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骨性下颌前突正颌手术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变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05:22
【摘要】:骨性下颌前突是最常见的牙颌面畸形之一,此种颌面畸形不仅给患者的咀嚼、吞咽、发音等口腔生理功能造成障碍,还会破坏患者的容貌协调和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对于ANB -4°的Ⅲ类错合畸形成年患者来说,单纯的正畸治疗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往往需要采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能改善牙合畸形、咬合关系、面部容貌等。现如今较常采用的正颌手术主要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一般认为,术后的稳定性是每例手术最重要的目的。本研究应用关节间隙测量技术,正畸联合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矫治骨性下颌前突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并分析骨性下颌前突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髁突位置的稳定性是否受到影响,颞颌关节症状有无改变,从而为骨性下颌前突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参考。 目的:初步研究正畸-正颌联合矫治骨性下颌前突后,髁状突及颞颌关节的稳定性,为临床矫治骨性下颌前突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近四年的骨性下颌前突患者16例,不包括伴有偏颌、开合的患者,ANB角小于-4°。男性1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0.4岁。所有患者均施行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可合并或者不合并上颌LeFort Ⅰ型截骨术以及颏成形术。每位患者均于BSSRO手术前2周拍摄颞下颌关节薛氏位片。再于术后6个月硬组织的愈合已基本达到稳定时期,再次拍摄颞下颌关节薛氏位片。对正颌手术前后薛氏位片髁突与关节窝的前、上、后间隙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分别在术前2周和术后6个月对16例患者的颞颌关节症状进行诊断,使用调查表分别记录每例患者的颞颌关节症状和体征,并对术前术后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6名患者经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SSRO)后,不论是咬合关系、颌骨关系,还是口腔功能和面部容貌都基本达到正常。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前2周左侧髁突在关节窝内的前、上、后间隙为1.91±0.28mm、2.51±0.41mm、2.30±0.35mm,术后6个月分别为1.98±0.36mm、2.62±0.37mm、2.39±0.39mm,右侧髁突在关节窝内的前、上、后间隙术前2周为2.14±0.58mm、2.92±0.38mm、2.64±0.59mm,术后6个月后测量为2.14±0.75mm、2.60±0.59mm、2.67±0.81mm。上述术前术后关节间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Pearson检验,术后6个月患者颞颌关节症状与体征较术前2周相比,症状的缓解消除与新增情况无显著性变化。 结论: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联合正畸治疗,能够使骨性下颌前突的患者达到正常咬合关系,髁突位置正常,TMJ结构正常。BSSRO术对于骨性下颌前突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其术后疗效的稳定性较好,而且BSSRO联合正畸治疗后颞颌关节的稳定性也较好,不易引起新的颞颌关节症状的出现,但是对已有症状的治疗也并无必然联系。因此BSSRO联合术前术后的正畸治疗是一种临床上矫治骨性下颌前突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图文】:

下颌,截骨,双侧,正畸


方法例选择 2007 年 3 月-2011 年 6 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联合矫治的 16 例骨性下颌前突畸形患者,ANB 小于-4°、 10 例,女 6 例,年龄在 17-26 岁之间,年龄均值为 20此治疗前均未曾进行过其他正畸等治疗,属于首次矫治偏合等错合畸形。正颌联合矫治方式所采用的手术方式主要为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配合使用颏部成形术或者 LeFort I 型截骨术,采用的骨段固定法(图 1、2、3)。术前与术后都配合正畸治疗。术定咬合关系,时间为 2-3 周。

影像,颏成形术


图 2 颏成形术 图 3 LeFort I 型截骨术1.3 摄颞颌关节薛氏位片16 位患者均于正颌手术前 2 周拍摄颞颌关节薛氏位片,并与手术后半年再次拍摄(此时的软硬组织已建立了相对的稳定关系),要求所选取的关节片有清晰可见的骨白线影像,,便于描画和测量,从而尽量减小误差。1.4 关节片的测量描绘及测量所用工具如下:HB 铅笔(其软硬度适中,易于描绘且相对精确)、硫酸纸、游标卡尺。每张颞颌关节许薛氏片均由同一人进行描绘,主要绘出关节窝和髁状突的形态,随后依据张震康线性定量测量法[69]定点标志,测量单位精确度为 0.05mm 的游标卡尺对髁状突与关节窝之间的前、后、上间隙进行测量。要求进行三次描绘和测量,取其平均值。如下是本实验具体的测量方法:(图 4)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8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红;李琳;端木婷婷;李旭;;埋伏阻生牙的正畸-外科联合治疗[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曾红梅;周学军;韩冬;;安徽省18~30岁青年咬合关系临床调查分析[J];安徽医学;2011年06期

3 吴建华;夏华新;;第一磨牙被动拔除正畸治疗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1年07期

4 田亚;刘新强;;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错鉭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段银钟;周晓勇;唐晓蕾;姚薇;;骨性下颌后缩双期矫治的临床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8年04期

6 韩晓希;刘郁;李靖桓;;舌侧固定保持丝与哈雷式保持器联合应用的技工制作[J];北京口腔医学;2009年06期

7 陈嵘;郭涛;冯雪;丁寅;;西安地区Ⅲ类错鉭颅面类型矢状向构成分析[J];北京口腔医学;2010年05期

8 付鼎;吴晶;厉松;;有关骨缝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J];北京口腔医学;2011年05期

9 段银钟;李齐宏;曾照斌;;拔除病变第一磨牙后上、下颌第三磨牙正畸近移疗效比较[J];北京口腔医学;2012年02期

10 陈远萍,黄洋,毕长青,杨大宇;偏侧咀嚼对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范高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治疗体会[A];海南省口腔医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李洪发;左志刚;;锥形束CT技术在口腔正畸教学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口腔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林汤毅;陈文静;王林;;更新正畸实验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A];第八届全国口腔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彭怀芝;;健康宣教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A];河南省五官科专科护士培养及岗位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李洪发;郑朝;左志刚;;多种教学模式在口腔正畸教学中的应用[A];第九次全国口腔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米那瓦尔·阿不都热依木;计算机辅助颌面外科手术患者的面部软组织有限元模型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2 赵艳红;Osterix在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中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刘超;血管内皮祖细胞在牙移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周春华;CPP-ACP对釉质早期脱矿与再矿化作用的基础和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殷佳鹏;唇腭裂出生节律性研究及经缝牵引成骨矫正唇腭裂患者面中部发育不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6 康祖铭;一个中国土家族下颌前突家系的临床和遗传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莉花;大鼠牙移动过程中牙周膜中Runx2的表达[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胡申琳;第三磨牙解剖形态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3 朱丽亚;反式Twin-block与Frankel-Ⅲ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结果的比较与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孙建礼;一种改良FR-Ⅲ型矫治器矫治替牙期Ⅲ类错(牙合)的临床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5 贾裕祥;弓丝弯制机器人轨迹规划与控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华;下颌前突与正常人群中Nell-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61150458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吴俐霞;第三磨牙牙胚缺失与垂直骨面型的关系[D];泸州医学院;2011年

8 吴佩蓉;上颌种植钉配合摇椅曲滑动法内收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孟微;辛伐他汀对牙周炎大鼠牙移动保持阶段OPG、bFGF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昆;长春市正常(牙合)儿童牙颌模型的测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830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830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f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