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去饱和酶1基因多态性、深海鱼油及其交互作用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关系
本文选题:口腔鳞状细胞癌 + 脂肪酸去饱和酶 ; 参考:《卫生研究》2017年06期
【摘要】:目的探讨脂肪酸去饱和酶1(FADS1)基因多态性、深海鱼油摄入及其交互作用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关系。方法 2010年9月—2014年9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新发病例259例和按年龄、性别频数匹配的对照538例,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饮食习惯如深海鱼油摄入情况等资料,利用Taq Man SNP探针检测FADS1 rs174549基因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FADS1 rs174549基因多态性与深海鱼油摄入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风险的影响,并进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携带FADS1 rs174549 AA基因型可显著降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风险(共显性模型:OR=0.53,95%CI 0.33~0.85;隐性模型:OR=0.57,95%CI 0.38~0.87)。与未补充深海鱼油者相比,规律地补充深海鱼油可以降低OSCC的发生风险(OR=0.54,95%CI 0.32~0.91)。此外,FADS1 rs174549基因多态性与补充深海鱼油之间存在正相乘交互作用(OR_(相乘)=0.31,95%CI 0.11~0.87)。结论FADS1rs174549 AA基因型和深海鱼油摄入是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的保护因素,且二者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ty acid desaturase 1 (FADS 1) gene polymorphism, deep-sea fish oil intak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10 to September 2014, 259 new cases of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538 cases matched by age and sex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llect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subjects and diet habits such as the intake of deep-sea fish oil. The FADS1 rs174549 genotype was detected by Taq Man SNP probe. The effects of FADS1 rs174549 gene polymorphism and deep-sea fish oil intake on the risk of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ere evaluated by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d the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carrying FADS1 rs174549 AA genotype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isk of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odominant model: 1: 0. 53 + 95 CI 0.330.85; recessive model: 1: 1: 0. 57% CI 0. 38 + 0. 87).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did not supplement deep-sea fish oil, regular supplement of deep-sea fish oil can reduce the risk of OSCC.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positive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FADS1 rs174549 gene polymorphism and deep-sea fish oil supplementation. Conclusion FADS1rs174549AA genotype and deep-sea fish oil intake ar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there is a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作者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基金】: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201510392072) 福建省科技厅科研项目(No.2015J01304)
【分类号】:R739.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羽安,郭传tx;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患源性诊断延误相关因素的回顾性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2 王新勇;口腔鳞状细胞癌18例病理分析[J];山东医药;2004年26期
3 王雷;高文信;马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4 吴修胤;佟冬冬;张风河;;微小RNA与口腔鳞状细胞癌[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1年01期
5 马开宇;马开阳;黎明;代晓明;李逸松;;基于形态学特征提取的人工神经网络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祝慧慧;刘洋;周晶琳;;口腔鳞状细胞癌机制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3年01期
7 杨成;新生血管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扩散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6年06期
8 简卫国,李凌,武培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8年01期
9 赵世禄;程福强;史繁华;;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保健营养;2013年07期
10 叶平,蒋泽先,张永福;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P~(53)和P~(21)表达差异[J];实用临床医学;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巍;郭传tx;;口腔鳞状细胞癌延误诊断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吴衍昌;李芳;;热休克蛋白6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强;张永福;卓夏阳;贾云香;;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区域病理分级及增殖活性的差异[A];第一届全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4 僗承翰;林美灄;戴鑓;_5正琪;;发展奈米金结合传统化疗药物以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之协同疗法(英文)[A];2013第七届海峡两岸毒理学研讨会大会手册[C];2013年
5 吴洪儒;刘晓勇;王凤光;汪育苗;;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刘晓勇;吴洪儒;汪育苗;王凤光;;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李明贺;张茹慧;吴国民;;CD44 podoplan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晔;郭传tx;俞光岩;;口腔鳞状细胞癌脂肪酸代谢的初步研究[A];第一届全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郭传tx;李羽安;高岩;;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特征再探讨[A];海峡两岸2008口腔癌诊治与修复重建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伟伟;熊学鹏;何三纲;张文峰;;≤40岁年轻女性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分析[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衣晓峰 乔蕤琳;哈医大二院揭示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机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金火;Id1和NF-κB亚单位p65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协同作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2 郑建伟;口腔鳞状细胞癌差异基因的筛选验证及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怡宁;HIF-1α抑制剂PX-478在自噬介导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糖基化中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李文鹿;Bit-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及凋亡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李晓晖;COX-2通路中PGE2-EP4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的作用及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6 崔婧;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7 孙晓菊;环氧合酶-2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关系的初步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8 吴国民;口腔鳞状细胞癌肿瘤干细胞的分选和鉴定[D];吉林大学;2011年
9 董作青;Id-1基因沉默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生长转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张晓英;Gadd45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玺章;P-gp、HIF-1α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马贲;HPV感染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朗格汉斯细胞数量的影响[D];佳木斯大学;2015年
3 储伟明;Neuropilin-1诱导口腔鳞状细胞癌上皮间充质转化及其机制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4 李姣;YAP、p53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间相互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5 高前嵩;环氧合酶-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6 王润;口腔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中钾离子通道Kv3.4的表达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7 宁毅;Transformer 2β、RGS16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8 马猛;谷胱甘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系ROS抗化疗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李瑾;Beclin1、LC3和P6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6年
10 万潇潇;PIK3CA基因表达及SNP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45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04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