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急救学论文 >

BBG对大鼠脑创伤后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03:23

  本文关键词:BBG对大鼠脑创伤后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伤性脑损伤 亮蓝 神经功能评分 P2X7 PKCγ IL-1β TNF-α 大鼠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膜门控离子通道P2X7与脑创伤后炎性反应的关系;应用P2X7受体抑制剂BBG进行干预,检测其对炎性因子IL-1β、TNF-α及PKCγ表达的影响,探讨BBG的抗炎作用和脑保护机制,为脑创伤后的炎性反应作为治疗靶点的研究开辟新的思路。 方法应用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Sham组(n=40),②TBI组(n=40)③BBG组(n=40)。各组分为创伤后6h、12h、24h及48h四个时间点观察取材。使用Marmarou法建立中度弥漫性TBI模型。对下列指标进行检测:①使用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海马CA1区的形态学变化;②使用干湿比重法检测各组的脑组织水肿程度;③激光共聚焦法检测PKCγ的表达定位情况;④Western-blot法检测PKCγ、IL-1β、TNF-α和P2X7的蛋白表达量。⑤另取32只大鼠在创伤后7-11天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对其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进行检测。应用Gel-Doc软件分析系统对部分实验结果进行量化。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使用重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q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HE染色结果:Sham组海马区的神经元结构完整、数目较多、排列规则。TBI组织疏松,明显水肿,微血管周围间隙和细胞周围间隙显著增宽;海马区神经元结构破坏、排列不规律、数量显著减少,胞浆嗜色性明显减弱,核固缩,部分核仁消失。BBG组病理学改变仍然明显,但是与TBI组比较,水肿有所减轻,微血管及细胞周围间隙的增宽程度减小;海马区神经元结构相对较完整,胞核固缩较TBI组有所减轻。2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检测结果:与Sham组比较,TBI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增长(P<0.05)。与TBI组比较,BBG组在9、10天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但仍然长于sham组。在创伤后11天的空间搜索实验过程中,与Sham组相比,TBI组穿越平台次数、平台所在象限路程比及时间比均显著减少(P<0.05);与TBI组相比,BBG治疗组穿越平台次数和2个比值均显著增加(P<0.05)。3脑水肿的测定:Sham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脑组织水含量未见差异。TBI组的脑组织水含量随创伤后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在3h、6h、12h、24h均显著高于sham组。BBG治疗组3-24h的含水量显著低于TBI组(P<0.05),但仍略高于sham组。4P2X7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sham组P2X7有很弱的基础表达且各时间点表达无明显差异。TBI组与sham组对比,6h时P2X7表达开始升高(P<0.05),12h达到高峰(P<0.05),24h开始回落,至48h逐渐减弱但仍高于sham组(P<0.05)。BBG组P2X7表达强度和时间变化趋势与TBI组类似,但在创伤后6-48h的表达量仍然高于sham组(P<0.05)。5PKCγ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Sham组:平均光密度分析发现仅有少量PKCγ表达,其表达量在各时间点无差异。TBI组:PKCγ蛋白量与Sham组比较,伤后6h增高(P<0.05),12h达到高峰(P<0.05),持续高表达至创伤后24h(P<0.05),创伤48h后PKCγ蛋白表达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Sham组(P<0.05)。BBG组:PKCγ蛋白表达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和TBI组类似,但表达量显著低于TBI组,其在伤后6-48h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IL-1β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Sham组仅有少量IL-1β表达,其表达量在各时间点无差异。TBI组与Sham组比较,伤后6h增高(P<0.05),12h达到高峰(P<0.05),持续高表达至创伤后24h(P<0.05),创伤48h后IL-1β蛋白表达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Sham组(P<0.05)。BBG组IL-1β蛋白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TBI组类似,其表达量略低于TBI组,在伤后24h和48h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PKCγ与NeuN的共聚焦检测结果:FITC标记的绿色荧光显示PKCγ的表达,TRITC标记的红色荧光显示神经元标记物NeuN的表达。在TBI后24h,NeuN(红色)与PKCγ(绿色)在海马区存在共定位。8TNF-α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Sham组TNF-α蛋白表达量的比值在各时间点无变化。TBI组与Sham组比,在伤后6h开始升高(P<0.05),12h达到高峰(P<0.05),24-48h有所下降,但仍高于Sham组(P<0.05)。BBG治疗组TNF-α显著低于TBI组,在伤后6-12h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BG对大鼠脑创伤后继发性脑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P2X7的表达,进而抑制炎性因子IL-1β、TNF-α以及蛋白激酶PKCγ的表达,从而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程度,保护神经元,改善神经功能状态和记忆学习能力。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的功能,为改善脑创伤后神经元功能状态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 亮蓝 神经功能评分 P2X7 PKCγ IL-1β TNF-α 大鼠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651.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第1章 实验研究13-44
  • 1.1 材料与方法13-17
  • 1.1.1 实验动物13
  • 1.1.2 主要试剂13-14
  • 1.1.3 主要设备及仪器14-15
  • 1.1.4 实验所需溶液及其配制15-17
  • 1.2 实验方法17-22
  • 1.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17
  • 1.2.2 大鼠 Marmarou’s 中度弥漫性脑创伤模型制备17-18
  • 1.2.3 脑组织内含水量的测量18
  • 1.2.4 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测试18
  • 1.2.5 组织学标本的制备及相应染色方法18-22
  • 1.2.6 Western blot 平均光密度(OD)测定及结果判定22
  • 1.2.7 统计学处理22
  • 1.3 结果22-33
  • 1.3.1 弥漫性脑创伤模型的制备评价22-23
  • 1.3.2 HE 染色结果23
  • 1.3.3 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检测结果23-26
  • 1.3.4 脑组织水含量测定26-27
  • 1.3.5 P2X7 的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27-29
  • 1.3.6 IL-1β与 TNF-α的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29-31
  • 1.3.7 PKCγ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31-33
  • 1.3.8 PKCγ与 NeuN 的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33
  • 1.4 讨论33-38
  • 1.4.1 大鼠 Marmarou 中度弥漫性脑创伤模型制作及效果评价33-34
  • 1.4.2 小胶质细胞在炎性反应中的作用34-35
  • 1.4.3 TBI 启动了 P2X7 介导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加重了创伤后的继发性损伤35-36
  • 1.4.4 BBG 通过抑制 P2X7R 的激活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6-37
  • 1.4.5 弥漫性脑创伤后给予 BBG 干预后下调 PKCγ改善了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37-38
  • 1.5 结论38
  • 参考文献38-44
  • 第2章 综述 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作用44-56
  • 2.1 小胶质细胞在炎性反应中的作用44-47
  • 2.1.1 促炎性因子45
  • 2.1.2 氧自由基(ROS)45-46
  • 2.1.3 环氧化酶 2(COX-2)46
  • 2.1.4 抗炎性细胞的介质46-47
  • 2.2 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变性型疾病中所起到的作用47-49
  • 2.2.1 小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47
  • 2.2.2 小胶质细胞与帕金森病47-48
  • 2.2.3 小胶质细胞与亨廷顿病48
  • 2.2.4 小胶质细胞与多发性硬化病48
  • 2.2.5 小胶质细胞与萎缩性肌肉侧索硬化症48-49
  • 2.3 小胶质细胞与嘌呤受体49-51
  • 2.3.1 P2Y 受体49
  • 2.3.2 P2X 受体49-51
  • 2.3.3 小胶质细胞与嘌呤受体51
  • 2.4 小结与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6
  • 附录56-57
  • 致谢57-58
  • 导师简介58-59
  • 作者简介59-60
  • 学位论文数据集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中客;;对脑创伤的物理探讨[J];物理;2009年11期

