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急性创伤对端粒长度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8 20:25

  本文关键词:急性创伤对端粒长度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探寻创伤发生、发展和恢复过程中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ononuclear-cell,PBMC)平均端粒长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引起这种随时间或者随创伤程度变化与改变的可能的内在机制,以端粒为靶点揭示急性创伤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创伤分子生物学、创伤免疫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临床依据,并为创伤治疗、伤后近远期并发症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新思路。 材料与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间因急性创伤、多发伤后24小时内急诊上海瑞金医院的年龄在30-50岁患者74名。入选的患者已排除既往有手术、创伤、心理创伤的病史,排除既往有慢性疾病史如糖尿病、冠心病、肥胖(体重指数)、吸烟、妊娠、免疫系统疾病和平素服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这些患者采用ISS(损伤严重度评分)分值用以评价伤后组织损伤的程度。按ISS评分进一步细分为亚组:轻伤组、重伤组、极度重伤组,以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人(无特殊病史和服药史)128例作为对照组。抽取患者伤后入院即刻和痊愈出院时的外周血,同时抽取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功能,(部分重伤且手术患者的术日标本也送检)冰冻保存、提取DNA、Q-PCR测得端粒的长度。实验数据用Excel进行数据输入和整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非成组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一方面是观察端粒长度与创伤程度之间的关系、端粒长度随创伤治疗和恢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是分析这些相关性和动态变化的可能原因,以及和临床常用血液检验手段所得结果的关系。 结果 一、74名创伤患者与128名健康对照者的总体情况: 74名创伤患者平均年龄(39.65±3.86)岁,按ISS评分进一步细分为亚组:轻伤24名(ISS16分);重伤42名(16≤ISS25分),其中14位患者进行了急诊手术治疗;极度重伤8名(ISS25分),其中6名患者于入院当天即死亡,另2名经保守治疗康复出院。健康对照组128名,平均年龄(39.84±3.46)岁。 二、创伤后端粒长度的变化以及与正常对照组、不同创伤程度组之间的端粒长度的差异。 1,轻伤组创伤当天的端粒长度L1(1.158±0.193)与对照组端粒长度L(1.098±0.136)无统计学差异(t=0.833,P0.05)。重伤组创伤当天的端粒长度L1(0.902±0.313)较对照组端粒长度L(1.098±0.136)缩短,有统计学差异(t=3.340,P0.05)。极度重伤组创伤当天的端粒长度L1(0.460±0.118)较对照组端粒长度L(1.098±0.136)明显缩短,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5.329,P0.01)。 2,轻伤组、重伤组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出院时的端粒长度分别为(1.181±0.186)和(1.185±0.224),与对照组端粒长度L(1.098±0.136)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t=0.246和t=0.130),(P0.05)。 3,重伤组中有14例需要手术的患者,手术后当天的端粒长度(1.251±0.203)和痊愈出院时的端粒长度L3(1.232±0.141)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较创伤当天的端粒长度L1(1.123±0.131)比较,有所延长。(P0.05) 三,创伤后端粒长度变化与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 1,创伤后早期(6小时)抽血的患者中,重度创伤组(3.68±0.136)*109/L和极重度创伤组(3.99±0.043)*109/L的淋巴细胞数较轻度创伤组(2.34±0.103)*109/L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小时后抽血的患者中,重度创伤组(0.63±0.029)*109/L较轻度创伤组(1.21±0.146)*109/L的淋巴细胞数却反而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创伤后早期(6小时)抽血的患者中,重度创伤组(0.312±0.014)和极重度创伤组(0.319±0.016)的L/WBC比值较轻度创伤组(0.223±0.011)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小时后抽血的患者中,重度创伤组(0.038±0.002)较轻度创伤组(0.083±0.012)的L/WBC比值反而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早期(6小时)抽血的患者的端粒长度和淋巴细胞数以及L/WBC存在负相关;6小时后抽血的患者的端粒长度和淋巴细胞数以及L/WBC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急性创伤患者创伤当天的外周血端粒长度随着损伤严重度的增大而缩短。2)创伤患者康复出院时的外周血端粒长度基本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3)创伤当天早期(伤后6小时内)的淋巴细胞数和损伤严重度呈正相关,即和外周血端粒长度呈负相关且创伤当天损伤严重度越重的患者早期淋巴细胞数越多,而衰减的也许越快。
【关键词】:创伤 端粒 氧化应激 创伤免疫 骨髓动员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41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3
  • 研究背景13-17
  • 第一部分 急性创伤对外周血端粒长度的影响及其随时相变化的可能机制17-39
  • 1,资料与方法17-19
  • 2.结果19-30
  • 3.讨论30-38
  • 4.结论38-39
  • 第二部分 端粒与创伤免疫研究的进展和展望39-45
  • 参考文献45-53
  • 致谢53-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甘磊磊;吕德超;王家宝;;创伤患者早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淮海医药;2010年03期

2 许丽;崔玉顺;;151例严重多发性损伤的急救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08年06期

3 陈兵;韩丽华;赵志军;;创伤患者白细胞应激反应与临床关系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20期

4 赵钢;高海;王学敏;江伟;;热应激反应对中性粒细胞凋亡及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8期


  本文关键词:急性创伤对端粒长度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5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495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5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