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EPO与G-CSF联合应用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发布时间:2017-08-02 14:01

  本文关键词:EPO与G-CSF联合应用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促红细胞生成素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创伤性脑损伤 联合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机制。 方法将7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五组(每组15只):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脑创伤模型对照组(TBI组)、EPO治疗组(T+E组)、G-CSF治疗组(T+G组)、EPO和G-CSF联合治疗组(T+E+G组)。用Feeney法制备脑创伤模型,各治疗组大鼠均于造模后立即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共3天。各组大鼠均在术前及术后1d、3d、5d、7d、14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测定外周静脉血红细胞(RBC)数和白细胞(WBC)数;术后3d各组随机选择5只大鼠处死,取脑组织行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术后14d各组大鼠全部处死,取脑组织行BrdU单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新生增殖细胞数量,BrdU/NeuN和BrdU/GFAP双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新生增殖细胞分化方向。 结果(1)术后5d、7d、14d时各治疗组mNSS评分明显低于TBI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T+E+G组mNSS评分又明显低于两单独治疗组(均P0.05),而两单独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2)HE染色可见TBI组损伤区脑皮层结构不完整,水肿明显,神经细胞稀疏、间隙增宽、胞核固缩,核仁不明显,损伤中心细胞坏死,软化灶形成;各治疗组神经细胞损伤明显减轻,细胞坏死减少,创伤周边出现大量增殖细胞。 (3)术后3d时,TBI组脑损伤区的TUNEL阳性细胞(凋亡细胞)数最多;各治疗组凋亡细胞数明显低于TBI组,其中T+E+G组又较两单独治疗组明显减少,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 0.05);与T+G组相比,T+E组凋亡细胞数更少,且有统计学差异(P 0.05)。 (4)术后14d时,各治疗组创伤脑组织周边BrdU阳性细胞显著多于TB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T+E+G组BrdU阳性细胞数最多,与两单独治疗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 0.05);T+E组较T+G组BrdU阳性细胞数略多,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5)TBI组可见少量BrdU/NeuN和BrdU/GFAP双阳性细胞;各治疗组BrdU/NeuN和BrdU/GFAP双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高于TBI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 0.05);T+E+G组BrdU/NeuN和BrdU/GFAP双阳性细胞数均较两单独治疗组增多,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 0.05);而两单独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6)用药后RBC数和WBC数有短时间升高,,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实验过程中未出现大鼠意外死亡。 结论EPO和G-CSF联合治疗创伤性脑损伤优于单独治疗,能明显减轻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并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方向分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创伤性脑损伤 联合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51.15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1
  • 前言11-13
  • 材料13-15
  • 方法15-20
  • 结果20-28
  • 讨论28-33
  •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9
  • 综述39-54
  • 参考文献48-54
  • 附录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5-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历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颅脑外科手术[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8期

2 李茜;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康复研究[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03年03期

3 郭胜;卢颖;;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肝肾功能的变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4 刘科;唐文渊;;大鼠创伤性脑损伤VEGF表达的定量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8年02期

5 王军友;杨学军;;创伤性脑损伤后垂体功能低下[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年01期

6 鲁晓杰,刘道坤,黄长铭,陆岩;大剂量硫酸镁对颅脑创伤后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贺晓生;重视对创伤性脑损伤炎症反应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8 阿尤斯,丁美修;颅内压监护方法的进展[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9 张涛;朱军;;环氧合酶-2与脑损伤[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10 陈罡;杭春华;史继新;王汉东;张鑫;李劲松;印红霞;;甲基强的松龙抑制颅脑外伤后核因子κB的表达[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明;刘兴波;;免疫应答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吴秀杰;施炜;陈建;;Pirh2在创伤性脑损伤后促进p27的泛素化降解、参与胶质细胞的增殖过程[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赵伟;施炜;陈建;;Hs1-Associated Protein X-1(Hax-1)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的表达[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伍建林;;SWI与DTI联合诊断与评价创伤性脑损伤-实验与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赵鸿;白祥军;;大电导钾通道(BK)在创伤性脑损伤神经细胞钙超载机制中的作用[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九届组稿会暨第二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全国急危重症与救援医学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6 刘科;方波;胡唏;程凯敏;邹胜伟;;创伤性脑损伤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刘科;方波;胡f^;程凯敏;邹胜伟;;创伤性脑损伤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A];第二届西部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刘佰运;;创伤性脑缺血的研究进展[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孙晓川;印晓鸿;;载脂蛋白E基因对轻中型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脑电活动的影响[A];第二届西部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刘科;唐文渊;;VEGF-165基因对创伤性脑损伤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七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则扬;护理项目的成本核算[N];健康报;2004年

2 万同己;暨南大学研究证实:血瘀证与c-fos基因表达关系密切[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刘霞;以蔗糖为原料可制造石墨烯[N];科技日报;2011年

4 葛新通 冯巳洋;新装备助力单兵作战[N];解放军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宏珍;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对海马内未成熟神经元作用机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2 段虎斌;创伤性脑损伤神经源性机制及其干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3 杨利军;创伤性脑损伤的基础研究及相关脑脊液漏的临床治疗[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张竞文;弥散张量成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实验与临床动态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5 洪远;Nrf2-ARE通路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莱菔硫烷神经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陈心;创伤性脑损伤后HPA轴功能障碍发病机理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7 卢奕;人羊膜细胞在创伤性脑损伤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刘科;VEGF-165基因对创伤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9 冯兴军;脑红蛋白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10 张文学;血管内皮祖细胞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睿;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2 周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3 郝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4 杨文桢;托吡酯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D];兰州大学;2010年

5 姚焱鹏;高压氧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神经元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6 袁致海;β微管蛋白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规律[D];延安大学;2013年

7 惠浩;NKCC1在TBI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Homer1a相互关系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8 李启华;创伤性脑损伤大鼠乙酰胆碱、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9 梁明;钙周期素结合蛋白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10 宋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创伤性脑损伤加速骨折愈合机制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9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609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a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