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M型丙酮酸激酶功能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斑马鱼M型丙酮酸激酶功能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丙酮酸激酶(PK)是糖酵解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关键限速酶,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产生一分子丙酮酸和一分子腺苷三磷酸(ATP)。在哺乳动物中,丙酮酸激酶分为PKLR和PKM两种形式,PKM又根据剪接方式的不同分为PKMl和PKM2,分别包含外显子9和外显子10。PKM1主要表达于高耗能组织如心脏、骨髂肌和脑组织,PKM2则主要表达于胚胎组织和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中。近年来研究表明PKM2不仅作为丙酮酸激酶参与糖酵解过程,而且还具有蛋白激酶的活性。PKM2现已成为热门研究领域,科学家主要集中在研究PKM2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研究发现,PKM2参与肿瘤细胞的Warburg效应,使肿瘤细胞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也通过有氧糖酵解的方式进行代谢。PKM2主要以二聚体和四聚体两种形式发挥作用,在正常细胞中,PKM2主要以四聚体形式存在,具有丙酮酸激酶的活性,而二聚体形式的PKM2主要存在于肿瘤细胞中,具有蛋白激酶的活性。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PKM2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功能,其作用机理已经被基本阐明,成为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缺氧能上调肿瘤细胞PKM2的表达水平,并且也已证实PKM2是HIF-1α直接调控的靶基因。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在PKM2的第一个内含子上有一个缺氧反应元件(HRE),可被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识别,从而调节PKM2的转录激活。对PKM2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羧基端具有核定位信号Arg399/400,在缺氧条件下会进到细胞核中发挥作用。在核内,PKM2和HIF-1α相互作用,激活HIF-1α的转录活性,从而促进HIF-1α靶基因的转录,包括和糖酵解相关的葡萄糖转运子以及乳酸脱氢酶A,PKM2作为HIF-1α的靶基因,其转录活性也会被调控,这样就在PKM2和HIF-1α之间形成一个反馈调节。然而,尽管PKM2与HIF-1α能够相互作用已经毋庸置疑,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在体外细胞中进行的,至今尚无体内研究证明二者相互作用及体内生物学功能,尤其PKM2是否在早期胚胎发育中发挥作用,其是否参与了HIF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还是空白。现在的观点认为,肿瘤是发育生物学问题。PKM2既然对肿瘤至关重要,推测其在胚胎发育中极有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而斑马鱼作为新型模式动物,在发育生物学的应用相当广泛。斑马鱼基因数据库分析显示,在斑马鱼存在两个pkm基因,命名为pkma和pkmb,分别位于斑马鱼18号、25号染色体。结构分析表明,其与哺乳动物高度保守。其中,斑马鱼中pkma基因又分为两个剪切本(Transcript),根据其cDNA碱基数分别命名为pkma-2404、pkma-2412,是同一基因pkma在转录过程中由前体mRNA经过不同的选择性剪切的产物。pkma-2412包含外显子10,pkma-2404不含外显子10但特异含有原内含子9的一部分。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在pkma和pkmb上都存在核定位信号,并且在序列上游都存在HRE。通过RT-PCR我们发现pkma-2404和pkmb在胚胎发育时期和成鱼体内都有表达,而pkma-2412只在胚胎发育早期和成鱼体内有表达。然后我们又通过对斑马鱼胚胎和成鱼分别进行缺氧发现pkma和pkmb都受缺氧调控,将带有GFP标签的表达质粒瞬时转染到HEK293T细胞,以p2.1作为报告质粒,然后检测双荧光素酶的活性发现,Pkma能使双荧光素酶的活性显著上升,说明Pkma能与HIF-1α相互作用。我们通过瞬时转染Hela细胞还发现,Pkma和Pkmb在缺氧条件下可以进入到细胞核。之后,我们通过斑马鱼胚胎过表达HIF-1α发现,过表达HIF-1α能上调pkma mRNA的表达水平,推测pkma是HIF-1α的靶基因。综上所述,斑马鱼pkm基因是受缺氧调控的,从体内实验证明了pkma可能是HIF-1α的靶基因,并且我们对pkm在胚胎发育早期的功能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M型丙酮酸激酶 缺氧诱导因子-1α 缺氧 斑马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Q55;R36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前言12-28
- 1.1 模式动物——斑马鱼12-13
- 1.2 丙酮酸激酶(PK)13-18
- 1.2.1 丙酮酸激酶简介13
- 1.2.2 PKM的可变剪接机制13
- 1.2.3 PKM2的活性13-14
- 1.2.4 PKM2在基因转录和肿瘤发生的功能14-16
