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酯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磷酯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应用SAH后EBI模型,探讨磷酯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第一步,将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8)、SAH+溶剂对照组(n=18)、SAH+D609-L(低剂量为5毫克/千克)组(n=18)和SAH+D609-H(高剂量为10毫克/千克)组(n=18)。D609由Sigma(M-5250)购买,并和溶剂对照组一样溶解在生理盐水中。D609和和溶剂对照组在SAH半小时之后以相同剂量腹腔内注入。上述所有组,分别在SAH后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取得大鼠的血液及脑组织样本,每个时间点各取六只大鼠研究PC-PLC的活性,以及D609对PC-PLC活性的影响。第二步,将96只老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AH+溶剂对照组,SAH+D609-L组和SAH+D609-H组(n=24每组)。基于时间进程研究的结果,在SAH之后48小时,取得大鼠的血液和脑组织样本。每一组的24只老鼠中,6只进行血脑屏障(BBB)完整性检测,6只进行脑水肿指数评价,同时每组中取6只大鼠的脑组织包埋在石蜡中,切成4微米厚度的石蜡切片用于进行末端转移酶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和免疫荧光分析,每组其它6只大鼠的脑组织进行匀浆并溶解在冰冷RIPA裂解缓冲液(Beyotime,P0013),用于进行Western blot分析。通过玻璃巴斯德移液管进行眶后穿刺收集大鼠的血液,随后从血液中获得血清并储存在-80℃冰箱内,直至用于PC-PLC活性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析。然后,所有大鼠经水合氯醛深度麻醉(36毫克/100克体重)后,除了需要进行脑水肿评估的大鼠之外,对剩余大鼠使用冰冷PBS进行心脏灌流后,取出脑组织。结果:一般观察所有实验组大鼠的体重,平均动脉血压,体温或注射动脉血气数据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大鼠死亡率,假手术组为0%(0/42),SAH组为11.8%(17/143)。前交叉池注血可能导致自主呼吸停止,一般持续时间约10秒,很快恢复正常呼吸。SAH后大鼠脑组织和血清中PC-PLC活性上调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大鼠脑组织中PC-PLC活性显著升高。这种PC-PLC活性在脑组织内的升高,在SAH诱导后24小时和48小时更为突出。所有血清样本也进行了PC-PLC酶活性测定。在假手术组,血清PC-PLC活性处于低水平,在SAH诱导后24小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在SAH诱导后48小时的大鼠血清中,检测到了PC-PLC活性的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D609以10毫克/千克给药时同时有效抑制了SAH诱导的脑组织和血清中的PC-PLC活性。而D609以5毫克/千克给药时仅能抑制SAH后24小时和48小时脑组织内的PC-PLC活性升高,这表明大剂量D609对SAH导致的PC-PLC活性升高有更加强大的抵抗作用。PC-PLC活性抑制减弱了由SAH导致的神经行为学障碍与假手术组相比,在SAH诱导后48小时,大鼠表现出严重的神经行为学障碍,当使用两个剂量的D609进行腹腔注射后,神经行为学障碍出现明显的逆转。此外,与低剂量D609相比,高剂量D609对于改善SA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具有更好的效果。PC-PLC活性抑制逆转SAH所致的脑损伤为了评估D609治疗SAH后血脑屏障完整性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伊文思蓝外渗测定。与假手术组相比,伊文思蓝外渗在SAH组中检测时显著升高。伊文思蓝外渗平均值在给予两种剂量的D609进行治疗后都出现了下降。结果显示D609治疗可以减轻大鼠SAH模型后的血脑屏障损伤。随后,我们进行脑含水量测定来评价D609治疗对于SAH后脑水肿的影响。SAH引起脑含水量显著增加,在D609治疗后脑含水量明显减少。结果表明SAH加重脑水肿,D609治疗显著减轻了脑水肿。PC-PLC活性的抑制减弱SAH诱导的神经元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为了研究D609诱导的SAH后脑保护的底层机制,采用TUNEL/的Neu N和定量TUNEL/v WF的双重免疫标记来定量神经元和大脑细胞凋亡指数的改变。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神经元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提高。值得注意的是,与SAH组相比,D609治疗恢复了脑部神经元和脑微血管内皮TUNEL阳性细胞百分比。Western blot检测显示,D609治疗减弱了凋亡蛋白引起的蛋白质水平增高,其中包括由SAH诱导产生的活性胱天蛋白酶3和bax。所有的结果都证实了D609对于SAH后神经细胞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凋亡效应。PC-PLC介导了SAH诱导的炎症反应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C-PLC对于细胞凋亡和炎症之间串扰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测试了D609对炎症相关因子,包括IL-1β,IL-6和TNF-α的血浆浓度的影响。测量显示SAH组IL-1β,IL-6和TNF-α的血浆浓度增加。值得注意的是,D609的治疗显著减少了IL-6和TNF-α的血浆浓度,这表明了D609的抗炎作用。但是,D609治疗无法显著减少IL-1β的血浆浓度。Oxy Hb上调培养神经元的PC-PLC的活性我们进一步分析了Oxy Hb是否会改变体外培养的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中PC-PLC的活性。使用Oxy Hb对培养的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进行24小时的刺激,发现PC-PLC活性增加。此外,Oxy Hb介导的PC-PLC酶激活过程,在使用D609治疗后出现明显的终止。PC-PLC活性抑制明显提高了经过Oxy Hb处理的神经元的存活率为了进一步明确PC-PLC在SAH诱导的神经元细胞凋亡中的潜在作用,我们测试了D609对Oxy Hb处理的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首先进行的形态学测定法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Oxy Hb处理后的神经元表现出体细胞和神经元分枝凝集功能缺失,这与神经元细胞死亡的形态学特征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剂量的D609均能显著缓解Oxy Hb诱导的形态学变化。此外,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D609轻微和不显著的增加了神经元的存活率,而高剂量D609则显著增加了神经元存活率。结论:SAH时循环和脑组织中的PC-PLC活性上调,这可能导致过度炎症反应的发生,并损害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这一点通过使用PC-PLC抑制剂作为SAH诱导的EBI的治疗策略进一步得到了证实。因此,我们推测,D609能抑制PC-PLC的活性,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并最终逆转SAH诱导的血脑屏障损伤和脑水肿。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磷酯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 D609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3.35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前言12-17
- 参考文献14-17
- 材料与方法17-25
- 结果25-35
- 讨论35-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2
- 综述42-55
- 参考文献49-55
- 附图55-58
- 中英文缩略词表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9-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惠丽,赵成三,李会廷;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薛佩云;短途转送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护理[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郑桂芝,徐峰,夏淑艳;蛛网膜下腔出血210例诊治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0年08期
