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牙齿组织光散射机理及龋齿早期检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17:38
【摘要】:龋齿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社区常发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世界三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随着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龋齿的早期无损检测和诊断成为临床口腔医学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光学方法由于具有无损、可定量、准确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龋齿早期检测技术。 本论文围绕龋齿的光学无损检测技术,系统研究光在牙齿组织中的扩散机理,并从自体荧光光谱和光能量散射两个角度对龋齿早期检测进行研究。 构建了牙齿组织光散射模型,分别利用Monte Carlo随机统计方法、有限元数值求解方法、扩散方程解析解三种方法对各向同性牙齿模型中光子密度在组织内的分布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并讨论光学参数对光能分布的影响。为基于光散射的龋齿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解决了光学应用于龋齿检测的基础问题。 研究牙本质的各向异性光学属性,数值分析了无限长圆柱体光散射模型中入射光波长、入射角度以及圆柱体半径等参数对散射光空间分布的影响,推导了描述各向异性光散射的扩散张量比值的椭圆表达公式,提出利用点光源入射下,前向散射光能量分布的等高线椭圆的长短轴之比表示扩散张量分量的比值。实验结果表明牙本质样本的扩散张量分量比值为Dyy:Dx:Dx=7.49:1.3:1。 建立了牙齿矿物质含量的荧光光谱定量评价参数,以羟基磷灰石在405nm激发下的荧光特征光谱443nm和526nm为标准,构建了荧光特征光谱比率,实验测试并计算了不同脱矿程度时,牙釉质和牙本质的荧光特征光谱比率。实验测试了牙齿荧光特征光谱的最小激发光功率密度为141.5mW/cm2。 初步验证了基于光散射的平滑面龋和窝沟龋早期检测的可行性,实验研究了连续光谱的氙灯和窄带近红外LED分别作为光源的平滑面龋和窝沟龋早期检测,揭示了近红外波段龋齿检测的能力。设计用于龋损检测的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了龋损区域的自动识别和龋损程度的定量评价。
【图文】:

龋齿,医学领域,无损检测,医学


对龋齿的无损检测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自从1895年x光应用于透视骨损诊断后,电磁波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多个频段已证实了其有效性[21,,如图1.1所示。叨几兀不 NUCleaFMediCine PETlmageAnalyteOeterminstion四日Ganl:飞、 aRoys,0一1,10一9国U{tr门 v10{et10一,10一310,9K一只1017丫、,, 0151013丫ISlb}O10, 1109107r门IC{一OWaVeSWaVelength(em)FrequenCy(HZ)n踢 UItrasound BOneandSoft丁iSSUe图1.1电磁波在医学中?

系统结构图,工作原理图,光导,病损


(b)图1.4定量光导荧光技术QLF(a)工作原理图(b)系统结构图Fig.1.4Quantitativelight一indueedfluoreseeneeof(a)workingPrineiPal(b)systemsetuP其中,△F指病损区域荧光损失量的平均值,A为病损区面积。如果某区域的荧光损失量于正常组织荧光值的5%,则认为该区域为病损区。△Q为总荧光损失量,数值为△F与的乘积。该技术具有定量、有效、可重复、可再现以及非破坏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最发展前途的早期龋齿检测方法。QLF技术可用于诊断光滑面龋损,窝沟早期龋,填充周围的继发龋等龋齿检测,还可应用于评价牙齿美白产品的效果以及正畸托槽周围牙面矿情况等。(3)激光龋齿检测仪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18.51;R7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兴民;郭永权;李岫梅;闫阿儒;梁永新;荆计生;马跃华;李卫;;Sm_2Co_(17)永磁材料力学各向异性机理分析[J];磁性材料及器件;2009年06期

2 钟晓春;李源慧;;激光在海水中的衰减特性[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郭智奇;刘财;杨宝俊;刘洋;王典;;粘弹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场模拟与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3期

4 唐静;刘莉;李颂战;;基于荧光特征光谱的龋齿诊断新技术[J];光学学报;2009年02期

5 王瑞;张存喜;聂一行;;一维各向异性光子晶体的带隙结构和传输特性[J];光子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海燕;李相银;;TAGSM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输[J];光子学报;2008年10期

7 王守涛;陈庆光;林斌;曹向群;;基于QLF原理的龋齿探测方法中光学参量变化分析[J];光子学报;2010年04期

8 谢树森;李晖;牛憨笨;秦玉文;何杰;潘庆;;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与前瞻[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7年S1期

9 林实;彭奇明;詹振林;刘清华;林琪;;Er:YAG激光和Er,Cr:YSGG激光消融牙釉质的阈值研究[J];中国激光;2009年10期

10 周燕;刘建安;钟丹;;广州市天河区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及防制[J];中国校医;2010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卓;全光纤口腔OCT方法研究与系统研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伟;定量光导荧光技术在临床诊断和定量分析脱矿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71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71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c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