- 1.2.5 核定位信号与PKM2的进核机制16-18
- 1.2.6 PKM2作为治疗肿瘤的新靶点18
- 1.3 斑马鱼pkm基因18
- 1.4 缺氧与缺氧诱导因子(HIFs)18-24
- 1.4.1 缺氧18-19
- 1.4.2 缺氧手段19
- 1.4.3 生物体对缺氧的应答机制19-20
- 1.4.4 HIF-1的结构20
- 1.4.5 HIF-1的活性20-21
- 1.4.6 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s,HRE)21
- 1.4.7 HIF一1的靶基因21
- 1.4.8 HIF-1与PKM2的关系21-23
- 1.4.9 HIF-1α与肿瘤的关系23-24
- 1.5 CRISPR/Cas9技术24-25
- 1.6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25-27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27-28
- 2 斑马鱼pkm在早期胚胎发育的研究28-55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28-43
- 2.1.1 实验材料28
- 2.1.2 主要化学和生物试剂28
- 2.1.3 实验仪器28-29
- 2.1.4 实验方法29-43
- 2.2 实验结果43-51
- 2.2.1 斑马鱼pkma/pkmb的序列分析43-44
- 2.2.2 斑马鱼pkma/pkmb的时空表达谱分析44-45
- 2.2.3 缺氧对斑马鱼成鱼和胚胎pkm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45-46
- 2.2.4 斑马鱼Pkma与HIF-1α有相互作用46-49
- 2.2.5 pkma是HIF-1α的靶基因49-50
- 2.2.6 利用Cas9技术构建Pkmb敲除的突变体50-51
- 2.3 总结与讨论51-55
- 2.3.1 pkma/pkmb在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有表达51-52
- 2.3.2 缺氧能上调pkma/pkmb的表达以及Pkma/Pkmb和HIF-1α相互作用52-53
- 2.3.3 缺氧能诱导Pkma/Pkmb入核53-54
- 2.3.4 运用Cas9基因敲除技术构建Pkma/Pkmb功能缺失的突变体54-55
- 3 展望55-57
- 3.1 确定pkma/pkmb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及机制55
- 3.2 探究Pkma/Pkmb是否和HIF-1α相互作用55-56
- 3.3 Pkma/Pkmb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是否与HIF信号通路相关56-57
- 参考文献57-62
- 致谢62-64
- 个人简历64
- 发表的学术论文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炳;赵美蓉;黄海凤;;4种农药对斑马鱼胚胎的毒理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法国科学家发现斑马鱼造血干细胞生成机理[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陈粉丽;张松林;李运彩;;斑马鱼胚胎毒理学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4 刘在平;张松林;;斑马鱼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11年04期
5 王雪;王希敏;刘可春;韩利文;袁延强;;斑马鱼胚胎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山东科学;2011年06期
6 刘丽丽;王健;王海胜;余凯敏;李国超;闫艳春;;斑马鱼转基因平台的建立[J];生物技术通报;2013年10期
7 朱琳,史淑洁;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在毒性评价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2期
8 董武,杨景峰,王思珍,高原,解颜炯,马国文;二VA英污染引起的特异性下颌短小—斑马鱼下颌形态学检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蔡翔,王捷,王颖;应用胚胎检测技术评价氟吗啉对斑马鱼胚胎-幼体发育的影响[J];农药;2005年06期
10 张立凤;钟涛;桂永浩;;外源性视黄酸对斑马鱼心血管系统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雯雯;杭晓明;王巍;刘聪;孙野青;;模拟微重力影响斑马鱼胚胎发育的蛋白质组特征[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张利军;史慧勤;彭双清;;基于斑马鱼模式动物的阿霉素心脏毒性作用研究[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王晗;;斑马鱼生物钟调节的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机制[A];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林秀坤;;斑马鱼作为抗肿瘤药物模型的分子基础[A];第四届中国肿瘤大会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分会场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5 侯佳;桂永浩;张立凤;王跃祥;宋后燕;钟涛;;视黄酸缺乏对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6 