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常见牙源性干细胞性能对比及脂多糖对牙周膜干细胞的影响及机制

发布时间:2020-06-11 11:25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组织工程是近年来正在兴起的一门前沿学科,对于容易造成软硬组织缺损的疾病来说,组织工程技术能够为已缺损或丧失的组织重建新的有功能的结构,从而备受关注。种子细胞的选取对于组织工程来说至关重要,选择一种具有优越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决定着“再生”这一过程的成败。近年来,多种口腔组织来源的成体干细胞的发现使口腔组织再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迄今为止,已有多种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被分离及鉴定,这些干细胞可来自牙髓、牙周膜、根尖乳头、脱落乳牙、发育中的牙囊、牙龈组织。在这众多的细胞之中,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和牙龈干细胞牙龈干细胞(gingival MSCs,GMSCs)是三种最容易获取的牙源性干细胞,且其组织来源能够一次性地从同一个体获得(例如需要切开牙龈拔除的阻生智齿),因此本实验的前部分致力于在体外详尽地比较同一供体来源的这三种牙源性干细胞不同传代次数下的性能,为它们各自性能的优化提供思路,为口腔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选取提供策略。此外,在组织再生过程中,宿主局部微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组织再生的效果,鉴于骨组织工程的应用更加成熟广泛,针对上述三种牙源性干细胞中成骨能力最强的干细胞,进一步了解其在炎症微环境下成骨能力的变化及相应的机制也至关重要。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一种内毒素,作为Gram阴性菌外膜的主要成分,被普遍认为是口腔微环境中的一个有害因子。但特定浓度下的LPS对成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性能的影响尚无明确定论,有些认为抑制,而有些认为促进。因此本实验的后半部分重点在于探究细菌脂多糖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利用酶解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原代DPSCs、PDLSCs与GMSCs;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种牙源性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利用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检验三种牙源性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进行三种间充质干细胞的传代、冻存、复苏,获得三种细胞的第四代(P4)和第11代(P11)的细胞。2.利用CCK-8技术,EdU核酸标记技术检测三种细胞不同传代次数(P4及P11)下的增殖能力,利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技术检测三种细胞在P4及P1]的衰老情况,利用Annexin-V-APC染色技术检测三种细胞在P4及P11的凋亡,利用ALP染色技术、ALP活性检测技术、茜素红染色技术检测三种细胞在P4及P11的成骨分化能力,利用油红O染色技术检测三种细胞在P4及P11时的成脂分化能力;利用qRT-PCR技术检测干性相关mRNA(c-MYC,NANOG,KLF4,OCT4)的表达水平、成骨分化相关mRNA(ALP、RUNX2、Coll等)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细胞成骨分化等相关蛋白及增殖成骨相关信号通路核心蛋白的表达。3.利用重组慢病毒技术敲低牙周膜干细胞中TAZ(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with a PDZ motif)的表达,探究TAZ在LPS所导致的PDLSCs成骨分化能力变化中的作用;利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DKK-1探究经典Wnt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结果1.成功分离培养出了同一供体来源的原代DPSCs、PDLSCs与GMSCs,并稳定传代至P4及P11;三种牙源性干细胞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物,并可以成骨、成脂、成软骨(至少三系)分化,满足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准。2.将不同代数的三种细胞进行增殖、衰老、干性维持、凋亡、成骨向分化、成脂向分化等性能的综合对比,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两种细胞,GMSCs表现出优异的增殖能力,而PDLSCs表现出优异的成骨向和成脂向分化能力,DPSCs在这增殖及分化这两个方面表现居中。此外,GMSCs受长期体外传代的影响最小,而PDLSCs则最易受体外传代次数的影响而最容易衰老。三种细胞的生物学性能在长期体外培养后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3.大肠杆菌来源的LPS(0.5 μg/mL)不影响PDLSCs的增殖但可促进其成骨分化,其促成骨的过程与TAZ的上调密切相关,而TAZ的上调又受到经典Wnt信号通路的调控。实验结论及意义三种牙源性干细胞在体外均具有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潜能,其中PDLSCs更适合于骨组织再生,但其应用需控制在一定代数之内;对于GMSCs,在应用过程中想办法提高其分化能力至关重要。在微量LPS的刺激下,PDLSCs的成骨能力不降反升,而这种成骨能力的增强受TAZ及经典Wnt信号通路的调控。
【图文】:

传代培养,原代培养


染液没过细胞,染色5-30邋min。④清洗。PBS溶液清洗细微镜下观察矿化结节及脂滴含量。⑥扫描记录。将染色后的留记录。逡逑化:成软骨分化采取小球培养方法,将细胞置于成软骨诱管中悬浮培养,4周后对成软骨分化诱导产生的小球组织进行阿新兰染色,之后于显微镜下观察。逡逑果逡逑s、DPSCs、GMSCs的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逡逑10-14天的生长,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三种细胞的原代细胞均,形状为长梭形(图1-1)。在经历较少次数的体外传代后,呈现光滑一致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细胞较为密集时呈旋涡历较多次数的体外传代后,,PDLSCs的P11细胞形态稍有改大,表现出刺状凸起(图卜1)。逡逑P0逦P4逦P11逡逑

