。Fig. 2-1 Time course of the changes in microglia/macrophage activation in the cortexafter TBI.Diagram of a coronal rat brain section show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cal lesions(red) and photographed regions (blue squares) (A). Iba-1 positive microglia/macrophagesdemonstrated the classical ramified morphology from day 1-28 after TBI (B). The number ofIba-1 positive microglia/macrophages was increased in comparison to the sham-operated group(p < 0.05),and peaked at the 7^^^ day after TBI (C). Bar = 50 尸 < 0.05, ** P < 0.01 versusthe sham group.

外周,脑组织,时间变化,中性粒细胞


图2-3 TBI后外周中性粒细胞浸润脑组织的时间变化TBI后第1天,MPO+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出现了快速增加,并达到高峰,然后从3天逐渐下降至TB丨后第28天(A、B)。标尺=50nm? *P< 0.05, **P<0.01。Fig. 2-3 Temporal changes of peripheral neutrophils infiltrate the brain after TBI.A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PO+ neutrophils was observed, peaking at the dayafter TBI 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day 3 to 28 (A, B). Bar = 50 |im. *P〈 0.05, **F <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德智,陈群,梅文忠;内皮素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变化与作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2 应旦红,孙道开;惊厥脑损伤与脑发育[J];小儿急救医学;1998年01期

3 王兴勇,李晓文,卢仲毅,何素蓉;磷脂酶A_2激活在鼠急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4 冉住国,李骥;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54例救治体会[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王书举,付朝阳,李德亮,宋雪民,李继华;丙戊酸钠致脑损伤一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6 李丽;颅脑损伤并发肺不张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4期

7 李日奎,李欣;30例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06期

8 郭祚国,吴广球;颅脑损伤的院前与院内急救模式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5年02期

9 田松;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的评价[J];医学临床研究;2005年06期

10 陆小军,沈旭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52例临床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喻道元;金宝山;陈涛;陈金华;李先松;陈佳君;庞君娥;;高压氧治疗在颅脑损伤康复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李须辉;吴永波;李根明;;神经源性肺水肿24例尸解资料分析[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二)——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4年

3 陈宝君;何金彩;林燕;;不同部位脑损伤对表情认知的影响[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韩玉霞;魏欣冰;丁华;辛华;;绞股蓝皂苷对谷氨酸所致脑组织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高武红;邱久军;;高危儿神经发育监测临床研究[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丁平;王敬群;;早期干预促进脑损伤康复,减少脑瘫的发生[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刘克洪;李景琦;余丹;;探讨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8 叶滨宾;;新生儿常见脑损伤的影像、病理与临床预后[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孙晓江;;糖尿病脑梗塞后脑损伤产生的机制及其干预的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10 岳少杰;罗自强;冯德云;伍赶球;;c-fos基因在清开灵抗谷氨酸神经毒性脑损伤中作用的研究[A];中西医结合第九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省儿童医院 蒋莎;宝宝“力气大”提防脑损伤[N];大众卫生报;2009年

2 何松明;脑损伤儿一定会残疾吗[N];家庭医生报;2007年

3 王娅妮;别把孩子脑损伤误当缺钙治[N];大众科技报;2006年

4 记者 曹继军;复旦脑科学研究成果为脑损伤治疗打开新思路[N];光明日报;2009年

5 赵会中;脑损伤孩子的家庭训练[N];健康报;2006年

6 匡远深;治脑损伤可用骨髓细胞[N];健康报;2003年

7 四川省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 蒲昭和;“脑损伤”患者要多抚触[N];健康时报;2008年

8 由广旭;周琴;李卫平等;乌苏里藜芦碱对脑损伤有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电针预处理可预防并保护缺血所致脑损伤[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 陈里予;宝宝“感冒” 警惕流脑[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相名;缺血性脑损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李廷富;脑损伤基因差异表达与损伤时间推断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3 张润;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抗炎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4 何黎民;头颈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及颅脑直接冲击伤致伤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刁尧;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6 彭U

本文编号:2777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777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5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