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HO资料统计,到2000年全球约有3.5亿HBV携带者。其中,大约有5%~10%的成人和80%~90%的儿童成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病程结局是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HCC)。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有效的药物是干扰素(IFN)和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等)。对于肝脏有一定炎症活动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规范应用IFN-α后HBeAg的转阴率或血清学转换率约有20%~40%。由于中国患者中许多系围生期或幼年时期感染,对HBV长期呈免疫耐受状态,IFN-α的抗HBV疗效大多不理想。拉米夫定为核苷类似物,具有强大的抑制HBV DNA复制的功效,但停药后常常导致HBV复制的“反跳”,且长期治疗易发生HBV聚合酶基因YMDD基序及其它位点的变异,导致拉米夫定耐药变异病毒株的出现和优势生长。以上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仍然是困扰生物医学界的难题,亟需探求新型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特异性免疫治疗措施,其中选择应用IFN或各类免疫调节剂以打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T细胞免疫的无反应性的策略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采用重组蛋白疫苗和基因疫苗及肽疫苗的特异性疫苗治疗,已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了研究并进入临床试验。 DNA疫苗能同时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因此在目前的研究中倍受重视。但其诱导免疫反应的效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对于大的动物种系和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人类,这削弱了它们的实际应用。尽管花费了相当大的努力来提高DNA 疫苗的运输和提呈效率,但在接种DNA疫苗后诱导的免疫反应中仍只能 检测到少量的抗原。目前应用的提高和调节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有 两种补充策略,即:补充应用编码细胞因子的质粒;通过融合与细胞表 面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将DNA疫苗编码的抗原靶向导入到细胞表面。 本研究中我们选择HBV preSZ+S基因片段作为 DNA疫苗的靶抗原, 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了peDNA3.1525、peDNA3.1525/IFNa、 pcDNA3.IIL一2/Fe、peDNA3SZS/Fe、peDNA3IFN一a五种真核表达质粒,并 在Ver。一E6或SPZ/0真核细胞中进行了瞬时表达:重组质粒经大量制备 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通过检测各组小鼠免疫后的抗一HBs滴度、CTL 的杀伤活性、培养脾细胞的增殖分析、培养脾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 以及脾细胞中CD25的表达量,比较分析了含工L一2/Fc的质粒作为基因型 佐剂对HBV preSZS DNA疫苗诱发免疫反应的影响;并且分析比较了 peDNA3·1525/IFNQ和peDNA3SZS/Fe分别免疫后诱发的体液和细胞免疫 反应。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五种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525、 peDNA3.1525/IFN一a、peDNA3.IIL一2/Fe、peDNA3SZS/Fe、peDNA3IFN- a,经酶切和序列测定分析,确定目的片段的克隆和连接正确。 2.通过脂质体介导,分别将它们转染入ver。一E6或SPZ/0细胞中,经 EL工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可以在真核细胞中正确表达目的蛋白。 3.采用布比卡因预处理,100林g/只/次的方法肌肉注射后肢股四头肌分 组免疫BALB/c小鼠,分别检测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4.pcDNA3.1工L一2/Fc免疫组在初次免疫后2周末即出现100%的抗一HBS 抗体阳转率,CTL杀伤活性、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Thl型细胞因子 的分泌水平及脾细胞CD25的表达量都比对照组明显增强。 5.为了确定抗原与佐剂的最佳应用方案,我们比较HBV DNA疫苗免疫后 第3天注射佐剂pcDNA3.l工L一2/Fc或两者同时注射诱导体液和细胞免 4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疫效果,证明前者优于后者,后者诱导的免疫反应和HBV DNA疫苗单 独应用时效果相当。 6.我们同时进行了HBV preSZS与工FN一a融合表达的重组质粒 pCDNA3.1525/工FN。的实验。通过检测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显示其诱 导的免疫反应比单独应用工FN一a质粒作为佐剂及对照组明显增强。 7.pCDNA3SZS/Fc免疫组诱导的免疫反应与单独应用HBV DNA疫苗时的 效果相当。 8.我们同时分析了抗原与细胞因子融合的形式pcDNA3.1525/工FN一Q质 粒和pCDNA3.1工L一2/Fc作为免疫佐剂组所诱导的免疫反应的结果,通 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学位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R392
【部分图文】: Figl乙肝病毒各型颗粒模式图
HBV基因组结构
八八瀚奢睡睡ttts即即图1一1一2克隆载体pGEM一TEasyVector图谱Figl一1一ThemaPofpGEM一Easyc10几mgVector.
【相似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红梅;融合细胞因子影响HBV preS2S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2 冯国和;乙脑病毒prME与E蛋白编码基因的构建、表达及DNA免疫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3 胡振林;DNA免疫激活序列特异性结合蛋白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4 巴月;HBV DNA免疫引起多器官病理损伤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5 洪沙;缺失突变HCV核蛋白DNA免疫效果的初步评价[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6 涂长春;中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与防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郭虹;弓形虫侵入相关分子ROP1基因的克隆及其DNA免疫研究[D];中山医科大学;1999年
8 刘方;一、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尖锐湿疣中的人乳头瘤病毒 二、HPV6b L1 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活性检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9 何竞;肝癌复合表位抗原的免疫原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10 龚非;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佐剂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永焕;纳米颗粒免疫刺激作用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赵松;纳米颗粒对细胞免疫促进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赵飞;不同浓度的IL-2、IFN-α对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合成及分泌IL-8、IL-10的影响及意义[D];郑州大学;2004年
4 余玲;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检测IFN-α方案建立及临床应用的探讨[D];四川大学;2004年
5 刘超;血管内皮抑制因子IFN-α和IFN-γ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6年
6 程龙;乙型脑炎病毒prM-E基因的克隆、表达及prM-E基因、E基因DNA免疫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7 提金凤;用DNA免疫研制鸡白细胞介素-2单克隆抗体[D];扬州大学;2005年
8 潘娜;联合应用DNA免疫和细胞加强制备CD55单克隆抗体及抗体生物学活性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9 郭丽萍;儿童过敏性紫癜与MxA蛋白表达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刘冰;钝顶螺旋藻多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
2886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8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