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根据腮腺肿物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等资料,探讨建立腮腺多形性腺瘤(PA)诊疗的数学预测模型并进行临床病例的验证、分析,用更客观、量化的手段研究该肿瘤。方法:分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分别进行研究。其中第一组:探讨建立腮腺多形性腺瘤鉴别诊断的数学预测模型,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经手术明确病理诊断的腮腺多形性腺瘤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210例以及207例经手术明确病理诊断的腮腺沃辛瘤、慢性淋巴结炎、囊肿等非多形性腺瘤的腮腺肿物住院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等资料,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患者的术前资料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其它肿物中的差异,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变量,构建术前诊断判别概率数学预测模型,用统计学软件绘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得出合适的截点值T并评价;另外,继续添加术中、术后相关的指标,用上述方法进一步构建数学模型并评价。第二组:探讨建立腮腺多形性瘤手术治疗的数学预测模型,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210例经手术明确病理诊断的腮腺多形性腺瘤住院患者的术前资料,首先通过因子分析各指标的相互关系,并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切除长径(以常规病理报告瘤体长径这一“金标准”表示)的指标,构建数学预测模型;另外,继续添加术中、术后相关的指标,用上述方法进一步构建数学模型并评价。第三组:分别检验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数学预测模型,对于第一组检验数据为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28例经手术明确病理诊断的腮腺多形性腺瘤住院患者以及27例经手术明确病理诊断的腮腺沃辛瘤、慢性淋巴结炎、囊肿等非多形性腺瘤的腮腺肿物住院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等资料,代入第一组得到的数学预测模型,计算得到概率值,并绘制ROC曲线,作出相应评价;对于第二组检验数据为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33例经手术明确病理诊断的腮腺多形性腺瘤住院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等资料,代入第二组得到的数学预测模型,用统计学软件绘制ROC曲线,并作出相应评价。结果:1、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既往史、个人史、部位、病期、影像学获取瘤体包膜的情况、影像学获取瘤体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颊支为例)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其它肿物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婚姻、既往史、个人史、病期、影像学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影像学获取瘤体包膜情况、影像学获取瘤体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其它肿物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是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独立因素。构建数学预测模型为P(腮腺PA的诊断预测值)=e~X/(1+e~X),X=-0.08*年龄+2.228*婚姻-3.055*既往史-2.736*个人史+0.009*病期+0.61*影像学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1.02*影像学获取瘤体包膜情况+1.149*影像学获取瘤体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其中e为自然对数。ROC曲线下面积(Areaunder the curve,AUC)为0.881(95%CI:0.848-0.913),为诊断准确性中等。选取截点值T=0.621。本模型的敏感度为93.33%,特异度为55.07%,阳性预测值为67.82%,阴性预测值为89.06%。围术期其余变量的单因素分析发现术中瘤体包膜的情况、术中瘤体与包膜的黏着性、术中观察瘤体是否结节状、术中瘤体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以颊支为例)、常规病理报告瘤体结构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其它肿物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因子分析各项术前指标得到5个因子:因子1命名为“定量指标”;因子2命名为“始动因素”;因子3命名为“促进因素”;因子4命名为“危险因素”;因子5命名为“混杂因素”。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以数学方程形式表达。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专科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影像学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影像学获取瘤体包膜情况为指导腮腺PA术中切除瘤体长径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根据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回归方程:常规病理报告瘤体长径=0.222*专科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0.65*影像学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0.271*影像学获取瘤体包膜的情况。专科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影像学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常规病理报告瘤体结构、免疫组化结果为腮腺PA术后常规病理报告瘤体长径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根据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回归方程:常规病理报告瘤体长径=-3.493+0.208*专科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0.634*影像学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3.019*常规病理报告瘤体结构-3.406*免疫组化结果。3、第一组数学预测模型验证的AUC值为0.684(95%CI:0.540-0.828),为诊断准确性一般。第二组术前数学预测模型验证的AUC值为0.750(95%CI:0.450-1),为诊断准确性中等。围术期的数学预测模型的AUC值为AUC为0.769(95%CI:0.607-0.931),为诊断准确性中等。结论:1、年龄、婚姻、既往史、个人史、病期、影像学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影像学获取瘤体包膜情况、影像学获取瘤体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是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独立预测因子。专科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影像学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影像学获取瘤体包膜情况为指导腮腺PA术中切除瘤体长径的独立影响因素。专科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影像学检查获取瘤体的长径、常规病理报告瘤体结构、免疫组化结果为腮腺PA术后常规病理报告瘤体长径的独立影响因素。2、腮腺多形性腺瘤诊疗的围手术期综合性数学预测模型构建成功,建立的预测模型均有一定的准确性,可进一步用于临床的诊疗工作。
