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和临床结局分析: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15:11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诱因及临床预后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期间于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及本省内4家传染病医院的住院患者计364例,诊断标准采用我国2012年《肝衰竭诊治指南》的定义,收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等人口学特征;HBV相关、感染、药物、酒精等诱发因素;入院时(基线)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基线的血生化、HBVDNA、凝血功能、MELD评分;入院7天、14天、28天、90天及出院时主要临床资料(TBIL、ALB、INR/PTA、PCT等)、转归和出院时原发病诊断。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学特征、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等因素对ACLF转归的影响,以及CTP评分及MELD评分等对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1.ACLF主要病因构成依次为:慢性HBV感染占79.4%(289/364)、酒精性肝病占6.87%(25/364)、不明原因肝损伤占6.32%(23/364)、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占2.47%(9/364)、慢性HCV感染占2.20%(8/364)。2.ACLF患者平均年龄为48.38±12.45岁,其中男性(46.58±12.17岁)低于女性(54.22±11.59岁)(P0.05)。HBV相关ACLF患者40-49岁年龄组28天生存率(61.90%)高于60岁以上组(32.79%),随年龄增大,生存率呈下降趋势(P0.05)。男女性别比:HBV相关ACLF 3.25:1、HCV-ACLF 0.6:1、酒精性肝病ACLF 24:1、慢性药物性肝损伤ACLF 0.3:1(P0.001)。HBV相关ACLF患者BMI指数与生存率的关系:BMI低于18.5组:33.33%(2/6);18.5-23.9组:66.15%(43/65);24-27组:71.15%(37/52);28-32组:62.6%(17/27);大于32组:50%(4/8),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CLF发病的主要诱因:肝内因素:HBV相关因素(HBV活动、NA停药、NA耐药)32.25%、药物性肝损伤6.90%、酒精性肝损伤6.09%;肝外因素:细菌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不明部位感染)32.45%、消化道出血5.48%、胃肠道菌群易位5.27%。4.低病毒载量与中度以上病毒载量生存率分别为50%和53.96%;单一诱发因素28天生存率(48.06%)与两种及以上诱发因素的28天生存率(44.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0天内生存率代偿期肝硬化与失代偿期肝硬化之间无统计学差异(44.53%vs 48.0%,P0.05)。6.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LF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INR、TBIL、CTP评分、MELD评分是判断预后的关键指标。结论:1.ACLF的主要病因依次是HBV感染、酒精性肝损伤、不明原因肝损伤、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慢性HCV感染和自身免疫性肝病。2.HBV-ACLF生存率高于非HBV相关ACLF,HBV-ACLF生存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男性生存率低于女性;BMI指数、HBVDNA载量对ACLF生存率无显著影响。3.细菌感染、HBV相关因素、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消化道出血、胃肠菌群易位为ACLF发病的主要诱因;其中细菌感染(主要部位分别来自腹腔、肺部、胆道、皮肤、泌尿系)、HBV相关主要为(HBV活动、NA停药、NA耐药)。一种或者多种诱发因素对ACLF的转归没有明显影响。4.慢性肝病基础上的ACLF,生存率明显高于肝硬化基础的ACLF,但失代偿期肝硬化短期生存率不低于代偿期肝硬化。5.INR、TBIL、CTP评分、MELD评分是判断ACLF预后的有效指标。
【学位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75.3
【部分图文】:

流程图,数据筛选,流程图


数据筛选流程图

病因


图 2 不同病因 ACLF 构成比(n=364)Fig.2 The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ACLF etiologies(n=364)

平均年龄,病因


图 3 不同病因 ACLF 平均年龄(岁)(n=364)Fig.3 The mean age of ACLF with different etiologies(n=3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笑枭;梁锐;;干细胞移植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年08期

2 韩英;崔丽娜;郭冠亚;;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治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年09期

3 姚勤伟;欧阳颖;孟庆华;Hernaez R;Solà E;Moreau R;;慢加急性肝衰竭进展[J];北京医学;2017年09期

4 马金旗;傅云峰;高萌;文贤慧;李蔚;桂嵘;;血浆置换在青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年04期

5 刘志刚;王成福;;辨证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6年11期

6 李元元;徐若男;施明;林沪;王立峰;吕飒;陈黎明;张政;王福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初步临床观察[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5年01期

7 李小鹏;张伦理;;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新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4年03期

8 张玉玲;韩涛;张敏;张倩;;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年10期

9 吴娜;王中峰;;一项关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病因、临床特点及在院病死率的前瞻性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年09期

10 郑玉山;孙凤兰;刘现红;;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向磊;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阻断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作用机制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陈佳佳;李氏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观察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郭静;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刘慧敏;解毒凉血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丁文超;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发展的分子标志物鉴定与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王仲霞;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相关因素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7 聂彩云;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8 李晓姝;核苷类似物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及对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影响[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9 杨玲;乙型肝炎病毒变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关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10 胡小雄;白细胞介素-21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理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崇勇;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覃绿星;加味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阳虚瘀毒证)的临床观察[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李楠;HBV-ACLF短期死亡影响因素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与比较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8年

4 杨蕾;血小板计数与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相关性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8年

5 韦宝玲;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8年

6 胡欣欣;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糖变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8年

7 高朋彬;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和临床结局分析: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8 张梦晨;血清脂质代谢谱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中的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9 李丹;有关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停药后引起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探讨[D];南昌大学;2018年

10 邬天舟;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与预后评分的建立[D];浙江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53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2853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7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