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不同粘接系统对牙体粘接界面渗漏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10:12
【摘要】: 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比较树脂-牙体硬组织粘接界面微渗漏和纳米渗漏的形态,评价三种不同粘接系统对树脂充填体周围渗漏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 选择80颗因正畸需要而新鲜拔除的、未经治疗或其他处理的、健康的年轻人恒前磨牙。在近远中邻面釉牙骨质冠方1mm处牙颈部预备4mm×4mm×2mm大小的邻牙合洞形,随机均分为C0,C1,NT0,NT1,XⅢ0,XⅢ1,XⅤ0和XⅤ1等8组。 C0和C1组粘接面不涂粘接剂,NT0和NT1组、XⅢ0和XⅢ1组、XⅤ0和XⅤ1组分别用第5代粘接系统Prime Bond NT、第6代粘接系统XenoⅢ和第7代粘接系统XenoⅤ常规处理粘接界面,采用Ceram·X复合树脂进行光固化充填修复。将C0,NT0,XⅢ0和XⅤ0等4组浸于37℃蒸馏水中24h,C1,NT1,XⅢ1和XⅤ1等4组分别冷热循环5000次。上述处理后,充填体边缘1mm外的牙体组织涂两层指甲油,自凝塑胶封闭根尖孔。 将所有试件浸泡于37℃、500g/L氨化硝酸银溶液(pH=9.5)中24h,蒸馏水充分冲洗10sec,再浸泡于显影液中8h(同时荧光灯照射),取出试件流水冲洗20s并吹干。自颊舌方向于试验区域连续切取2~4片,宽约2mm,沿与粘接界面垂直的方向用不同粒度的油磨石由粗到细依次打磨,用17%EDTA溶液冲洗试件,并予以超声冲洗。对试件进行常规真空干燥、喷金,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以二次电子模式观察剖面充填体粘接界面的微渗漏和纳米渗漏情况。 研究结果: 1.未进行冷热循环各组中,Prime Bond NT组渗漏程度最低,与XenoⅢ和XenoⅤ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2.进行冷热循环各组中,采用Prime Bond NT、XenoⅢ和XenoⅤ三种粘接系统的充填体边缘渗漏程度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 3.NT0和NT1、XⅢ0和XⅢ1、XⅤ0和XⅤ1两两比较,其渗漏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三种粘结系统相比较,全酸蚀粘接系统Prime Bond NT充填体边缘的微渗漏程度相对较低,而自酸蚀粘接系统XenoⅢ和XenoⅤ充填体边缘渗漏程度相对较高。 2.全酸蚀粘接系统Prime Bond NT和自酸蚀粘接系统XenoⅢ、XenoⅤ粘接界面均可能发生纳米渗漏。 3.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粘接界面银染色是行之有效的纳米渗漏的检测方法。
【图文】:

高亮度,粘接界面,电镜,渗漏物质


l)空白对照组:电镜(100x)下观察发现,多数试件粘接界面见到裂缝,出现连续的、较宽的高亮度带状渗漏区域,分布范围广泛;高倍镜(1000X)下观察发现,牙体和树脂之间充满高亮度的大颗粒状物质。图2一3:a,b2)第5代粘接系统 (PrimeBondNT)组:电镜(loox)观察发现,所有试件未见明显裂缝,粘接界面上可见连续或不连续的线形高亮度区域。电镜(IOOOX)和(5O00x)观察发现,高亮度物质呈细小颗粒状,分布较稀疏,主要位于粘接剂和牙本质之间的混合层内,在界面附近与粘接界面相通的牙本质小管内也可见到高密度的银渗漏物质,,为纳米渗漏。图2一3:。,d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燕京;李建;;3种粘接剂对金属基底冠边缘微渗漏影响的研究[J];口腔医学;2010年05期

2 钱程辉;钟群;李国强;;4种粘接剂粘接氧化铝渗透陶瓷基底冠的边缘微渗漏研究[J];口腔医学;2011年05期

3 陈薇;李玉晶;葛丽华;宿颖;;粘接剂对窝沟封闭剂边缘密合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9年02期

