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种植体周有益菌和可疑致病菌连续培养的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04:17
【摘要】:[目的] 研究种植体周有益菌和可疑致病菌的生长曲线,细菌间相互作用,通过改良现有的恒化器,设计出能构建种植体周围炎龈下菌群生物膜体外模型的新型恒化器,进行生物膜基本生物量的测定以及结构的观察,为种植体周围炎的微生物替代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实验选用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s, S.s)作为有益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 P.i)作为可疑致病菌,分为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抑菌实验、细菌连续培养及生物膜形态的观察三个部分。实验一分五组,第一组:单菌P.g,第二组:单菌P.i,第三组:单菌S.s,第四组:双菌P.g+S.s,第五组:双菌P.i+S.s,测量其生长曲线,确定细菌的对数生长期。实验二分三组,第一组:P.g+S.s,第二组:P.i+S.s,每组均设空白对照,钛片用微弧氧化处理模拟种植体表面,通过抑菌实验,观察细菌间相互作用。实验三分四组,第一组:单菌P.g,第二组:单菌P.i,第三组:双菌P.g+S.s,第四组:双菌P.i+S.s,安装种植体周围炎龈下菌群生物膜体外模型恒化器,连续培养72h,分别在24、48、72h时,通过活菌计数对各组钛片生物膜进行基本生物量的测定,通过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对各组钛片生物膜进行结构的观察。 [结果] 1.生长曲线代表细菌的生长速度:一组(单菌P.g)四组(双菌P.g+S.s)三组(单菌S.s)二组(单菌Pi)五组(双菌P.i+S.s)。细菌的对数生长期:一组2-8h,二组4-18h,三组12h,四组4-12h,五组4-8h。细菌的最大吸收峰:一组28h,二组12h,三组12h,四组22h,五组12h。 2.抑菌实验中,两组空白对照均无抑菌圈产生,一组(P.g+S.s)及二组(P.i+S.s)有抑菌圈产生,并且抑菌圈直径随S.s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S.s浓度1.0×108CFU/mL时达到最大值,相同浓度S.s,一组的抑菌圈直径总是大于组。 3.钛片表面生物膜活菌计数结果,各组在相同时间点,菌落数10-2CFU/mL10-3CFU/mL10-4CFU/mL,各组在相同浓度时,菌落数72h48h24h。同一时间点相同浓度时,菌落数一组(单菌Pg)三组(双菌P.g+S.s),二组(单菌Pi)四组(双菌P.i+S.s)。 4.钛片表面生物膜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菌斑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组与二组的菌斑生物膜形态学观察无明显差异,三组与四组的菌斑生物膜形态学观察无明显差异,而前两者与后两者之间形态学却有明显的差异,三组较一组在同一时间点生成的菌斑量少,四组较二组在同一时间点生成的菌斑量少。 5.钛片表面生物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厚度在5.92-30.52μm之间。各组生物膜厚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厚,荧光显微镜下,细菌呈蓝绿色荧光,CLSM下,细菌呈蓝色荧光,视野中球菌呈链状排列并与团片状细菌交织在一起,周围有散在的单个球菌。 [结论] 1.细菌生长曲线表明,培养8h后,各组细菌均进入对数生长期,这为后续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2.抑菌实验以及细菌连续培养后CFU菌落计数均表明, S.s对P.g、P.i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3.扫描电镜探测生物膜表面形态表明,S.s混合培养对P.g、P.i生物膜的形态有影响。 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生物膜的厚度表明,厚度随时间增加而持续增厚,同一时间点各组细菌在钛片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厚度明显不同,S.s混合培养对P.g、P.i生物膜厚度有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亮;郭锋;李鹏飞;娅娅;;钛生物种植体表面微弧氧化膜制备的电解液研究[J];表面技术;2009年03期

2 施文元;周学东;;人体口腔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3 胡涛,周学东,张萍,谭红,陈红英,张静仪;血液链球菌产生对氨基苯甲酸的实验研究 Ⅰ.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的建立[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年02期

4 胡涛,周学东,张萍,肖晓蓉,刘豫蓉;血液链球菌产生对氨基苯甲酸的实验研究 Ⅱ.对氨基苯甲酸的定性定量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8年02期

5 谢志刚,梁星,丁仲鹃,汪厚希,曹志云,林云红;牙种植体周围炎龈下菌群分布的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邓辉;丁一;赵瑜;;血链球菌对牙周可疑致病菌体外拮抗作用的研究[J];口腔医学;2007年08期

7 尹丽媛,潘亚萍,李本容;不同牙周状态血链球菌分布的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1996年05期

8 王亚明,蒋百灵,雷廷权,郭立新,曹跃平;电参数对Ti6Al4V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结构特性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03年06期

9 陈伟;佟卉春;东秀珠;;一株口腔链球菌新种—寡发酵链球菌产过氧化氢特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6年05期

10 夏薇,丁一,肖晓蓉,刘敏川,朱(朱石);血链球菌在牙周病微生态防治中的作用研究——Ⅰ血链球菌对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拮抗作用[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辉;血链球菌及血链素对牙周可疑致病菌拮抗作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37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37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6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