表面标志,流式,干细胞


2.2PDLSCs、邋DPSCs、邋GMSCs表明标志物的检测逡逑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种牙源性干细胞(P3)的表面标志物。结果如图所示逡逑(图1-2),三种牙源性干细胞均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物,阴性逡逑表达造血及上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具体表达量为:①PDLSCs:逡逑CD90=99_7±0.22%、CD44=99.7±0.17%、CD105=99.6±0.32%、CD73=99.8士邋0.11%、逡逑CD34+CD116+CD19+CD45+HLA-DR=2.03士0.43%邋(图邋1-2邋A)。②DPSCs:逡逑CD90=99.5±0.36%、CD44=99.7±0.25%、CD105=99.8±0.15%、CD73=99.7±0.24%、逡逑CD34+CD116+CD19+CD45+HLA-DR二邋1.37士0.56%邋(图邋1-2邋B)。③GMSCs:逡逑CD90=99.6土邋0.32%、CD44=99.9±0.13%、CD邋105二99.6±0.29%、CD73=99.8±0.23%、逡逑CD34+CD116+CD19+CD45+HLA-DR=2.76士0.38%邋(图邋1-2邋C)。此外邋STRO-1邋在逡逑PDLSCs、DPSCs、GMSCs邋中的表达量分别为邋37.7±0.17%、26.2±0.14%、21邋±0.11邋%。逡逑A邋逦邋逦邋逦.逦.逡逑^,邋I邋.逦逦逦J邋A邋'c03?c01is?'逦h逡逑0逦CDSO,丨逦,逦n05逦,逦咖*”,逦,邋CO^MS.逦i逡逑^邋JJ邋\一邋l邋\J\邋—邋J.邋J邋a_^邋k二&: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磊;;非牙源性疼痛诊断及治疗[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年05期

2 张超;程祥荣;;牙源性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北京口腔医学;2013年06期

3 钟平;韩杰;王宏;;牙源性影细胞癌1例[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4 何杰儒;何一川;杨卫东;汪湛;肖剑锋;陈文君;;非牙源性张口受限236例临床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年04期

5 公柏娟,李志民;牙源性疼痛概述[J];中国社区医师;2002年24期

6 雷爱萍,汪说之;牙源性影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1年04期

7 吕敏;牙源性颏瘘误诊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8期

8 李黎明;牙源性头痛5例[J];广东牙病防治;1998年01期

9 王银有,孟清秀;牙源性鼻旁瘘管二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5年05期

10 齐志勇;李德春;;35例非牙源性上颌瘘的临床治疗初步分析[J];口腔医学;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予江;李琳琳;;外周型牙源性钙化囊性瘤病例报道[A];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2 张英;王兆元;钟鸣;王洁;张凌;;牙源性癌肉瘤[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刘莉;;多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多次复发累及颧骨1例[A];第14次全国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专题研讨会暨国家级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6年

4 单娜娜;梁宪如;陈静;李玉光;王永阔;李伯森;单云官;;牙源性面神经炎诊治的解剖基础分析[A];第五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5 王兆元;邹德胜;付小霞;;牙源性癌肉瘤一例报告[A];2005年浙江省病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胡玲玲;谢志坚;;减压成形术治疗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的疗效分析[A];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7 孟箭;张兴;司亚萌;孟庆飞;;负压吸引联合刮治术治疗牙源性颌骨角化囊肿17例分析[A];江苏省第二届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度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头颈肿瘤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8 苏惠裕;彭歆;章文博;于尧;张然;陈艳;高岩;高敏;;上颌骨硬化性牙源性癌1例及文献回顾[A];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9 杜文;于海洋;;牙源性上皮细胞迁移影响磨牙早期定位及形态发生的机制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10 常文悦;陆群;;牙源性颌面部皮肤瘘管病例报告[A];2014年第九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惠钰;要不要保存一颗牙?[N];中国科学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瑞芳;破骨细胞分化的相关研究及自噬在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中作用的初步探索[D];武汉大学;2016年

2 包柳郁;用人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牙齿样结构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姜明;新生鼠皮肤表皮细胞牙源性上皮方向分化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4 贾谦;长非编码RNA-ANCR对三种牙源性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调控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5 木义(Mohammed Amjed Alsaegh);人类乳头瘤病毒在含牙囊肿、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及成釉细胞瘤中的检出率,及其检出率同Ki-67和COX-2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刘丽;小鼠诱导式多能干细胞向牙源性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艺晓;常见牙源性干细胞性能对比及脂多糖对牙周膜干细胞的影响及机制[D];山东大学;2019年

2 褚震宇;257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患者的回顾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张治勇;颌骨多原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影像学特征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4 杜佼;开窗、负压吸引、刮治术治疗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医科大学;2013年

5 胡玲玲;减压成形术治疗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的疗效分析[D];浙江大学;2016年

6 张佳凤;牙源性上颌窦炎的诊治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李刚;开窗术和刮治术治疗牙源性颌骨囊肿的系统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8 赵玫;牙源性双相陶瓷的研制及其骨缺损修复实验[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9 耿书辉;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李功臣;应用CBCT对牙源性上颌窦炎的回顾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07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07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3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