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产黑色素卟啉单胞菌诱导骨吸收作用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05:24
【摘要】:实验目的 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和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e)是口腔卟啉菌属中两种重要的细菌。二者都是G-产黑色素的专性厌氧球杆菌,是目前公认的牙源性感染的优势致病菌,与牙周炎及根管感染导致的根尖周炎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很多研究表明,牙周炎和根尖周炎的临床症状及病变进程与牙周袋内及感染根管内的P.g、P.e密切相关。这些细菌能影响牙周及根尖组织中牙龈成纤维细胞、牙髓细胞、牙周膜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炎症介子的表达,但其确切的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已知P.g、P.e的致病物质有很多,包括脂多糖、外膜蛋白、荚膜、蛋白酶以及细菌的代谢产物等,这些致病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逃脱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作用于牙周组织和根尖组织,导致牙周和根尖周围硬组织和软组织的分解破坏,致使牙齿松动乃至脱落。研究P.g、P.e在牙周和根尖周组织破坏中的作用,能明确牙槽骨吸收的病理机制,可以为临床上治疗牙槽骨过度吸收奠定理论基础,在牙源性感染的基础研究中有重大的意义。 牙周炎和根尖周炎的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是根尖及根周牙槽骨的吸收。牙槽骨是人体最活跃的骨组织,处于不断的自身修复和改建中。很多研究资料报告,刺激骨吸收的因素如PGE_2、IL-1,IL-6,TNF等都是作用于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在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促进其向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并使其激活,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的凋亡。 关于P.g、P.e对成骨细胞代谢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研究报告都不多见。本实验通过研究P.g、P.e对成骨细胞的超微结构、细胞的活性及增殖能力、表达前炎症因子MCP-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以及骨代谢的最终调节因子OPG(osteoprotegerin)、RANKL(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的影响,进一步探讨P.g、P.e在牙周炎和根尖周炎发病中的致
【图文】:

透射电镜,相差显微镜,成骨细胞


1.成骨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从大鼠头盖骨骨片上消化分离的成骨细胞成散在小园形,悬浮于细胞培养液中(图1)。24h后贴壁生长,细胞呈多边形,,三角形或梭形,多为单层也可呈多层贴壁生长,细胞常有多个突起,单核呈圆或卵圆形,偏位于细胞的一侧,胞质丰富,清晰,细胞间由突起相互连接,并重叠生长(图2)。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细胞浆内可见棕褐色的阳性颗粒(图3)。2.透射电镜可见:正常的成骨细胞表面有少量突起,核呈园或卵园形偏位于细胞内,胞浆内可见较多的粗面内质网,丰富的线粒体(图4)。被P.g、P.e感染的成骨细胞,表面突起增多,细胞核变形成不规则状,核染色质凝集成块边集排列,核仁溶解消失,细胞浆内大量粗面内?

透射电镜,原代培养,相差显微镜


培养液中(图1)。24h后贴壁生长,细胞呈多边形,三角形或梭形,多为单层也可呈多层贴壁生长,细胞常有多个突起,单核呈圆或卵圆形,偏位于细胞的一侧,胞质丰富,清晰,细胞间由突起相互连接,并重叠生长(图2)。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细胞浆内可见棕褐色的阳性颗粒(图3)。2.透射电镜可见:正常的成骨细胞表面有少量突起,核呈园或卵园形偏位于细胞内,胞浆内可见较多的粗面内质网,丰富的线粒体(图4)。被P.g、P.e感染的成骨细胞,表面突起增多,细胞核变形成不规则状,核染色质凝集成块边集排列,核仁溶解消失,细胞浆内大量粗面内质网扩张成池,并可见髓样小体等病理性改变(图5一7)。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781.3;R78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沈辉,潘时中;骨保护素与骨质疏松[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年04期

2 于世凤,李斌斌;骨保护因子及其配体调控骨吸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年04期

3 丁少华,江千舟;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细菌因素[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5年01期

4 毛松,陈森,何安光;牙龈卟啉单胞菌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L-8和MCP-1 mRNA的影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2年02期

5 张凤秋,杨连甲,吴织芬;牙龈卟啉菌蛋白酶的结构和作用[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年06期

6 朱小玲,孟焕新,陈智滨;快速进展性牙周炎牙龈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与MCP-1表达[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7 张晓磊,彭彬;大鼠实验性根尖周病变中RANKL的免疫组化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2709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09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6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