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Rh缺失型D-个体血清学鉴定和RH基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0 18:35

  本文关键词:Rh缺失型D-个体血清学鉴定和RH基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 Rh缺失型D--是Rh血型系统中一种十分罕见的基因变异型,其红细胞表面只有D抗原表达,而C、c、E和e抗原表达缺失。RhD--表型个体在怀孕或输血时极易被Rh抗原致敏产生针对C, c, E或e抗原的多种Rh抗体,即抗-Rh17抗体(Hr0),抗-Rh17抗体能与所有含RhCE抗原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进而引起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或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Rh缺失型D--孕妇和患者输血困难始终存在。目前,我们对Rh缺失型D--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分子遗传机制尚不清晰。国外报道的Rh缺失型D--案例较国内多,其产生原因大致分为两种:⑴RHD基因取代RHCE基因外显子引起RhCE抗原表达缺失;⑵RHD和RHCE基因完整,RHCE基因的转录活性降低引起RhCE抗原表达缺失。国内早期的研究多局限于血清学检测,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群Rh缺失型D--发生机制可能为RHD和RHCE基因重组, RHCE基因外显子区基因突变及RHCE基因部分缺失或先证者遗传父母双方D--单倍型基因所致。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Rh缺失型D--个体及家庭成员的血清学特征、基因分型及其发生的分子基础和遗传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发现新的Rh血型变异体发生的分子机制,从而积累更多的中国人群血型基因结构和多态性相关资料,为血型基因研究技术的日益完善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这对于由RH基因变异引起的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方法 ⑴采用血清学方法,对Rh缺失型D--个体及家庭成员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通过抗球蛋白试验、吸收放散试验、抗体筛查确定Rh缺失型D--个体红细胞表面抗原及其体内存在的抗体。⑵运用PCR-SSP(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Rh缺失型D--个体及其家庭成员RH基因多态性位点、RHD和RHCE基因外显子以及Rhesus盒进行基因序列扩增,对其基因分型以及发生的分子基础和遗传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⑴患儿红细胞表面存在D抗原,CE抗原完全缺失,表型为D--,其体内存在抗-Rh17抗体,,除与自身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外,与所有谱细胞均发生凝集。父母红细胞表面均存在D,C/c,E/e抗原,表型为DCCee。⑵PCR-SSP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患儿基因型为RhDCCee,与血清学不符。其父母基因型均为RhDCCee,与血清学表型相符。RHD和RHCE基因外显子以及Rhesus盒进行基因序列扩增证实,患儿及其父母RHD基因外显子无缺失,患儿RHCE基因Exon1、Exon3、Exon4和Exon7存在,Exon5和Exon6缺失,其父母亲RHCE基因Exon5缺失。Rhesus盒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及其父母均为RH基因纯合子。 结论 ⑴患儿为Rh缺失型D--个体,其父母为Rh正常表型个体。⑵RHCE基因Exon5、Exon6缺失导致Rh缺失型D--的产生。断裂的RHCE基因无法正常表达相应抗原产生Rh缺失型D--,与国内外报道的其他Rh缺失型D--个体产生机制存在一定的种族和个体差异性。
【关键词】:RhD-- 基因分型 PCR-SSP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9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英文缩略词表8-11
  • 引言11-15
  • 第一部分 RH 缺失型 D--个体血清学分析15-23
  • 1.1 前言15
  • 1.2 材料与方法15-18
  • 1.2.1 研究对象15
  • 1.2.2 主要实验试剂、材料和仪器15-16
  • 1.2.3 研究方法16-18
  • 1.3 结果18-21
  • 1.3.1 血型鉴定18-19
  • 1.3.2 抗球蛋白试验19
  • 1.3.3 吸收放散试验19
  • 1.3.4 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19-21
  • 1.4 讨论21-22
  • 1.5 小结22-23
  • 第二部分 RH 缺失型 D--个体 RH 基因分析23-41
  • 2.1 前言23-24
  • 2.2 材料与方法24-33
  • 2.2.1 研究对象24-25
  • 2.2.2 主要实验试剂、材料和仪器25
  • 2.2.3 研究方法25-33
  • 2.3 结果33-37
  • 2.3.1 RHCE 基因分型33-34
  • 2.3.2 RHCE 基因外显子序列分析34-35
  • 2.3.3 RHD 基因外显子序列分析35-36
  • 2.3.4 RHD 基因 Rhesus 盒 PCR-SSP 检测36-37
  • 2.4 讨论37-39
  • 2.5 小结39-41
  • 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47
  • 综述47-61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兰炯采,周华友,庞桂芝,杨全科,吴灿;RHCE基因结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5年05期

2 杨丽艳;章旭;张坤莲;李剑平;;D--致新生儿溶血病配血1例[J];中国输血杂志;2007年01期

3 李碧娟;袁芬;李宁;李宜雄;;Rh缺失型D--个体及其家系成员基因分型与序列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8年04期

4 张静蕊;申晓环;张丹;迟宝霞;;2例RhD--表型的基因型分析及家系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8年09期

5 郑月明;张琨琨;李忠俊;;Rh-D—血型鉴定及家系调查[J];重庆医学;2006年12期

6 伍伟健;郭如华;余晋林;;Rh缺失型D--个体及其家系成员基因分型及遗传背景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0年08期

7 周华友,兰炯采,王晓珠,樊红,王毅,孟庆宝,赵祥胜,张印则;人RHD基因Rhesus盒的检测及其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年01期

8 别立莉;马宏伟;陈赞;张伯伟;;RhD(-)非血缘献血者Del的检测分析及检测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9年04期

9 董健康,陶大林,史明真,卢月香,孔禄卿,钱水根,邱申熊;罕见的Rh缺失型-D-/-D-一例报告[J];遗传;1984年05期


  本文关键词:Rh缺失型D-个体血清学鉴定和RH基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97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1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