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牙体剩余厚度与桩核应用时机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06:55
【摘要】:实验一 目的:比较在牙体剩余量相同的情况下,置入根管桩与单纯充填冠修复后的牙体抗折性,比较根管治疗后后牙的不同牙体剩余量冠修复后的抗折性,预通过实验探讨指导临床上选用根管桩的剩余牙体厚度的临界值; 方法:选择因阻生需要拔除的新鲜第三磨牙48颗,对离体牙进行根管治疗,用平行研磨仪将牙冠均匀磨去一层,肩台0.8mm,合龈高度5mm,将离体牙随机分为两组,即根管桩组(24颗)和非根管桩组(24颗),两组均按要求磨除髓腔内壁,使剩余牙本质壁的厚度分别为0.5mm,1.0mm,1.5mm和2.0mm,每组每个厚度有6颗离体牙。根管桩组选择相对粗大的根管进行桩道预备,纤维桩树脂核修复;非根管桩组玻璃离子垫底后3M树脂修复,镍铬合金铸造冠修复,将离体牙固定于自凝塑料底座上,与万能试验机长轴成45°夹角,1.0mm/min的速度加载,直至离体牙断裂,记录断裂时的读数和断裂模式。 结果:根管桩组与非根管桩组冠修复后,其牙体组织的抗折性均随剩余牙体组织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强,牙体组织剩余厚度为2.0mm的抗折性明显高于厚度为0.5mm的(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牙体组织剩余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厚度为0.5mm和1.Omm时,根管桩组的抗折性高于非根管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断裂模式为可再修复模式,当牙体组织剩余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厚度为1.5mm和2.0mm时,根管桩组的抗折性高于非根管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随着剩余牙体组织厚度的增加冠修复后牙体组织的抗折强度增加,因此临床上应尽可能多的保留健康的剩余牙体组织; 2.临床上当剩余牙体组织厚度大于1.5mm时可考虑直接行冠修复。 实验二 目的:比较牙体剩余量相同的情况下,置入根管桩与单纯充填冠修复后的牙体的抗疲劳强度的差别,探讨基牙冠修复后能长期对抗咀嚼力的剩余牙体的相对最小厚度。 方法:根据实验一的实验结论,选择24颗离体牙,将离体牙随机分为两组,即根管桩组(12颗)和非根管桩组(12颗),两组均按要求磨除髓腔内壁,使剩余牙本质壁的厚度分别为1.5mm和2.0mm,每组每个厚度有6颗离体牙,根管桩组选择相对粗大的根管进行桩道预备,纤维桩树脂核修复;非根管桩组玻璃离子垫底后3M树脂修复,镍铬合金铸造冠修复,将离体牙固定于自凝塑料底座上,疲劳试验机进行加载,记录从开始测试到试件发生破坏的时间,计算加载次数,记录试件的破坏模式。 结果:1.剩余牙本质厚度为1.5mm时,根管桩组较非根管桩组的抗疲劳强度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剩余牙本质厚度为2.0mm时,根管桩组与非根管桩组的抗疲劳强度无显著差异; 2.根管桩组中的剩余厚度为1.5mm与2.0mm时,其抗疲劳强度无明显差异;非根管桩组剩余厚度为1.5mm与2.0mm时,其抗疲劳强度无明显差异; 结论:剩余牙本质厚度为1.5mm或大于1.5mm时,直接冠修复后即可长期承受咬合力。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83.3
本文编号:2669339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8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红霞,吴友农,陈晨;三种桩核系统修复后牙体组织抗折裂强度的体外实验研究[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4年02期
2 陈新民;牛林;吴小红;杨艳;姚蔚;;残冠牙体余量对核桩冠桩根联合体水平承载力学性能的影响[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2669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693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