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结核分枝杆菌PE_PGRS33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09 10:54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Rv1818c基因编码蛋白PE_PGRS33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分析。方法自GenBank数据库中提取Rv1818c基因相关基因信息;运用ProtParam及ProtScale预测其编码的PE_PGRS33蛋白理化性质和亲疏水性;分别运用NetPhos、TMHMM分析PE_PGRS33的磷酸化位点、跨膜螺旋;利用SOPMA、SWISS、MODEL分析PE_PGRS33蛋白的二级结构并建立三级结构模型;利用Bepired、ABCpred及SYFPEITHI预测PE_PGRS33蛋白的B细胞与T细胞表位。结果 Rv1818c基因编码的PE_PGRS33蛋白含有498个氨基酸残基,疏水系数0.425,为疏水性蛋白。PE_PGRS33含有7个磷酸化位点,不存在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占50.20%),结构较松散。利用SWISS-MODEL建构建出PE_PGRS33蛋白的三级结构。PE_PGRS33蛋白含有27个B细胞抗原表位,数个T细胞优势表位。结论 PE_PGRS33蛋白是结核分枝杆菌的重要表面暴露蛋白,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潜伏感染密切相关。生物信息学预测该蛋白含有多个抗原表位,可作为结核治疗的潜在分子靶标。
【部分图文】:

蛋白,氨基酸,氨基酸残基,不稳定指数


的78.16%;Rv1818c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分别为ATG,TAG。其编码的PE_PGRS33蛋白在NCBIGenBank数据库中氨基酸序列的登录号为YP_177846.1,由498个氨基酸构成。经ORFFinger工具分析,Rv1818c基因含有6个开放阅读框,其中最长的一个开放阅读框显示Rv1818c基因被通读,全长1497bp(图1),与预测的编码PE_PGRS33蛋白长度一致。图1Rv1818c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分析Fig.1AnalysisoftheopenreadingframeoftheRv1818cgene2PE_PGRS33蛋白的理化性质使用Expasy子软件Proteparam预测分析自NC-BIGenBank中获取的PE_PGRS33蛋白氨基酸序列,该蛋白分子式为C1728H2721N541O597S4,由5591个原子构成,包含C、H、N、O、S五种元素,相对分子质量为40.7551×103,pI为4.13。该蛋白由498个氨基酸构成,包含19种氨基酸,其中甘氨酸(Gly)占41.16%,丙氨酸(Ala)占20.08%,其余氨基酸所占比例均不足10%。PE_PGRS33蛋白中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Arg+Lys)总数为6,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Asp+Glu)总数为17。该蛋白的不稳定指数为13.94,可能为稳定蛋白。其消光系数为99

氨基酸序列,蛋白信号


表示可能存在的跨膜螺旋个数,提交蛋白序列的全部氨基酸残基共498个,氨基酸残基跨膜概率值均未突破阈值线(图4粉色横线),预测此蛋白无跨膜螺旋。表明为该蛋白全部1-498位氨基酸序列均属于膜外侧(outside),不存在跨膜螺旋(TMhelix)。预测该蛋白位于MTB胞膜外细胞壁内。运用NetPhos3.1软件预测(图5),PE_PGRS蛋白含有苏氨酸磷酸化位点5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2个。图3PE_PGRS33蛋白信号肽预测Fig.3PE_PGRS33proteinsignalpeptideprediction注:横坐标轴表示提交蛋白序列对应的氨基酸残基序号(1-498),纵坐标轴的数值为横轴上每个氨基酸位于膜内测(inside)、膜外侧(outside)和跨膜螺旋区(TMhelix)的概率值。图4TMHMMServerv.2.0预测PE_PGRS33蛋白跨膜螺旋Notes:Theaxisofabscissaindicatestheaminoacidresiduenumbercorrespondingtothesubmittedproteinsequence,here1-498,andthevalueoftheordinateaxisisthateachaminoacidonthehorizontalaxisislocatedinsidethemembrane,outsidethemembraneandacrossthemembrane.Theprobabilityva

