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ZAP45基因与黏液表皮样癌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1:23
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0%,尽管有时表现像良性病变,生长比较慢,但是该肿瘤有时是高度恶性而且预后很差。低分化的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侵袭和转移能力强,5年的存活率不超过43%。 对于BZAP45(或BZW1)基因的相关研究的文献不多。至今仅知BZAP45是一种调节因子。而对于BZAP45基因是否有其他功能并没有文献报道,也未见有BZAP45基因与肿瘤相关的报道。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作用机制为应用小的双链RNA引发序列特异性的基因表达的“沉默”或“敲除”。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这种双链RNA可以是短发夹结构RNA (Small hairpin RNA,shRNA);也可以是3'-端带有游离碱基的简单的二聚体(Small interference RNA, siRNA)。转染合成的siRNA所得到的靶基因抑制效果往往时间比较短,而且局限于容易转染的细胞系。应用于RNA干扰的载体有很多种,而利用慢病毒构建载体应用于基因沉默,是研究基因功能很好的方法。 在本课题的前期研究中,我们初步发现在黏液表皮样癌组织和细胞中,BZAP45均高表达。在此基础上,本课题构建了BZAP45慢病毒干涉载体,将Mc3细胞中的BZAP45基因沉默,观察其体外和体内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并对其影响Mc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确认BZAP45基因在黏黏液表皮样癌中高表达 为验证基因芯片结果正确与否并且明确BZAP45基因是否为黏液表皮样癌特异性的差异表达基因,我们设计了BZAP45基因实时定量PCR的引物,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并预制了BZAP45基因的多克隆抗体,对4例肿瘤组织(制备成15个样本)和4例正常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BZAP45基因在黏液表皮样癌细胞和组织中表达均比正常细胞和组织高。 2. BZAP 45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载体的制备及黏黏液液表皮样癌细细胞胞感染 针对靶基因序列,利用公用网站按照RNA干扰序列设计原则,设计4个针对BZAP45基因的RNA干扰靶点序列;合成含干扰序列的双链DNA oligo,其两端含酶切位点粘端,直接连入酶切后的载体上,将连接好的产物转入制备好的感受态细胞,对长出的阳性克隆先进行PCR鉴定,再进行测序比对后,鉴定阳性的克隆即为构建成功的BZAP45基因RNA干扰慢病毒载体。选择干涉效果最好的序列,经过病毒的小量包装、大量包装、滴度检测及浓缩后获得足够滴度的慢病毒溶液,利用慢病毒载体感染Mc3细胞,利用有限稀释法挑选阳性单克隆,并利用时定量PCR对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从而获得了稳定感染的细胞株。 3. BZAP 45基因干涉后Mc3细胞体体体外外及及体体内内生生物物学学行为的改变 为了研究BZAP45基因在Mc3细胞中可能的作用,我们将BZAP45基因干涉,使其沉默后,利用MTT法、细胞计数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HE染色、透射电镜等方法察Mc3细胞体外的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情况,利用裸鼠移植瘤方法观察了Mc3细胞干涉前后在裸鼠体内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BZAP45基因沉默后,Mc3细胞体外增殖变缓,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由原来的约23 h增为约48 h;克隆形成能力下降,克隆形成率由原来的78%下降为20%;体外迁移能力下降,Mc3、Mc3-NC和Mc3-RNAi三种细胞迁移的距离分别为65.833±4.940μm、64.733±2.684μm和45.667±3.066μm;体外侵袭能力下降,Mc3、Mc3-NC和Mc3-RNAi三种细胞到达小室底面的细胞数分别为85±6.1、82.0±7.8和24.0±3.7个;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干涉后细胞核染色质浓缩、碎裂、边集于核膜,呈境界清楚的块状或半月状;体内成瘤速度变缓,抑瘤率约为57.95%。 4. BZAP 45影响MMCC 3细细细胞胞胞生生生物物物学学行行为为的的机机制初探为研究BZAP45影响MC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我们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干涉前后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并利用免疫荧光检测了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凋亡相关因子以及细胞增殖相关因子的表达改变,结果显示,BZAP45基因干涉后,细胞出现G1期阻滞,干涉前后p53、c-myc和P2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干涉后,caspase3的表达有所升高,而cyclin-D1和PCNA的表达有所降低。 结论: 1. BZAP45基因在黏液表皮样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 2.成功构建了BZAP45基因干涉的慢病毒干涉载体。并成功将MC3细胞的BZAP45基因干涉,获得了稳定的细胞株。 3. BZAP45基因被干涉后,Mc3细胞的体内和体外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细胞的恶性程度下降。 4.BZAP45基因可能与黏液表皮样癌的发生和/或发展有关。
【学位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R739.8
【部分图文】:
