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抑制丙肝病毒复制与转录新方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05:12

  本文关键词:抑制丙肝病毒复制与转录新方法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丙肝病毒是一种正链RNA病毒,它是导致人类肝脏疾病的重要因素。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抑制丙肝病毒复制和转录的方法,并构建了核酸电化学传感器进行了验证。同时,基于这一传感器的设计思路,我们又研制了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NF-кB分子的传感器,为NF-кB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1、抑制丙肝病毒复制与转录新方法的研究 在本章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抑制丙肝病毒复制与转录的方法。通过引入一段体外的RNA,使其和丙肝病毒的基因组二者与miR-122的碱基互补配对总数达到12个,从而激活Ago2蛋白的内切酶活性,导致丙肝病毒基因组被切割,进而从其与Ago2蛋白和miR-122所形成的复合物中释放出来。由于失去了Ago2蛋白和miR-122的保护作用,释放出来的丙肝病毒基因组很容易被降解,因而有效地抑制了其复制和转录。为验证Ago2蛋白被激活,以及丙肝病毒基因组被切割,我们构建了一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利用了S1核酸酶能够水解DNA-RNA杂交链的单链部分这一特点进行构建。通过该传感器我们发现只有当体系中引入这段体外的RNA,Ago2蛋白才能被激活。因此,该研究为抑制丙肝病毒的复制和转录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丙肝的治疗将具有重要意义。2、基于核酸外切酶构建的核酸电化学传感器用于NF-кB的检测 基于前述传感器的设计思路,我们对这一核酸电化学传感器进行了改进,以便用于NF-кB的快速检测。首先,将G-四连体序列与NF-кB特异性识别序列相结合共同修饰在电极上,然后,采用另外一种核酸外切酶—λ核酸外切酶对DNA分子进行切割从而产生G-四连体,最后,借助G-四连体结合血红素(hemin)所形成的复合物产生的电化学信号实现了NF-кB快速、灵敏、简便的电化学分析。
【关键词】:丙肝病毒 复制和转录 Ago2蛋白 核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S1核酸酶 NF-κB G-四连体 λ核酸外切酶 血红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73.21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绪论11-35
  • 1 抑制丙肝病毒复制与转录的研究背景11-16
  • 1.1 丙肝病毒的结构和基因组11-13
  • 1.2 丙肝病毒的生命周期13-14
  • 1.2.1 丙肝病毒的入侵13-14
  • 1.2.2 丙肝病毒的复制、转录和翻译14
  • 1.3 抑制丙肝病毒复制与转录的研究进展14-16
  • 2 电化学分析技术简介16-24
  • 2.1 电化学系统17-18
  • 2.2 电化学方法18-22
  • 2.2.1 循环伏安法19-20
  • 2.2.2 差分脉冲伏安法20-21
  • 2.2.3 交流阻抗法21-22
  • 2.3 化学修饰电极22-24
  • 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简介24-28
  • 3.1 生物传感器24-25
  • 3.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25-26
  • 3.3 核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26
  • 3.4 适体生物传感器26-28
  • 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8
  • 5 参考文献28-35
  • 第一章 抑制丙肝病毒复制与转录新方法的研究35-46
  • 1.1 引言35
  • 1.2 实验部分35-38
  • 1.2.1 实验试剂36
  • 1.2.2 实验仪器36-37
  • 1.2.3 Ago2蛋白内切酶活性的激活37
  • 1.2.4 HCV的5'UTR在金电极表面的固定37-38
  • 1.2.5 Ago2蛋白内切酶活性的检测38
  • 1.2.6 电化学实验38
  •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38-44
  • 1.3.1 Additional RNA激活Ago2蛋白的内切酶活性38-39
  • 1.3.2 电化学方法检测切割后的HCV 5'UTR39-40
  • 1.3.3 循环伏安法定性检测切割后的HCV 5'UTR40-41
  • 1.3.4 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切割后的HCV 5'UTR41-42
  • 1.3.5 模拟切割作用以后HCV 5'UTR的电化学响应42-44
  • 1.4 讨论44
  • 1.5 参考文献44-46
  • 第二章 基于核酸外切酶构建的核酸电化学传感器用于NF-κB的检测46-57
  • 2.1 引言46-48
  • 2.2 实验部分48-50
  • 2.2.1 实验试剂48-49
  • 2.2.2 实验仪器49
  • 2.2.3 DNA分子在金电极表面的修饰49-50
  • 2.2.4 NF-κB(p50)与DNA分子的结合以及λ外切酶的切割作用50
  • 2.2.5 电化学实验50
  • 2.3 结果与讨论50-55
  • 2.3.1 传感器的原理50-51
  • 2.3.2 实验各阶段金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表征51-52
  • 2.3.3 循环伏安法定性检测NF-κB52-53
  • 2.3.4 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NF-κB53-54
  • 2.3.5 不同浓度条件下NF-κB的检测54-55
  • 2.4 结论55
  • 2.5 参考文献55-57
  • 附录57-58
  • 致谢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晓军,鞠q

本文编号:332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332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6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