4 李卫军,贾志斌,李树林;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2期
5 吕爱红,范惠先,刘君华;脊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报告[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3期
6 文静,王国庆,尹晓刚;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误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5期
7 许建华;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误诊分析[J];宁波医学;2000年06期
8 胡成莲;老年人非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分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刘建辉,冀凤云,王婷,房树志,解旭东,姚斌;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分析[J];人民军医;2000年09期
10 蒋军,王荣秀;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探讨[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荣;张京芬;;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林传成;;警畅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附140例老年人蛛血特点分析[A];老年学论文集——福建省首次老龄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5年
3 王广;;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诊断与治疗(附二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4 余新民;;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分析[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李志东;张树雄;邸晓鹿;;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31例报道[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麦卫国;谢颖;黄天云;;对特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的再认识[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裘国松;周增杰;;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8 王茂旭;曲中;王洪琛;;饮酒、损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9 袁志新;;谈蛛网膜下腔出血[A];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一)——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精选[C];2000年
10 丁美萍;程慧;楼敏;;自发性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病例分析[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远桃;老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易误诊[N];大众卫生报;2004年
2 霍滨;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呈现癫痫发作[N];健康报;2006年
3 白轶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易复发[N];健康时报;2007年
4 禾丰;头痛与蛛网膜下腔出血[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5 指导专家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脑血管病医院第三科主任 蒋晓江 记者 李艳 通讯员 朱广平;蛛网膜下腔出血 保守治疗风险高[N];医药导报;2006年
6 王惠英 臧海玉;精神异常者要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衣晓峰 王慧颖 记者 韩雪;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获突破[N];黑龙江日报;2011年
8 霍滨;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N];家庭医生报;2005年
9 赵强 杨声瑞;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技术创新[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救方法[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涛;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荆朝晖;自噬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李志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4 史焕昌;Celecoxib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陈敬寅;褪黑素调节的自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于耀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子病理及腰池引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7 李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8 高阳;依达拉奉治疗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9 陈笛;藁苯内酯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徐宁;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平;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陈扬;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海马微血管密度及侧脑室脉络丛的变化[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徐祥;mTOR信号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陈军辉;阿托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波;磷酯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何昊沅;脑动脉血管壁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结构性重建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邹敏刚;MMP-9、ZO-1及Cx43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机制中的相关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8 高安举;Neurexin-1β及Neuroligin-1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任宝鑫;Wnt3a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对神经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10 钱聪;地塞米松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纤维化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磷酯酰胆碱特异性磷脂酶C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4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