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支架搭载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造血干细胞体外生产血小板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7 16:34
目的研究3D支架搭载间充质干细胞(MSC)对促进造血干细胞(HSC)体外生产血小板的影响。方法从本院本部干细胞临床研究中心购买种子细胞HSC及MSC。取适量生物材料,环氧乙烷消毒后使用伊思柯夫改良培养液(IMDM)浸泡过夜。将一定数量间MSC贴壁培养至生物材料中,待其长满。设置分组:对照组(24孔板内单独培养HSC)、MSC组(24孔板内单独接种MSC)、实验组(即HSC+3D-MSC+细胞因子),体外共培养7 d,分别于1~7 d时观察HSC的形态变化;比较三组不同时间点HSC活性细胞数量;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HSC扩增情况。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对照组可见HSC细胞呈均一的圆形;MSC组可见MSC呈长梭形;实验组可见圆形细胞和长梭形细胞,在同一视野进行白光和荧光拍照,并经PS软件合成处理后,可见清晰细胞排列。实验组第1、3、5、7天时HSC活性细胞数量分别为(3.00±0.15)、(15.45±2.78)、(133.33±24.68)、(218.88±16.04)×1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0±0.23)、(3.75±0.66)、...
【文章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2019,14(24)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实验方法
1.2.1细胞形态观察
1.2.2细胞增殖能力分析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镜下HSC形态观察
2.2 三组不同时间点HSC活性细胞数量比较
2.3 CCK-8法检测HSC增殖情况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抗-CD36抗体介导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症和相关病例的实验研究[J]. 周燕,李丽兰,钟周琳,刘学军,刘金莲,申卫东,吴国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8(02)
[2]聚乙二醇化G-CSF与重组人G-CSF促进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的对比研究[J]. 杨帆,孙雪冬,袁磊,张金超,扈江伟,刘娜,楼晓,苏永峰,俞志勇,陈建琳,李欲航,胡亮钉,陈虎,江岷.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 (10)
[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泡生物学特性及其促进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作用的研究[J]. 梁雨蒙,王晓娜,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左红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7(04)
[4]不同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程序对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采集物细胞成分的影响[J]. 孙春红,姚建娜,刘芳,王晓娟,马娟娟,崔咪咪,张梅,王晓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6(06)
[5]造血干细胞体外诱导生成血小板研究进展[J]. 赵昕亚,董林. 医学综述. 2016(20)
[6]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差异[J]. 方洪松,周建林,彭昊,邓爽,翁金清,刘丰,陈森,周观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32)
[7]原核表达重组人白介素-3及其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J]. 张彦西,戴卫,蒋永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05)
[8]体外生产血小板的研究进展[J]. 陆华,赵树铭. 重庆医学. 2011(36)
本文编号:3163801
【文章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2019,14(24)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实验方法
1.2.1细胞形态观察
1.2.2细胞增殖能力分析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镜下HSC形态观察
2.2 三组不同时间点HSC活性细胞数量比较
2.3 CCK-8法检测HSC增殖情况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抗-CD36抗体介导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症和相关病例的实验研究[J]. 周燕,李丽兰,钟周琳,刘学军,刘金莲,申卫东,吴国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8(02)
[2]聚乙二醇化G-CSF与重组人G-CSF促进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的对比研究[J]. 杨帆,孙雪冬,袁磊,张金超,扈江伟,刘娜,楼晓,苏永峰,俞志勇,陈建琳,李欲航,胡亮钉,陈虎,江岷.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 (10)
[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泡生物学特性及其促进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作用的研究[J]. 梁雨蒙,王晓娜,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左红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7(04)
[4]不同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程序对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采集物细胞成分的影响[J]. 孙春红,姚建娜,刘芳,王晓娟,马娟娟,崔咪咪,张梅,王晓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6(06)
[5]造血干细胞体外诱导生成血小板研究进展[J]. 赵昕亚,董林. 医学综述. 2016(20)
[6]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差异[J]. 方洪松,周建林,彭昊,邓爽,翁金清,刘丰,陈森,周观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32)
[7]原核表达重组人白介素-3及其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J]. 张彦西,戴卫,蒋永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05)
[8]体外生产血小板的研究进展[J]. 陆华,赵树铭. 重庆医学. 2011(36)
本文编号:3163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16380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