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致病基因的筛查及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7 21:21
   先天缺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口腔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仅仅表现为牙齿数目的缺失。正常人中约20%的个体有智齿缺失,其余牙缺失约在3%-10%之间,以下颌第二前磨牙、上颌侧切牙多见,第一和第二恒磨牙缺失少见。研究发现,在牙发育期环境因素,如创伤、感染、大剂量放疗、化疗等可引起缺牙,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缺牙与遗传有关。其遗传模式以常染色体显性为主,而常染色体隐性和X-连锁遗传方式及散发病例均有报道。缺牙按缺失数目可分为少数牙缺失(少于6颗)和多数牙缺失(6颗和6颗以上),极端缺牙表现为全口无牙。按临床表型可分为非综合征型缺牙和伴其他体征的综合征型缺牙,其中非综合征型缺牙较常见,且有明显遗传异质性。迄今为止,有证据表明家族遗传或部分散发的非综合型先天缺牙与MSX1、PAX9、AXIN2和EDA等基因的突变有关。 我国是多民族人口大国,和其它国家相比有不可比拟的遗传资源优势,但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对中国人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的致病基因的定位较少,且分子遗传学病因研究报道并也多见,而国外学者对中国人群中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深入实行,具有研究意义的大型先天缺牙病家系越来越少,因此在现阶段开展先天缺牙家系的收集和保护工作,对先天缺牙疾病机制的研究以及人类牙齿发育研究等课题意义重大。 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国人群先天缺牙家系的收集和保护。对参与调查的家系,调查前每位成员均做到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未满14岁的儿童由其监护人代理。整个研究已通过武汉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对各家系成员进行全身健康状况及口腔专科检查,了解相应病史及疾病在各家系中的遗传特征,对受累成员年龄、性别、临床表现、X线特点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绘制完整的家系图谱,明确可能的遗传方式。对家系中的病人及家系中直系亲属,每人采集外周静脉血两份,一份为EDTA抗凝,后用改良盐析法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20℃保存;一份为肝素钠抗凝,用于淋巴细胞建系,建系成功后液氮冻存,并由专人保管。 本研究共收集到8个多代家系,均为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其中一个家系部分患者还伴发有单侧唇裂。对这8个家系的遗传特点和表型分析后,先对4个候选基因进行突变位点的筛查,并在其中三个家系中分别发现了三处新的突变:两个错义突变L27P和I29T,均位于PAX9的成对结构域;一个无义突变Q189X,位于MSX1的同源异形盒结构域。这三个突变在正常人群对照中均无出现。对PAX蛋白的同源性分析和结构预测提示突变可能影响蛋白功能。通过体外定点诱变技术获得突变质粒;将野生型与突变质粒瞬时转染细胞系;对于PAX9突变的功能研究: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对突变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结果显示,突变未改变PAX9在细胞中的定位,凝胶迁移实验和萤光素酶分析表明突变的PAX9蛋白失去了与特定DNA序列结合的能力,同时也丧失了激活下游BMP4的能力。对于MSX1突变的功能研究:通过实时定量PCR表明突变MSX1在mRNA表达水平上显著降低。我们的发现扩大了遗传性先天缺牙PAX9和MSX1基因的突变谱,通过功能分析我们认为PAX9和MSX1的这三个突变分别是造成相应家系中缺牙的原因。 第一部分先天缺牙家系调查和样本收集 目的:主要收集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家系,对家系成员作详细的调查和遗传特点分析,观察是否存在新的疾病表型。保存人类遗传资源,绘制完整的家系图谱,明确可能的遗传方式,为开展进一步的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及功能研究等工作打下基础。 材料和方法:通过先证者法我们现已收集8个多代无血缘关系的先天缺牙家系。在知情同意原则下,对上述家系成员作详细的家系调查、口腔专科检查和样本采集。 结果:8个家系均为中国人汉族家系,其中家系3除单纯缺牙的表型外,部分患者还伴有先天性唇裂。其它7个家系均为非综合征先天缺牙,主要累及恒牙列,无拔牙或其他导致牙齿脱落的病史,排除患者母亲妊娠期患病服药史,检查指(趾)甲,毛发,汗腺及身体其他系统均无异常。先天缺牙的表现度在不同家系及同一家系的不同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患者的缺牙牙位和缺牙数目不同。 结论:8个家系中,除家系6不排除X连锁遗传外,其它家系均可确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第二部分先天缺牙患者候选基因突变的检测 目的:以收集到的8个家系为研究对象,对家系患者进行候选基因MSX1、PAX9、 AXIN2和EDA的筛查,分析存在的突变类型。 材料和方法:用改良盐析法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并将相应淋巴细胞建立细胞系永久保存;应用Primer-blast设计针对MSX1、PAX9、AXIN2和EDA四个基因的引物,对家系患者进行候选基因PCR后直接测序,寻找突变位点,分析存在的突变类型,相应氨基酸变化、疾病基因型与表型的相互关系,确定是否存在突变热区。 结果:分别在三个无血缘关系的家系中发现了三处新的突变:两个错义突变L27P和I29T,均位于PAX9的成对结构域;一个无义突变Q189X,位于MSX1的同源异形盒结构域。这三个突变在正常人群对照中均无出现。其余5个家系的候选基因筛查均未发现可疑突变位点。 结论:这三个突变扩大了PAX9和MSX1的突变谱,且突变均位于相应基因的重要结构域,为下一步进行突变与疾病的关联分析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PAX9和MSX1突变的功能分析 目的:对以上三个突变进行功能研究,分析其可能的致病机制 材料和方法:通过体外定点诱变技术获得突变质粒pCMV6-L27PPAX9-MycDdk、 pCMV6-I29TPAX9-MycDdk和pCMV6-Q189X-MSX1;将野生型与突变质粒瞬时转染细胞系;对于PAX9突变的功能研究: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对突变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凝胶迁移实验检测突变蛋白与特定DNA的结合能力;通过双萤光素酶分析检测突变蛋白调控下游BMP4的能力。对于MSX1突变的功能研究:通过实时定量PCR直接检测突变MSX1在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对PAX蛋白的同源性分析和结构预测提示突变可能影响蛋白功能。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结果显示,突变未改变PAX9在细胞中的定位,凝胶迁移实验和萤光素酶分析表明突变的PAX9蛋白失去了与特定DNA序列结合的能力,同时也丧失了激活下游BMP4的能力。MSX1突变导致了终止密码产生,通过实时定量PCR表明突变MSX1在mRNA表达水平上显著降低。 结论:PAX9和MSX1的这三个突变分别是造成相应家系中缺牙的原因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R7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景菊,殷世忠;先天缺牙一家系报告[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5年04期