陈锡强;韩利文;王希敏;王思锋;侯海荣;刘可春;;促渗剂氮酮对斑马鱼胚胎的透皮作用及其毒性影响(英文)[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7 于永利;杨景峰;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福美双对斑马鱼胚胎体节以及脊索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巴雅斯胡;杨景峰;于永利;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代森锌诱导斑马鱼胚胎脊索变形[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利军;郭家彬;苑晓燕;史慧勤;赵君;束玉磊;彭双清;;应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评价布洛芬的心脏毒性[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10 朱小山;朱琳;李燕;端正花;;富勒烯(C_(60))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妍;美国培育出终生透明的斑马鱼[N];中国渔业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滕继濮;小小斑马鱼 大大有用处[N];科技日报;2010年
3 枫叶 编译;筛选药物:斑马鱼责任重大[N];医药经济报;2012年
4 记者 熊琳晖 通讯员 孙慧;研究斑马鱼揭示器官再生之谜[N];长江日报;2013年
5 罗刚 李兵;斑马鱼破译人类基因的先锋[N];健康报;2004年
6 记者 李学梅;斑马鱼为治疗白血病提新思路[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本报记者 许琦敏;静候那一点流星似的光亮[N];文汇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许琦敏;刘廷析 “掘宝”斑马鱼世界[N];文汇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翊闳;核仁因子Def磷酸化修饰调控细胞周期和p53降解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胡晶莹;环境雌激素影响斑马鱼生殖系统发育机制的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赵婷;Karsch-Neugebauer综合征斑马鱼模型的建立和行为学观察[D];复旦大学;2014年
4 王健;新型斑马鱼模型在研究肿瘤浸润、转移和血管侵袭机制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明勇;斑马鱼生物钟基因per2突变体的构建及在生物钟系统中的功能分析[D];苏州大学;2014年
6 龚璐;p53及其异构体△133p53/△113p53在人类细胞和斑马鱼中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郭翠翠;斑马鱼D3b基因结构及其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沈兵;致癌染料的生理毒性及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张庆友;斑马鱼Mil/s1pr2和vmhc基因的功能研究及药源性心脏毒性模型的建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10 杨梅;乙草胺对斑马鱼的发育和生殖内分泌干扰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俊安;稀土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2 吴二社;nano-TiO_2,nano-Ag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理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温鼎声;利用模式生物斑马鱼对化合物心脏毒性和急毒性筛选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梁荣朝;丙烯酰胺对斑马鱼生物余能的影响及对其肝、鳃毒性的作用[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年
5 海洋;鱼藤素对斑马鱼胚胎CyclinD1的表达调控及相关抗肿瘤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蒋宇霞;东江流域沉积物生物毒性及其沉积物质量综合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7 袁忠月;壳聚糖纳米载体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余凯敏;毒死蜱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9 罗茜;斑马鱼生长抑素-1基因靶向敲降和营救以及基于表达谱的胚胎发育功能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10 胡月阳;UBE2C基因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时空表达规律[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斑马鱼M型丙酮酸激酶功能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73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