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死亡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脑组织氧代谢变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17:02
本文关键词:脑死亡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脑组织氧代谢变化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建立稳定的猪脑死亡动物模型,观察AJDO2、PCO2和DPCO2/AJDO2在猪脑死亡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评价上述指标在颅脑损伤病情评估和脑死亡判定中的意义和价值。 方法: 模型建立方法 以12头长白猪为实验动物,体质量33.6±4.7k,雌雄不限。对经典的颅内硬膜外加压法进行改良,在长白猪颅内置入Codman有创颅内压监测探头,在实时监测颅内压变化情况下,根据颅内压与平均动脉压的关系以0.5mL/min速度向Foley水囊导管内注水进行间断颅内加压建立脑死亡动物模型。本实验猪脑死亡判定标准如下:①角膜反射消失;②瞳孔对光反射消失;③刺激头面部,实验动物无反应;④经颅多普勒超声显示颅内前循环、后循环血流信号显示振荡波、尖小收缩波或消失;⑤脑电图显示电静息;⑥阿托品实验阴性;⑦无自主呼吸,经呼吸激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监测指标 造模过程中持续监测实验猪HR、ICP、MAP及EEG变化,间断行经颅多普勒检查观察实验猪大脑中动脉血流频谱形态及平均流速。颈外动脉和颈内静脉球置管行血气分析。观察脑死亡动物模型建立成功率及模型维持时间,记录实验过程中血气分析参数PO2、PCO2、PH、SO2以及Hb。计算AJDO2与AejDO2, DPCO2与DPejCO2, DPCO2/AJDO2与DPejCO2/AejDO2。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软件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检验水准P=0.05。 (1)以CPP下降程度分组:A组(正常CPP)、B组(CPP下降0%~30%)、C组(CPP下降300%~70%)和D组(CPP下降70%~100%),对各组间AJDO2、 DPCO2与DPCO2/AJDO2差异进行方差分析。 (2)分别对颅内加压前、脑死亡判定前及脑死亡判定后SjvO2与SejO2,AJDO2与AejDO2, DPCO2与DPejCO2, DPCO2/AJDO2与DPejCO2/AejDO2差异进行t检验。 结果: (1)12例实验猪中成功建立脑死亡动物模型11例,1例死于麻醉意外,造模成功率可达100%。经有效呼吸循环支持,脑死亡动物模型可维持31.3±4.7h。 (2)颅内加压前,AJDO2为3.92+0.64vo1%,DPCO2为6.11+1.431mmHg, DPCO2/AJDO2为1.57+0.64;开始颅内加压后,当CPP下降0%/0%~30%时,AJDO2为5.8±1.21vo1%,DPCO2为10.33±1.83rnmHg, DPCO2/AJDO2为1.62+0.81;CPP下降30%~70%时,AJDO2为4.31+0.77v01%,DPCO2为11.48±2.32mmHg, DPCO2/AJDO2为2.81±0.53;CPP下降70%~100%时,AJDO2为1.38+0.35v01%,DPCO2为5.0±0.65mmHg, DPCO2/AJDO2为4.12±1.07。AJDO2在A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DPCO2在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PCO2/AJDO2在B组与C组间,B组与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颅内加压前,SjvO2为62.01±7.03%,AJDO2为3.92+0.64vo1%,DPCO2为6.11+1.43rnmHg, DPCO2/AJDO2为1.57+0.64,其中SjvO2、AJDO2和DPCO2/AJDO2与颈外静脉各相应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始颅内加压至脑死亡判定前,SjvO2为58.124±23.29%,AJDO2为4.4±0.81vol%,DPCO2为9.83±2.57mmHg, DPCO2/AJDO2为3.81±1.27,与颈外静脉各相应参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死亡判定后,SjvO2为86.30±7.26%,AJDO2为1.31+0.45vol%,DPCO2为4.82+0.89mmHg, DPCO2/AJDO2为4.28±0.46;SejvO2为84.81+5.11%,AejDO2为1.18±0.71vol%,DPejC02为5.01+0.62mmHg, DPejCO2/AejDO2为4.46+0.10,两组间各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在实时颅内压监测条件下缓慢间断颅内硬膜外水囊加压法可成功建立脑死亡动物模型,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造模过程中实验动物生命体征较稳定,模型维持时间较长,易于标准化。 (2)联合测定AJDO2. DPCO2和DPCO2/AJDO2的变化,可早期发现颅内缺血、缺氧,并可判断缺血、缺氧处于代偿范围或非代偿范围,为临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判定、治疗调整和预后评估提供了相应的动物实验依据。 (3)脑死亡时颈内静脉球血气分析具有特征性变化,联合外周动脉、颈外静脉及颈内静脉球血气分析,对脑死亡判定时颅内循环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颅脑损伤 脑死亡 模型 动物 脑氧代谢 血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32;R651.1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缩略语/符号说明9-11
- 前言11-14
- 研究现状、成果11-13
- 研究目的、方法13-14
- 材料和方法14-16
- 1.1.1 实验动物及器材14
- 1.1.2 模型制备方法14-15
- 1.1.3 脑死亡判定时间及标准15-16
- 1.1.4 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16
- 结果16-21
- 1.2.1 脑死亡模型建立成功率及模型维持时间16
- 1.2.2 脑死亡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HR、MAP、ICP变化16-17
- 1.2.3 脑死亡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TCD的变化17-18
- 1.2.4 脑死亡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EEG的变化18
- 1.2.5 脑死亡动物模型建立过程中血气分析变化18-21
- 讨论21-27
- 1.3.1 脑死亡动物模型建立方法21-22
- 1.3.2 颈静脉球血气分析在判断脑损伤严重程度中的应用22-25
- 1.3.3 颈静脉球血气分析在脑死亡判定中的意义25-27
- 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32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32-33
- 综述33-43
- 综述参考文献40-43
- 致谢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川;创伤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4年05期
2 张育苗;朱寅南;王国萍;周毅;王薇;张华梁;邵高峰;戚佳飞;;颈内静脉血氧利用率、二氧化碳分压、乳酸与动脉血差值联合测定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变化及意义[J];临床医学;2008年10期
3 李如波,李德祥,姜景涛;脑死亡法医病理学研究──实验性颅内高压致死病理形态学观察[J];法医学杂志;1994年01期
4 张银中;脑外伤患者早期脑缺氧的监测[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7年01期
5 何升学;脑组织氧代谢监测仪在重型脑损伤中的应用现状[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2年05期
6 余国宝;袁宁;刘毅;张利娜;黄立;艾宇航;;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对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指导作用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3年07期
7 许菲t,
本文编号:405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40527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