[62],成功构建了自我灭活型载体系统( self-inactivationvectors,SIN)。这一系统保留了野生型病毒(图1)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LTR,包装信号(φ),及Rev基因的反应元件。去除了vif,vpr,vpu, nef等致病基因,保证了载体的生物安全性。将编码病毒衣壳和包膜结构的基因分别克隆于另外两个质粒中,通过三个质粒共同转染包装细胞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也就是说
也就是说,慢病毒载体系统主要由三种包含不同结构的质粒构成,分别是转移质粒(transfer vectors),辅助质粒(helper plasmids),包膜表达质粒(envelop expression plasmids)。结构如图2。其中,转移质粒除包含我们感兴趣的外源基因外,同时还保留了病毒的LTR区和其他对病毒的整合复制起重要作用的元件。其中LTR区包含了慢病毒的启动子、增强子、包装信号、整合位点(attachment site,Att)等结构。包装序列能够使识别病毒RNA将其衣壳化并装配到病毒颗粒中,Att位点使病毒基因可以整合入宿主基因。同时转移质粒中还加入了内部启动子驱动外源基因转录。辅助质粒整合进入包装细胞后表达蛋白多聚体gag, 编码病毒的衣壳蛋白及病毒的其他模序结构(matrix structure),同时表达蛋白pol, pol蛋白具有逆转录酶及整合酶的活性
降解机制研究表明,RNAi引起的基因沉默是由dsRNA诱导的多程,长度为2l-23nt的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oRNA)两种类型的small RNA发挥了核心功能作用[92]。,对靶基因进行转录后负调控,靶mRNA并不发生变上的抑制效应,植物中的某些miRNA会与特异mRNA相割,表明miRNA作用类似于siRNA[93]。最新的研究结果主要作用因子[94]。这里主要对siRNA介导的靶mRNA降以下几个步骤:形成诱导细胞RNAi的关键组分,外源DNA、RNA序列均可RNA,但产生的方式不同。RNA病毒在病毒或细胞中R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s,RdRP)的催化下,合
本文编号:2830775
【学位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R739.8
【部分图文】:
[62],成功构建了自我灭活型载体系统( self-inactivationvectors,SIN)。这一系统保留了野生型病毒(图1)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LTR,包装信号(φ),及Rev基因的反应元件。去除了vif,vpr,vpu, nef等致病基因,保证了载体的生物安全性。将编码病毒衣壳和包膜结构的基因分别克隆于另外两个质粒中,通过三个质粒共同转染包装细胞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也就是说
也就是说,慢病毒载体系统主要由三种包含不同结构的质粒构成,分别是转移质粒(transfer vectors),辅助质粒(helper plasmids),包膜表达质粒(envelop expression plasmids)。结构如图2。其中,转移质粒除包含我们感兴趣的外源基因外,同时还保留了病毒的LTR区和其他对病毒的整合复制起重要作用的元件。其中LTR区包含了慢病毒的启动子、增强子、包装信号、整合位点(attachment site,Att)等结构。包装序列能够使识别病毒RNA将其衣壳化并装配到病毒颗粒中,Att位点使病毒基因可以整合入宿主基因。同时转移质粒中还加入了内部启动子驱动外源基因转录。辅助质粒整合进入包装细胞后表达蛋白多聚体gag, 编码病毒的衣壳蛋白及病毒的其他模序结构(matrix structure),同时表达蛋白pol, pol蛋白具有逆转录酶及整合酶的活性
降解机制研究表明,RNAi引起的基因沉默是由dsRNA诱导的多程,长度为2l-23nt的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oRNA)两种类型的small RNA发挥了核心功能作用[92]。,对靶基因进行转录后负调控,靶mRNA并不发生变上的抑制效应,植物中的某些miRNA会与特异mRNA相割,表明miRNA作用类似于siRNA[93]。最新的研究结果主要作用因子[94]。这里主要对siRNA介导的靶mRNA降以下几个步骤:形成诱导细胞RNAi的关键组分,外源DNA、RNA序列均可RNA,但产生的方式不同。RNA病毒在病毒或细胞中R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s,RdRP)的催化下,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军,唐文杰,张菊,张盈华;阿霉素诱导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2 主鸿鹄,李振宇;基因洽疗中慢病毒载体的最新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2年05期
3 张祖新;RNA干涉原理及其应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刘文书,徐雅娟;腮腺粘液表皮样癌120例临床病理分析[J];吉林医学;2001年01期
5 王琳琳;朱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口腔恶性肿瘤研究中的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6 潘秋卫;蔡荣;刘新垣;钱程;;肿瘤基因治疗新策略——RNA干扰[J];科学通报;2006年09期
7 石智,符立梧;RNAi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4年06期
8 黄黎珍;刘光泽;顾为望;;慢病毒载体法制备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7年01期
9 俞光岩,高岩,吴奇光,孙可华,马大权;癌胚抗原在粘液表皮样癌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3年01期
10 曹强,李淑艳,顾晓明;粘液表皮样癌128例疗效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2830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3077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