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相位衬度医学成像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8 11:25

  本文关键词:相位衬度医学成像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复旦大学》 2006年

相位衬度医学成像的实验研究

彭屹峰  

【摘要】: 目的分辨出正常与异常组织之间差异是医学影像诊断的基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成像技术提出更高要求,除了机器等硬件设备的不断革新外,成像机制的改进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的一百多年来以来,吸收衬度一直作为医学成像的基本成像机制,对于密度差别大的组织,这种方法切实可行,但对于密度差异较小的以轻元素为主的组织,尤其是软组织,这种方法就显得比较困难。原理上相位变化比吸收变化敏感得多,相位衬度技术能分离出X射线与物质作用时产生的多种效应(散射、折射、吸收等),将组织的相位变化转变为强度变化,在成像装置上形成图像,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对光源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干性,而同步辐射光源则具有高亮度、高准直性和较好的空间相干性等众多优点,本课题旨在通过相位衬度医学成像以及冠状血管的成像实验,评价利用同步辐射进行医学成像的意义,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同步辐射这种先进光源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服务。 材料与方法实验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4W1A的束线上进行,样品浸泡在4%福尔马林溶液中,成像前被均匀切割成1cm大小、0.3-0.4cm厚度,然后放置在样品架上进行成像,采用的方法有类同轴、衍射增强方法,在进行类同轴相位衬度研究时,样品架在光束线平行的方向移动,分析样品与成像装置间的有效距离对图像的影响;衍射增强成像实验是我们课题的研究重点,,进行衍射增强实验研究时,首先扫描获得摇摆曲线,然后在摇摆曲线上选择包括峰位、低角侧和高角侧的半高、底位进行扫描,进行成像研究,图像分辨率采用显微放大法获得;最后我们采用衍射增强和单色光两种成像技术对大鼠心脏冠状血管进行成像对照研究,比较两种方法的分辨率和成像衬度上的差异。由于进行干涉测量法对晶体的性能要求和稳定性高,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实验条件的限制,目前尚无法开展该类实验。 结果类同轴成像方法获得较好的衬度,分辨率可以达到微米量级,可以清晰显示肺部的支气管树结构、肾门结构、骨小梁结构,样品与成像装置的有效距离Z与图像的衬度呈较好的相关关系。衍射增强成像实验中,发现不同组织有不同的摇摆曲线,而且这种差异并不是单纯由组织密度产生的;除可获得与传统成像相仿的基本信息外,衍射增强成像方法还获得另外更多的样品内组织细微结构信息,衍射增强的图像分辨率可以达到微米级,在峰位获得的图像类似于吸收像,因为它滤除了散射光,图像要清晰得多,在半高位获得的图像衬度清楚得多,还对摇摆摇摆曲线其它位置成像的衬度差异进行了分析,根据衍射增强的成像原理,又对半高位的图像进行了加减合成计算,分别获得了表观吸收像和折射像。在对心脏冠脉血管进行的成像研究中,衍射增强成像在不使用造影剂情况下即可获得了心脏及血管的成像,成像衬度也较高;而单色光技术则获得了冠状动脉的动态图像以及与心动周期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显示的空间分辨率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由于衍射增强成像(DEI)的特殊成像机制,在硬X射线能段相比较于吸收成像,辐射剂量更小,因而更加安全。 结论相位衬度成像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硬X射线吸收成像,从相位衬度的角度对物质进行成像,将不同衬度对成像的贡献分离后可以获得物质非常清晰而精细的内部细微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更深入地开展医学成像的应用研究,而对光源的要求主要是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干性,同步辐射正是具有此类特征,此外,还具有高亮度、准直性高、时间脉冲性等优良特性,因此除了相位衬度成像外,同步辐射光源还能进行心脏冠脉血管的成像等众多研究。 同步辐射应用于医学临床的困难是目前的同步辐射光源设备过于庞大,尚不能在临床普及使用,目前主要适用于基础病理、医学生化以及新型成像和医疗技术的研究开发,加之我们从事的BSRF还是第一代的兼用同步辐射装置,各项技术并不是最优化,与第三代的专用装置无法相比较,因此我们从事的研究工作潜力仍旧巨大;另一方面,由于SR发射的是发散度极小的扇形线状光源,虽然这有利于单色器分光,但不能满足直接构成进行人体器官成像所需要的一定面积的光源(对人体器官一般需要的光源面积在5~10cm比较合适)。因此应设法将其扩展为面光源,以适用于医学影像诊断的要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814.4
【目录】:

  • 背景4-6
  • 同步辐射4-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引言12-18
  • 参考文献16-18
  • 第一部分 类同轴位相衬度成像18-28
  • 前言18
  • 材料与方法18-19
  • 结果19-22
  • 讨论22-26
  • 小结26-27
  • 参考文献27-28
  • 第二部分 衍射增强成像28-50
  • 前言28-29
  • 材料与方法29-32
  • 结果32-42
  • 讨论42-45
  • 安全性问题45-47
  • 小结47-48
  • 参考文献48-50
  • 第三部分 同步辐射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实验50-62
  • 前言50-51
  • 材料和方法51-52
  • 结果52-58
  • 讨论58-60
  • 小结60-61
  • 参考文献61-62
  • 总结及展望62-63
  • 综述一: 相位衬度成像63-73
  • 综述二: 同步辐射冠状动脉造影73-83
  • 附录83-84
  • 致谢84-8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敏,肖体乔,骆玉宇,刘丽想,魏逊,杜国浩,徐洪杰;微聚焦管硬x射线位相衬度成像[J];物理学报;2004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杰;陈家璧;张学龙;;包含光源面积的整体相位衬度调制传递函数[J];光电工程;2012年01期

    2 蒋诗平;李妹芳;陈阳;陈亮;;同轴X射线相位衬度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术研究[J];光学学报;2008年03期

    3 薛艳玲;肖体乔;杜国浩;刘丽想;胡雯;徐洪杰;;西洋参和高丽白参的X射线显微鉴定研究[J];光学学报;2008年09期

    4 李达;倪晨;顾牡;;铝质滤波片在微聚焦钨靶X射线源相衬成像中的应用研究[J];光学仪器;2009年05期

    5 ;Nondestructive X-ray imaging of inner structure of soft tissues in phase contrast[J];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2003年04期

    6 王燕;陈家璧;张学龙;黄勇;;硬X射线相位相衬成像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8年06期

    7 于斌,彭翔,田劲东,牛憨笨,刁麓弘,李华;硬X射线同轴相衬成像相位恢复的模拟[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05年03期

    8 彭屹峰;陈绍亮;;同步辐射装置(BSRF)上的衍射增强医学成像实验[J];中国临床医学;2006年02期

    9 高党忠;刘元琼;马小军;;相衬照相法检测聚苯乙烯微球气泡缺陷[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1年08期

    10 李然;王燕;刘松;张学龙;;临床X射线相衬成像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仪器;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然;王燕;刘松;张学龙;;临床X射线相衬成像研究进展[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晏骥;相衬成像在惯性约束核聚变多层球壳靶丸诊断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龚绍润;X光同轴相衬成像原理的模拟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刘成林;肿瘤组织的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和谱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黄志峰;衍射增强成像的相位信息提取方法和CT重建算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5 缪辉;锥束X射线成像技术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陈文豪;X射线局部显微CT伪全局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丽然;变径中空玻纤拉伸伺服电机控制及试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2 孙程成;粉尘螨及小动物颞骨的显微无损影像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万霞,田玉莲,朱佩平,麦振洪,胡小方;北京同步辐射装置上的位相衬度成像[J];物理学报;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惟昌,陈志华,赵天德,王自强;双能光子吸收法提高CT衬度(密度)分辨率的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2年04期

