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光电显示颈内静脉穿刺标本的制作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1-07-08 23:11
  <正>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安全、迅速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已成为临床医师必备的操作技能,为了使医学专业学生快速掌握这项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1],我们设计制作了光电显示颈内静脉穿刺标本。在进行解剖学教学的同时,利用观摩用的尸体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穿刺方面的训练,达到临床上熟悉此操作的目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9,37(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光电显示颈内静脉穿刺标本的制作与应用


颈内静脉穿刺通电原理示意图

示意图,颈内静脉穿刺,操作者,学生


光电显示颈内静脉穿刺标本的制作与应用韦昭文,李斯宁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沈阳110032FabricationandapplicationofinternaljugularveinpuncturespecimenbyphotoelectricdisplayWEIZhao-wen,LISi-ning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enyang110032,China【中图分类号】R322.34【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5.024【收稿日期】2018-11-22【作者简介】韦昭文(1969-),男,高级实验师,Tel:13840454691,E-mail:zuren12345@163.com图1颈内静脉穿刺通电原理示意图图2进针方向正确,颈内静脉穿刺成功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安全、迅速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已成为临床医师必备的操作技能,为了使医学专业学生快速掌握这项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1],我们设计制作了光电显示颈内静脉穿刺标本。在进行解剖学教学的同时,利用观摩用的尸体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穿刺方面的训练,达到临床上熟悉此操作的目的。现将制作使用方法介绍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选取经福尔马林溶液防腐固定过的尸体1具(来自沈阳市红十字会辽宁中医药大学遗体捐献接受站),男女不限,要求颈、胸部保存完好。尾部带橡皮管的1G号长针头(5~7cm)1个、10cm长导电中空铜管(外径0.8cm)1根、充电电池1组、指示器1组、导线,配电盘若干[2]。1.2方法标本主要使用颈部的一段,制作时沿前正中线、乳头平面及锁骨下缘将右侧肋及肋间肌全部剪断,将剪断的肋骨及肌肉断块间外侧翻开,解剖出上腔静脉及右头臂静脉,并于入心处切断上腔静脉。将直径0.8cm导电中空铜管(颈内静脉管径在1cm,中空铜管插入右颈内静脉可以使颈内静脉管壁充盈)从切口处插入右?

颈内静脉穿刺,中路,进针,颈内静脉


CHINESEJOURNALOFCLINICALANATOMYVOL.37NO.52019熟悉颈内静脉的位置;然后由教师讲解穿刺时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操作中要遵循无菌操作流程,让学生按正规颈内静脉穿刺步骤进行。穿刺点选择应依据解剖学位置,临床操作中以位置恒定的胸锁乳头肌为体表定位标志,分别在右胸锁乳突肌的前、中、后3个方向进针(图3)。①前路:标本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起,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部略转向对侧。将左手示指和中指放在胸锁乳突肌中点、颈总动脉外侧,右手持针,针尖指向同侧乳头,针轴与冠状面呈30°~40°角,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进入颈内静脉。②中路: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锁骨头与锁骨上缘构成颈动脉三角,在此三角形顶点穿刺。针轴与皮肤呈30°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也可指向骶尾),刺入颈内静脉。③后路:在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的中下1/3交点,约锁骨上5cm处进针,针轴一般保持水平位,针尖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深部指向胸骨上切迹。进针不宜过深,以免损伤颈总动脉。一般进针2~3cm,即达颈内静脉。穿刺训练结束后,指导老师可按照穿刺标准逐一检视操作情况并评定成绩。操作次数过多会导致穿刺区空虚,进针效果差的情况,可更换新的穿刺标本。3.2注意事项一般尸体静脉血管内会有淤积的血块,故导电中空铜管从切口处插入右颈内静脉时要有耐心,忌用暴力;放入完毕后,将导线与各个接线点固定好,以防止腐蚀后电路不通。3.3颈内静脉穿刺标本的优缺点光电显示颈内静脉穿刺标本是在尸体上进行改造,加装了穿刺导电系统,仿真效果好,在穿刺训练上具有其他非实体模型无法比拟的优势。学生通过应用光电显示颈内静脉穿刺标本,可以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锻炼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熟悉了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方?


本文编号:3272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272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3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