三级结构,相关抗原,表位,蛋白


注:横坐标为氨基酸残基的位置,纵坐标为磷酸化位点的可能性,横线为阈值大小。图5NetPhos3.1预测PE_PGRS33蛋白磷酸化位点Note:theabscissaisthepositionofaminoacidresidues,theordinateisthepossibilityofphosphorylationsite,andtheabscissaisthethresholdvalue.Fig.5PredictedphosphorylationsiteofPE_PGRS33proteinbyNetPhos3.15PE_PGRS33蛋白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通过SOPMA软件进行PE_PGRS33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分析,其中含α-螺旋(Hh)85个,β-折叠(Ee)111个,β-转角(Tt)52个,无规则卷曲(Cc)250个,分别占比17.07%、22.29%、10.44%、50.20%,提示该蛋白结构较为疏松。通过SWISSMODEL蛋白质分析软件,构建出PE_PGRS33蛋白的三级结构模型,结果见图6。图6PE_PGRS33蛋白三级结构同源建模Fig.6HomologousmodelingofthetertiarystructureofPE_PGRS33protein6PE_PGRS33蛋白相关抗原表位应用ABCpred和BepipredsreverV.1.0软件预测PE_PGRS33蛋白包含27个B细胞相关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浩天;付玉荣;伊正君;;结核分枝杆菌PE_PGRS33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年07期

2 卢洋;王新敏;董洪昌;王小芳;杨菩;韩玲;王英姿;郑志红;张万江;章乐;;结核分枝杆菌PhoP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年06期

3 鹿伦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47期

4 刘忠华;万康林;陈创夫;;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分泌蛋白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年07期

5 黎友伦;罗永艾;钟敏;陈保文;沈小兵;苏城;王国治;;依赖利福平结核分枝杆菌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年09期

6 张舒林,高三友,张进忠,王国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结核分枝杆菌DNA的检测[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9年06期

7 罗振华;王和;;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感染检测方法的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09年01期

8 冯经华;尹凤鸣;严振球;;目前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重要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作用的研究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07年02期

9 腾宏琴;;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年05期

10 刘志辉;;漫话结核分枝杆菌的人类旅程与示踪[J];实用医学杂志;2013年2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姣;结核分枝杆菌致病基因簇的全基因组偶联定位及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2 方海红;结核分枝杆菌二级信使环二鸟苷酸的生理功能[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樊博;结核分枝杆菌PE、PPE家族部分蛋白多肽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10年

4 陈颖钰;结核病新型分子标识的筛选及其在诊断和疫苗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于佳;海分枝杆菌致病基因的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米贤文;新型噬菌体压电传感器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机理及其药敏应用效果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乐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多维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8 冯立鹏;结核分枝杆菌Wbl家族蛋白分析和WhiB3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16年

9 王甦民;1.结构分枝杆菌毒力相关基因的研究 2.结构分枝杆菌DNA指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2001年

10 邓万燕;结核分枝杆菌PE/PPE家族蛋白的性质及其在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中的功能[D];西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迎;北京谱系结核分枝杆菌分型和相关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2 吴红珍;结核分枝杆菌T淋巴细胞结合短肽克隆的全细胞差减筛选[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3 杨欢;结核分枝杆菌分泌蛋白的预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4 刘江辉;结核分枝杆菌Rv3899c基因的原核表达、纯化与结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5 刘丽坤;结核分枝杆菌Rv3813c的克隆、表达和功能鉴定[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6 林燕萍;结核分枝杆菌蛋白LipI(Rv1400c)的表达、纯化及酶活性分析[D];西南大学;2017年

7 郑斐;结核分枝杆菌转录因子WhiB2蛋白的功能和转录调控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苏锐;结核分枝杆菌phoS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及其产物的抗原性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9 张晨辉;结核分枝杆菌mce1操纵子上Rv0177蛋白与巨噬细胞互作机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10 周丽蓉;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的制备及其抗原性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76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76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4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