    2 刘成林;季双双;黄曦;苗文明;;不同软组织衍射增强图像的比较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0年04期

    3 孔维刚;谢增瑞;陈玉芬;王扎根;庞立新;;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法对铊盐的检验[J];刑事技术;2011年03期

    4 陈志华,潘琳,李红艳,黎刚,徐波,王自强,朱佩平,赵天德,姜晓明,吴自玉,唐劲天,陈惟昌;X射线相位衬度显微成像的原理与进展[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5年01期

    5 刘力;朱佩平;;X射线衍射增强成像中DEI峰位CT图像的解释[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8年01期

    6 李然;王燕;刘松;张学龙;;临床X射线相衬成像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仪器;2009年04期

    7 曾立华,朱小娟,雷春华;纳米科技及其在生物和医学上的应用[J];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8 饶岚,黄峰;生物体内部结构三维显微成像技术研究[J];光学仪器;2002年01期

    9 彭屹峰;陈绍亮;;衍射增强成像技术及医学应用实验[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年03期

    10 杨磊;吴效明;巫晓蓉;;基于MDL的病毒冷冻电镜图像边缘检测[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斗星;;原子分辨率的原子序数衬度成像及应用[A];200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李会民;丁泽军;;结合体构造的Monte Carlo方法模拟扫描电镜成像衬度[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吉元;张隐奇;权雪玲;张虹;钟涛兴;;非导电材料的荷电衬度的探讨[A];200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宋述鹏;王建波;王仁卉;桂嘉年;赵东山;;二维Al-Co-Ni十次准晶的Z衬度像研究[A];中南地区第十六届电子显微镜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唐彬;霍合勇;吴洋;刘斌;;多色热中子同轴轮廓法成像技术初步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暨全国第五届核反应堆用核仪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姜节超;游建强;王宁;冯国光;郭可信;;急冷Mn-Si-Al中八次准晶中的反相畴界的观察[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7 丁泽军;李会民;;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在扫描电子显微学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廖乾初;蓝芬兰;;在背反射电子象中物质衬度效应的数学分析[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9 李会民;丁泽军;;Monte Carlo模拟有特殊几何边界试样的扫描电镜成像衬度[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蒋诗平;陈阳;陈亮;万里飙;黄文浩;熊壮;吕益忠;余永强;;X射线位相成象及位相CT技术的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广菁;[N];大众科技报;2003年

    2 毛黎;[N];科技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赵亚辉;[N];人民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董山峰;[N];光明日报;2003年

    5 郑千里 侯静;[N];科技日报;2001年

    6 乔虹;[N];中国妇女报;2004年

    7 记者 马璇;[N];深圳特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林;肿瘤组织的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和谱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闵长平;纳米微晶晶格畸变的高分辨电子显微研究及块体纳米晶铜的应变梯度效应[D];武汉大学;2011年

    3 葛昕;X射线成像技术中空间相干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闫晓辉;穴位物质基础的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和光谱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陈洁;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技术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孙晶华;提高水下激光成像衬度的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镜;X射线微分相位衬度CT重建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曲士昱;Nb/Nb_5Si_3复合材料基础研究[D];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2002年

    9 刘芙;碳管负载纳米颗粒及碳管/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表征及应用[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张群;倒装焊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博云;材料微结构的透射电子显微像衬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杨云昊;硬X射线显微和纳米CT技术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吕益忠;硬X射线位相衬度成像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4 王丽;高温扫描电子显微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5 刘子铃;(Pb_(0.76)Ca_(0.24))TiO_3薄膜的压电力显微镜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马秀梅;Al-Cu-Mg-Ag(-Ce)合金析出相的电子显微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7 袁圣平;相衬成像中的空间滤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小婷;RuO_4染色技术在TEM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9 付启涛;镁合金彩色金相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朱化凤;激光偏光棱镜对输出光强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相位衬度医学成像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8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678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b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