4 赵信义;何惠明;刘芳;王俊成;;牙本质粘接界面微渗漏的二维形态[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5 刘雁;;自酸蚀粘接剂与纳米全酸蚀粘接剂对充填体边缘微渗漏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04期

6 薛慧;叶玲;黄定明;;根管桩对根管系统封闭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广东牙病防治;2009年01期

7 张军;用于封闭切除根尖的牙本质粘接剂微渗漏的纵向评估[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7年03期

8 郑庄,唐亮;粘接材料与口腔固定修复的微渗漏(讲座)[J];暨南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于久越,李雨琴;银汞合金粘接修复技术[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10 宋萍,周杰;玻璃离子水门汀粘接银汞合金的微渗漏实验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避免粘接剂进入磁附着体基牙附近倒凹的方法[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贾霄云;宋莹;;不同的粘接剂在瓷修复中的应用[A];全国口腔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倪礼忠;张玮;赵玉庭;;PP/FRP复合管粘接剂的研究[A];第十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邹超;张大海;黎义;翁文剑;程逵;杜丕一;沈鸽;韩高荣;;磷酸铬粘接剂热演变过程分析[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侯正则;王恩信;恽正中;姜斌;;厚膜α—Fe_2O_3气敏元件用玻璃粘接剂的研究[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6 洪瑞娥;;新型粘接固定桥临床应用的护理配合[A];海南省口腔医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孙艳;包小华;刘兆斌;王韩英;蒋乐书;;金属-玻璃热管太阳能集热器的实验研究[A];江苏省真空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福增;周建国;林永渭;吴叙勤;;PP/FRP复合管道用界面粘接剂[A];第十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9 李勇;赵云凤;付强;;粘接剂厚度对Plat铸造陶瓷与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10 钟义鑫;;超能生物粘接剂在新型建材中的规模应用[A];2009中小水泥企业升级转产与新技术交流会会议简要内容[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领弟;理论探索引导粘接领域[N];中华建筑报;2006年

2 纸讯;原纸和粘接剂对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影响[N];中国包装报;2005年

3 刘东;浅谈纸原料和粘接剂对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影响[N];中国包装报;2003年

4 法国科技新闻处;法国罗地亚公司推出可再分散性胶乳粉新产品[N];中国建材报;2005年

5 吴林;石材业首部技术规范将强势推出 第一次与工程应用对接[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6 伍吉勇;AP复合体加纳米材料修复龋齿[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欧讯;意大利诺德美克集团公司——世界复合机制造领域的技术先驱[N];中国包装报;2006年

8 连云港市博物馆 朱伟;断裂石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N];中国文物报;2005年

9 丰色;不干胶产品的先导者[N];中国包装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立君;我的自豪:让国际领先公司动心的无甲醛玻璃棉[N];中国建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鹂;双甲基丙烯酸酯基季铵盐功能单体用于牙科材料抗菌改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2 吴俊;垂直加压充填技术临床相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吕春华;基于SU-8负光胶的微流控芯片加工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付春茂;复合抗菌正畸树脂粘接剂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孙强;CAD/CAM可切削基体的研发和渗透陶瓷复合体的力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6 王晓玲;不同增稠载体的过氧化脲漂白剂对釉质和修复体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7 张凌;纤维桩粘接固位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8 李芳;季铵盐型抗菌单体改性牙本质粘接剂的抗菌性能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9 李锋;季铵盐型抗菌单体改性窝沟封闭剂的基础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10 李娜;牙体硬组织抗酸碱层(ABRZ)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苗;循环加载对不同洞缘设计的Ⅰ类洞充填界面微渗漏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2 史晓宁;不同充填技术对微渗漏影响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实验观测[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3 张华;不同粘接系统对牙体粘接界面渗漏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唐健霞;两种漂白方法对不同牙色修复材料边缘微渗漏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赖颖真;固化光源对正畸托槽光敏粘结剂微渗漏及抗剪切强度影响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6 靳松;不同粘接剂对托槽脱落牙面再粘接强度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2年

7 严晖;载荷状态下3种粘结剂与根管牙本质间微渗漏的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8 赵娅;不同牙本质粘接剂应用于断牙直接粘接的可行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朱嘉s

本文编号:2704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04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3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