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咬合干扰致雌性大鼠咀嚼肌痛觉敏感及肌纤维表型转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15:09
【摘要】: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可累及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及其周围软组织,以女性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弹响、口颌面部疼痛、下颌运动障碍等。口颌面疼痛和TMD与躯体及神经系统结构的病理状态或病症密切相关,这一组疾病属于口颌面区域非牙源性疼痛,并且作为骨骼肌紊乱病的一个亚类。目前关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咀嚼肌疼痛的原因以及其与咬合异常之间的关系尚存在巨大的争议。 本研究以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为实验对象,首先建立了急、慢性咬合干扰动物模型,然后以行为学研究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施加咬合干扰前后双侧颞肌和咬肌的机械压痛敏感度(痛敏分值),最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双侧咬肌内肌球蛋白重链表达变化情况。 1实验方法 1.1大鼠咬合干扰模型的建立方法 1.1.1急性咬合干扰:截取一1.5 mm长的5号针管并且夹扁,制成宽约1.0mm,厚约0.5mm的咬合加高装置,用结扎丝穿过大鼠左侧上颌第二磨牙近远中邻间隙,将该装置“8”字形结扎固定于第二磨牙牙合面上,形成个别后牙的急性咬合干扰。每天检查,以保证所加咬合干扰没有脱落,直至实验结束。 1.1.2慢性咬合干扰:在大鼠左侧上颌第一、二磨牙之间插入一正畸用橡皮筋(3 M Unitek, 1/8#),并尽量置于龈侧以避免与对颌牙发生咬合接触,然后尽量剪短皮筋以避免影响邻近软组织的功能活动。在皮筋弹性力作用下,以第二、第三磨牙为支抗,推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约7天后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达0.8mm左右,从而形成上、下颌第一磨牙尖窝不吻合的咬合状态。每天检查,以保证所加皮筋没有脱落,直至实验结束。 1.2分组情况 实验动物共30只,随机分为以下5组:(1)急性咬合干扰组(具体方法见上述内容);(2)慢性咬合干扰组(具体方法见上述内容);(3)急性去干扰物组:操作同急性咬合干扰组,在形成急性咬合加高后第10天时卸除加高物;(4)慢性去干扰物组:操作同慢性咬合干扰组,在插入皮筋后第10天时拆除皮筋,使近中移动的第一磨牙自然回位。实验中观察,约3~5天后(第14天左右)前移的第一磨牙基本回复到原来位置;(5)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操作,同环境下饲养直至取材。 1.3行为学测试方法 参照1999年Ren所报道方法,据von Frey尼龙毛粗细和动物痛觉反应次数,确定颞肌和咬肌疼痛分值,对比实验前后疼痛分值的变化。 1.4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采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咬肌肌纤维中肌球蛋白重链表达比例变化及分布规律。 2结果 2.1行为学结果 急、慢性咬合干扰均可增高颞肌和咬肌痛敏分值(P0.05),急性咬合干扰组更明显,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为:干扰侧颞肌、干扰侧咬肌、干扰对侧颞肌(P0.05),对干扰对侧咬肌的影响不明显。干扰侧咬肌和颞肌分别在实施急性咬合干扰第2、第3天,在实施慢性咬合干扰第4、第5天痛敏分值便开始升高,之后痛敏分值持续增高,于1周左右达到高峰,最后逐渐回落。但是急性去干扰物组痛敏分值回落速度明显快于持续急性咬合干扰组(P0.05),而慢性去干扰物组痛敏分值回落速度则明显慢于持续慢性咬合干扰组(P0.05),干扰对侧颞肌的痛敏分值变化与此类似,但幅度较小。慢性去干扰物组痛敏分值回落较慢的原因可能是前移后复位的磨牙形成了二次咬合干扰的结果,而单纯前移磨牙的慢性咬合干扰组则由于局部磨耗等代偿机制,使得干扰程度自然缓解之缘故。 2.2免疫组化结果 急、慢性咬合干扰组肌球蛋白重链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慢性咬合干扰15天组咬肌内MHC-Ⅱ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急性15天组和慢性15天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慢性15天比急性15天阳性细胞数表达更明显(P0.05)。左右侧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急、慢性咬合干扰7天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咬合干扰作用时间(7天、15天)对咬肌内肌球蛋白重链表达的影响不明显(P0.05),咬肌深、浅层以及前、中、后部各部位之间肌球蛋白重链表达未见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结论 3.1行为学方面 急、慢性咬合干扰均可致颞肌和咬肌痛觉敏感,急性咬合干扰较慢性咬合干扰影响更为明显,且急性咬合干扰痛敏出现峰值的时间要早于慢性咬合干扰,去除咬合干扰有助于缓解咀嚼肌痛敏。 3.2组织学方面 急、慢性咬合持续干扰可致咬肌肌纤维表现型比例的转换,含有肌球蛋白重链Ⅱ型(MHC-Ⅱ)肌纤维比例增多,Ⅰ型纤维所占比例减少,且慢性咬合干扰组更为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82
