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
本文关键词: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不同性别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和各种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病变支数之间的关系。 方法: 随机抽样选择2013年1月-2015年2月急诊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8例,年龄29-84岁,其中男性104例,女性44例。青年患者(年龄≤45岁)64例,平均年龄(40.42±3.36)岁,老年(年龄≥60岁)患者84例,平均年龄(68.75±6.62)岁。分别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青年组与老年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性组与女性组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以及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病变支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 1、青年组与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结果分析显示:青年组患者吸烟与甘油三酯升高明显高于老年组;而与老年组相比,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却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青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而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则以多支病变多见,且与青年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因素在两组间的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在青年组中:女性AMI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明显多于男性;而男性中吸烟的患者又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发生病变的患者中,各危险因素均无明显统计学差(P>0.05)。4、危险因素对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及饮酒在三组间的分布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1、吸烟、甘油三酯升高、2型糖尿病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2、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
【关键词】:青年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病变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2.2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0
- 第2章 文献综述10-15
- 2.1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现状10
- 2.2 青年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10-13
- 2.3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13
- 2.4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变特点13
- 2.5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及预后特点13-15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15-18
- 3.1 研究对象15-16
- 3.1.1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出15
- 3.1.2 研究对象分组15-16
- 3.2 观察指标16
- 3.3 诊断标准16-17
- 3.4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判断17
- 3.5 方法17-18
- 第4章 结果18-25
- 第5章 讨论25-30
- 第6章 结论30-31
- 参考文献31-37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37-38
- 致谢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彤,朱娅萍,马勇波,朱景玉;男女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探讨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年09期
2 王雪涛,张慧秋,冯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的变化及黄芪对其影响[J];临床荟萃;2000年08期
3 王远方;以右肩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3例[J];临床荟萃;2000年08期
4 宋丽绚;巴曲抗栓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年05期
5 朱少群;重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二例[J];上海医学;2000年02期
6 郝恒剑,胡大一,边延涛,贾三庆,秦明照,陈方,许毓申;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7 李运香,李永峰;急性心肌梗死与发病季节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00年S1期
8 冯晓霞;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莫美容,李雪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10 郑心田,尚小明,姜玉如,葛健,卢峰;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2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0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抒扬;;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抒扬;;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苑慧;;中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修红;;心理干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14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翟晓波;;9例可能与药物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分析[A];第四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心血管药物安全应用与药源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专题研讨会会刊[C];2012年
6 隋欣炯;刘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陆江;姜荣钦;;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体会[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王婉云;;急性心肌梗死监测及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刘培良;郝艳丽;苗磊;李伟光;董庆峰;洪飞;吴波;;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初步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郜俊清;赵德强;金惠根;刘宗军;;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多元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虹;急性心肌梗死后该怎样锻炼?[N];大众卫生报;2007年
2 杨步月;防急性心肌梗死,专家提醒警惕“魔鬼时间”[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本报记者 曹玉祥;炎夏尤须防急性心肌梗死[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4 关爱;防急性心肌梗死注意魔鬼时间[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霞;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须“救急”[N];医药经济报;2012年
6 周颖;北京5所中医院联合攻研急性心肌梗死[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程守勤 蒋廷玉;“晨练不当”频频引发急性心肌梗死[N];新华日报;2006年
8 记者 张淑会;石市成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心[N];河北日报;2009年
9 记者 田雁;我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呈低龄化趋势[N];大同日报;2011年
10 记者王淑军;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作用显著[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广慈;血清松驰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和预后中的诊断价值[D];山东大学;2014年
2 扎西多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相关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齐晓云;丹参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胶原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栾云;机械打孔复合缓释支架联合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5 倪玉霞;冠心Ⅱ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6 农一兵;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杨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孙帅;体外心脏震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猪心肌病理和生化过程的影响[D];昆明医学院;2010年
9 焦阳;入院临床特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张丽华;抗血小板药物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变化趋势调查2001-2011[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四海;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2 林丽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152例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3 刘小青;冠心Ⅱ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4 韩森;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5 王德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调查及近期预后多因素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6 彭继仁;269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7 赵昕;珲春地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对比观察[D];延边大学;2007年
8 井雷;饱和氢盐水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D];泰山医学院;2011年
9 潘凌云;降低血白细胞计数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干预作用[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刘房春;经静脉或冠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7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37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