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内联合应用山莨菪碱与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影响和安全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7-08-20 11:27
本文关键词:冠脉内联合应用山莨菪碱与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影响和安全性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山莨菪碱 再灌注心律失常 盐酸替罗非班 冠脉微循环 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脉内给药
【摘要】:目的:探讨冠脉内联合应用山莨菪碱与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血栓负荷重的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心肌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方法:入选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住我院的发病12小时内,符合ACC/AHA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定义,并经冠脉造影证实存在血栓病变,血栓积分大于2的患者共94例。 所有患者均经常规、充分的术前准备(吸氧、心电监测及充分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明确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应用校正的TIMI(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帧数(CTFC)评价冠脉微循环。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替罗非班组,46例)及B组(替罗非班联合山莨菪碱组,48例)。A组以l0ug/kg的剂量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持续3分钟,继以0.0075ug/kg/min维持静脉滴注48小时。B组在A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60ug/kg冠脉内注射,持续3分钟,继以0.1-0.2ug/kg/min维持静脉滴注24小时。以病变血管管腔狭窄大于75%作为置入支架的标准,所有患者均置入药物涂层支架,于支架置入术后5分钟复查冠脉造影,记录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帧数(CTFC)及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评价冠脉微循环及心肌组织灌注;并记录手术过程中所有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连续监测心肌酶学变化记录峰值;于术后1周及1个月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室壁运动积分(WM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上述指标评价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低血压的发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再发心肌梗死、严重心力衰竭及靶病变血管重建),评价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山莨菪碱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在基线资料方面,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发病再通时间、梗死相关血管、基础用药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术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组与单用替罗非班组相比,TIMI3血流明显改善(47/48vs.39/46P=0.023);TMPG3级显著提高(81.3%vs.56.5%P=0.0009);联合治疗组CTFC显著低于单用替罗非班组(24.43±3.98vs.30.19±9.47P0.05)。 2冠状动脉内用药后山莨菪碱联合治疗组血压、心率与单用替罗非班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详见Table5)。术中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别(1/48vs.1/46P=0.976),缓慢型心律失常、低血压的发生率联合治疗组低于单用替罗非班组(1/48vs.6/46、2/48vs.8/46P均0.05)。 3联合治疗组心肌酶峰出现时间早于单用替罗非班组(12.58±5.90vs.14.87±6.21,P=0.07);联合治疗组的CK-MB峰值低于单用替罗非班组(209.0士110.3vs.289.5±173.2P=0.009)。 4超声检查:术后一周时联合治疗者与单用替罗非班组相比,LVEF及WMS无明显差别(42.87±4.59vs.41.23±4.22、1.91±0.53vs.2.03±0.63P均0.05);术后1个月两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LVEF及WMS有明显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54.16±4.87vs.52.00±4.54、1.50±0.54vs.1.75±0.65P均0.05)。 5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的MACEs发生率,,联合治疗组有降低趋势,但未达统计学差异(5.5%vs.6.9%P0.05)。 结论: 1血栓负荷重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联合应用山莨菪碱与替罗非班较单用替罗非班相比能增加冠脉内灌注压,改善直接PCI术后的微循环灌注,进而改善患者心功能。 2冠状动脉内联合应用山莨菪碱与替罗非班能够有效预防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减少再灌注低血压的发生。 3与单独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相比,冠状动脉内联合应用山莨菪碱与替罗非班有可能减少心脏不良事件(MACEs)的发生,但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关键词】:山莨菪碱 再灌注心律失常 盐酸替罗非班 冠脉微循环 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脉内给药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42.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前言9-10
- 材料与方法10-14
- 结果14-16
- 附图16-18
- 附表18-24
- 讨论24-26
- 结论26-27
- 参考文献27-30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 PCI 后无复流的研究进展30-46
- 参考文献38-46
- 致谢46-47
- 个人简历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欧阳敏;;血小板分布宽度在血栓前状态中的临床意义[J];江西医药;2007年05期
2 魏宇淼;李大主;曾秋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无复流的处理对策[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01期
3 汪雁博;傅向华;王学超;谷新顺;赵玉君;李伟;;血小板分布宽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的预测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2年05期
4 马国添;吴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防治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29期
5 张成;;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4期
6 汪雁博;王学超;傅向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药物-介入联合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32期
7 张金刚;史晓俊;王本芳;;冠状动脉无复流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36期
8 王佐岩;刘娜;雷力成;任利辉;叶慧明;彭建军;;血清尿酸水平与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3年11期
本文编号:706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70637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