【图文】:
图 1 骨骼肌纤维的基本结构(基膜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肌肉组织是由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构成的组织,肌细胞呈细长纤】,因此肌细胞又称肌纤维,咀嚼肌是骨骼肌,其肌纤维为长柱
图 3 人类升颌肌(颞肌、嚼肌、翼内肌)和降颌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颏舌骨肌)肌纤维类型的分布图。更多相关资料,见于Korfage et al. (2001)[83]。由于不同的分类方法,使得不同的研究中,人类咀嚼肌的纤维的组成有很大的不同,如上【图 3】所示[83]为升颌肌(颞肌、嚼肌、翼内肌)和降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1 大鼠深浅层咬肌取材示意图肌肉切口位与肌纤维走向垂直1.7 染色方法1.7.1 HE 染色【图 2-2d(附录)】苏木精配方(haematoxylin):A:苏木精 1g 加无水酒精 10ml 完全溶解。B:硫酸铬钾 20g 蒸馏水加温溶解。AB 液混合完全溶解后,继续加温,煮沸后退火,加入 0.5-1gHgO,冷却过滤后隔天使用。伊红配方(Eosin):伊红 0.5-1g,用 95%酒精 100ml 完全溶解后皆可使用。石蜡切片染色步骤:(1) 石蜡包埋组织以 5um 厚度进行切片,裱于 APES 处理的载玻片上。石蜡切片置 37℃烤箱过夜,实验前 40min 放入 60℃烤箱。(2) 切片浸入二甲苯溶液脱蜡,两次,每次 30min。依次浸入 100%酒精两次,95%酒精两次
本文编号:2755127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82
【图文】:
图 1 骨骼肌纤维的基本结构(基膜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肌肉组织是由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构成的组织,肌细胞呈细长纤】,因此肌细胞又称肌纤维,咀嚼肌是骨骼肌,其肌纤维为长柱
图 3 人类升颌肌(颞肌、嚼肌、翼内肌)和降颌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颏舌骨肌)肌纤维类型的分布图。更多相关资料,见于Korfage et al. (2001)[83]。由于不同的分类方法,使得不同的研究中,人类咀嚼肌的纤维的组成有很大的不同,如上【图 3】所示[83]为升颌肌(颞肌、嚼肌、翼内肌)和降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1 大鼠深浅层咬肌取材示意图肌肉切口位与肌纤维走向垂直1.7 染色方法1.7.1 HE 染色【图 2-2d(附录)】苏木精配方(haematoxylin):A:苏木精 1g 加无水酒精 10ml 完全溶解。B:硫酸铬钾 20g 蒸馏水加温溶解。AB 液混合完全溶解后,继续加温,煮沸后退火,加入 0.5-1gHgO,冷却过滤后隔天使用。伊红配方(Eosin):伊红 0.5-1g,用 95%酒精 100ml 完全溶解后皆可使用。石蜡切片染色步骤:(1) 石蜡包埋组织以 5um 厚度进行切片,裱于 APES 处理的载玻片上。石蜡切片置 37℃烤箱过夜,实验前 40min 放入 60℃烤箱。(2) 切片浸入二甲苯溶液脱蜡,两次,每次 30min。依次浸入 100%酒精两次,95%酒精两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瑞元,苑玉和,冯炜权;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MHC各同功型基因表达及针刺对其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王美青;王惠芸;;咬合与肌电[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9年03期
3 王海鹰,周继林,洪民,李维华,邓斌;咬合创伤对颞颌关节及咀嚼肌影响的组织病理学实验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6年01期
4 李健,姜婷,张震康,冯海兰,石川达也,下野正基;实验性咬合高点诱发头面部疼痛时的肌电分析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5 刘晓东,王美青,孙磊,俞艳芳,傅开元;单侧咬合创伤致大鼠咬肌痛觉敏感的行为学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6 王健;骨骼肌肌球蛋白分子重链异形体的运动适应[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7 刘洪臣;咬合创伤对口颌系统及全身的影响与矫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8 胡敏,周继林,洪民;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及口颌系统肌肉[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4年06期
本文编号:2755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551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