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司他丁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乌司他丁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
【摘要】:背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上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可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临床对之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关键是对其发病机制不十分明确。 自噬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细胞死亡方式,随着对自噬的不断认识,目前认为自噬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自噬在急性胰腺炎中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开始增多,现认为急性胰腺炎自噬体增加,且异常自噬与酶原的激活有关。故我们推测抑制自噬发生或阻断其过程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一个潜在靶点。本实验研究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应用于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并对其可能的相关机制进行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54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ANP组、乌司他丁组(UTI组)。以0.1ml/min的速度向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诱导制备大鼠ANP模型,造模后3h、6h、12h分别处死大鼠。乌司他丁组的制备在建立ANP模型后30分钟经尾静脉注射含乌司他丁的生理盐水2.5ml(l00000U/kg,12500U/ml),,速度为0.2ml/min;SO组及ANP组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AMY),ELISA法测定IL-1β,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 Bp65表达水平。 结果:与ANP组相比,乌司他丁组造模后6h、12h血清AMY、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病理损伤减轻,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 Bp65表达明显降低(P<0.05)。造模后12h,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胰腺组织Beclin-1和NF-κ Bp65表达明显降低(P<0.05)。 结论:乌司他丁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除抑制蛋白酶的活性,还可能与其通过阻断自噬激活和胰腺损伤炎症级联反应。
【关键词】:乌司他丁 自噬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57.5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前言9-12
- 材料与方法12-22
- 结果22-28
- 讨论28-34
- 全文结论34-35
- 综述35-44
- 综述文献40-44
- 参考文献44-50
- 缩略词表50-51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51-52
- 致谢52-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雯;;急性胰腺炎全身炎症反应中核因子κB的关系及作用[J];哈尔滨医药;2010年05期
2 朱斌,孙家邦,周继盛,杨磊,陈宏,李非,贾建国;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张明钧;姚玮艳;乔敏敏;诸琦;袁耀宗;;肠壁穿刺逆行胰胆管注射牛黄胆酸钠重症急性胰腺炎造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5期
4 薛庆华,李立环;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年02期
5 杨淑丽;陈卫昌;孙楹;陈冯梅;;自噬相关基因LC3和Beclin1在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的表达和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年12期
6 急性胰腺炎协作组;;中国6223例急性胰腺炎病因及病死率分析[J];胰腺病学;2006年06期
7 朱斌;核因子-κB及炎性介质与急性胰腺炎[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8 张群华,倪泉兴,蔡端,张延龄,张妞,侯兰娣;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多器官损伤的机制研究(英文)[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1年07期
9 陈皎皎;林芳;秦正红;;蛋白酶体在信号转导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英文)[J];Neuroscience Bulletin;2008年03期
10 Marja-Leena Kyl釨np釨釨;Heikki Repo;Pauli Antero Puolakkainen;;Inflammation and immunosuppression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0年23期
本文编号:704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70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