2 刘兴波,衣服新,罗俊生,王秋华;二次脑创伤临床诊断指标的初步探讨[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赵景霞,刘清军,崔建忠,洪军,宋朝彦;大鼠脑创伤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美洛宁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3期

4 雪亮,杨树源;人脑创伤后神经元凋亡及调节机制的观察[J];中华创伤杂志;2003年03期

5 贾丛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脑创伤中表达的动物实验研究[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2期

6 杨树源,杨新宇;急性脑创伤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年02期

7 蒋平,吕军,焦炳华;基因芯片技术在脑创伤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4年12期

8 黄巨恩,杨志平,陈纡,曾庆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脑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9 陈玮,李尧;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对脑创伤患者的意义[J];职业与健康;2005年08期

10 赵红岗;李东飞;李东亮;田梅;张耀东;李庆岗;李明阳;;黄体酮对大鼠脑创伤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树源;杨新宇;;急性脑创伤后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资料汇编[C];2004年

2 邱仲庆;;脑低温术对脑创伤时脑缺血及损伤之疗效[A];第六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姚世斌;李安民;梁树立;赵明;张宏达;;脑创伤致迟发性脑梗塞临床及相关因素分析[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江荣才;栗站营;王彬;陈洁丽;张建宁;;孕酮增强了老年脑创伤大鼠循环血内皮祖细胞动员、脑血管再生和神经功能修复[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陈胜咸;林茂村;张峰铭;;雌激素治疗实验性脑创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参与(英文)[A];第七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赛;;基质衍生因子-1与干细胞的脑创伤趋向性机制分析[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常小丽;黄慧玲;莫丽冬;范维嘉;王辰;;牛磺酸对脑创伤大鼠脑生化代谢指标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王彬;孙林;栗战营;张建宁;江荣才;;阿托伐他汀对脑创伤大鼠内皮祖细胞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邓杰;王明明;方国安;金秀国;;大黄对脑创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早期影响[A];2004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陈胜咸;;雌激素可抑制脑创伤引致的脑血管功能异常[A];第六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莫秋;提高重型脑创伤疗效[N];科技日报;2005年

2 刘莉莉;“冲击波”战争:可能让两万英军受创伤[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晨;急性脑创伤后人脑皮层蛋白质组表达变化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2 罗成义;脑创伤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的作用及调控机理[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3 雷平;基因芯片筛选人脑创伤皮层差异表达基因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4 郭新宾;内皮祖细胞和大鼠脑创伤后损伤组织再生修复关系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5 蒋平;应用组织芯片对脑创伤下小胶质细胞凋亡的研究及小胶质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梁海乾;骨桥蛋白在大鼠脑创伤中的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7 唐兆华;C-EPO对创伤性脑水肿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8 瞿文军;脑创伤后儿茶酚胺递质对神经细胞损害的线粒体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9 刘庆国;辛伐他汀对大鼠脑创伤后内皮祖细胞动员和损伤脑组织血管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10 李爱林;重型脑创伤后细胞膜损伤及亚低温对其影响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勇朝;BBG对大鼠脑创伤后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常小丽;牛磺酸对重型脑创伤大鼠脑代谢及线粒体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晓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内皮祖细胞对脑创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4 霍永强;廓清疗法治疗实验性脑创伤[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5 张雷;脑创伤儿童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临床特点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6 陈兴河;脑创伤后能量代谢的变化及尼莫地平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7 栗战营;黄体酮促进老年脑创伤大鼠血管再生和神经再生[D];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

8 梁平;盐酸纳洛酮对大鼠脑创伤后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9 张鹏;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创伤大鼠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赵美玲;细胞因子及氧代谢变化与创伤性颅脑外伤严重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3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jyx/873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b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