【图文】: 1.149 13.289 <0.05 3.155 1.701 5.853将第一组资料均代入上述数学预测模型,计算出预测概率,进而绘制出ROC曲线(图1),AUC为0.881(95%CI:0.848-0.913),为诊断准确性中等。并通过计算约登指数最大值,,选取P=0.621为术前预测腮腺PA的截点,本模型的敏感度为93.33%,特异度为55.07%,对第一组资料进行预测(表3),模型的阳性预测值为67.82%
4.1 模型一验证的ROC曲线及其评价将第三组相关验证资料代入上述腮腺PA术前诊断的数学预测模型,计算出预测概率,进而绘制出ROC曲线(图2),AUC为0.684(95%CI:0.540-0.828),为诊断准确性较低。对第一组模型验证资料进行预测(表8),本模型验证资料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48.15%,模型的阳性预测值为60%,阴性预测值为65%。图 2 第一组模型验证资料的ROC曲线
【学位授予单位】:皖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39.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高峰;郭雷鸣;陆寓非;;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9年03期
2 李晓婷;;64排螺旋CT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年14期
3 邓刚;李晓光;何悦;于德栋;;复发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手术治疗及并发症预防[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7年03期
4 程晗菲;尹林;孟令旭;;MMP-9和VEGF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研究[J];口腔医学;2015年04期
5 王新宇;;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年09期
6 李凤君;;手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对并发症和肿瘤复发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年08期
7 秦志勇;傅鹏;;手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142例的临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12期
8 欧学平;肖翠翠;宋萌;肖忠明;韦芳;洪艳;;环杷明对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凋亡的影响[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年03期
9 林赛飞;戴杰;童永青;丁华峰;马雪柳;;区域切除腮腺多形性腺瘤96例效果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2年13期
10 孙衍波;李东柱;王思源;;1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艳辉;;11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分析[A];中国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学术交流会(上海站)论文汇编[C];2015年
2 刘军;;影响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A];第三次全国涎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陆守昌;;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外科治疗附35例报告[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4 金国荣;胡建道;高华珊;;腮腺多形性腺瘤部分腮腺切除的临床应用分析[A];2006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王新宇;;评价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A];2014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黄爱玉;贡志刚;刘民志;张孟殷;严文洪;;正常腮腺及腮腺多形性腺瘤胞核雌激素受体的测定[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7 傅成扬;刘家武;刘汉前;俞辉明;蒋锋;;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应用[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殷洁;舒锦儿;吕光宏;潘江峰;黄红艳;李小刚;;腮腺多形性腺瘤的MR诊断[A];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与影像技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9 邹海娥;;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李慧敏;;超声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A];2012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培锋;腮腺多形性腺瘤诊疗数学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D];皖南医学院;2019年
2 张世坤;CT与MRI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临床诊断上的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3 黄宽恩;8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外科治疗的回顾和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羊正林;腮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的唾液蛋白组学初探[D];山东大学;2017年
5 余俊;AQP1和AQP5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郑州大学;2012年
6 王宇飞;PTEN基因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及意义[D];南昌大学;2011年
7 李春艳;抑癌基因PTE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粘液表皮样癌中的突变与缺失[D];吉林大学;2004年
8 刘杰;腮腺多形性腺瘤二次复发的多因素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9 徐义全;腮腺多形性腺瘤改良性外科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陈瑶;iNOS、VEGF及CD34在人涎腺常见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佳木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654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5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