2 房伟,金作林,沈璇;上颌发育不足伴单侧下颌先天缺牙一例报告[J];中国美容医学;2005年02期

3 牛百平,刘芳,叶湘玉;先天缺牙的临床处理[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5年03期

4 朱炎;先天缺牙的颅面形态改变[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4年03期

5 张世采,程礼静;先天缺牙与错鉭[J];口腔医学;1986年03期

6 陈宏,张金华,陈亲川;先天缺牙67例诊治分析[J];现代康复;2001年01期

7 嵇国平,曹惠菊,翁思恩,唐国华,袁晓;先天缺牙与牙形态、大小异常相互关系的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2002年01期

8 罗颂椒,段玉贵,徐玲;先天缺牙与牙颌畸形[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85年04期

9 陈宏!325000,张金华!325000;先天缺牙67例诊治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1年05期

10 张晓霞,冯海兰;多个恒牙先天缺失的缺牙特点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翔;孔令伟;涂艳阳;金志刚;李葆明;金玫蕾;景乃禾;;脑功能新基因的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朱忠芳;;省会旅游中心城市功能研究——以福州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桂英;邢苗;胡波;;多头绒泡菌类PSTAIRE CDK蛋白的细胞内定位和功能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张勇;李水生;刘云;刘晓春;林浩然;;鱼类Kisspeptin和GnIH基因起源、进化与功能研究[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5 蒲若蕾;黄威权;姬秋和;;胰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nRH)受体的定位及功能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6 刘光清;赵伟;;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元件结构与功能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高洪深;杨宏志;;工业企业投入产出分析的功能研究[A];企业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8 刘书逊;安华章;于益艺;李楠;陈涛涌;林乃松;王闻雅;曹雪涛;;3种新型泛素样分子的克隆、真核表达、结构分析和功能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杨德业;周希;黄晓燕;陈长曦;陈必成;龚永生;;Pax-8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王静敏;Ajit Sigh Dhauchak;蔚洪恩;吴晔;熊晖;David Colman;吴希如;姜玉武;;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层下囊肿MLC1基因突变分析与突变功能研究[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聂松义;我国脾脏功能研究达世界先进水平[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刘向;基因研究:从测序转入功能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赵绍华;给孩子减肥必须“饿一饿”[N];健康时报;2007年

4 胡德荣;阿片受体功能研究有了新发现[N];保健时报;2003年

5 白毅;我国计算生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二○○五届硕士毕业生 谢礼晔;微痕分析在磨制石器功能研究中的初步尝试[N];中国文物报;2005年

7 包海山;鄂尔多斯文化是开拓创新的文化[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8 记者 马德明;《衡水湖湿地生态保护与环境功能研究》通过专家评审[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9 记者 彭华;四个功能组团构成雅安城市中心[N];雅安日报;2006年

10 ;肾癌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及功能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佳;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致病基因的筛查及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孙照刚;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糖蛋白G基因的克隆、表达、蛋白功能研究以及缺失该基因病毒的重组[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唐茹琦;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功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闾军;HPO-205与EDAG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李明玉;硬骨鱼类IGF信号通路两个重要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春杨;人前列腺癌相关基因UROC28功能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7 栾治东;人hGBP3和ALEX3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8 陈金中;人类RBBP10和bima3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种靖慧;P2X家族受体在白血病中的异常表达及异常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10 崔晓艳;马铃薯Y病毒属编码的膜相关蛋白的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彦山;经济法基本原则及其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2 黄勇;Ecoli YggG功能与其相互作用因子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宋清华;我国高等学校校训类型及其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苏改联;中文时尚杂志中语码转换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5 张小刚;H19/IGF2印迹模型中miR-483和miR-675功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华;肺炎链球菌DHBPs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7 王亚丽;汉字部首表意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李封;宁波方言语气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翠;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TaCCaMK的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陈维敬;铁结合蛋白及其突变体的表达、纯化、结构和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13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13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6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