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脂肪干细胞与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最适诱导配比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兔脂肪干细胞与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最适诱导配比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实验目的:建立软骨细胞(ACs)和脂肪干细胞(ADSCs)间接共培养体系,通过定量分析诱导后ADSCs成软骨分化相关基因(Col2a1,ACAN, Sox-9)及老化相关基因(Col10a1,Runx-2)的表达水平,研究该体系中两类细胞的比例变化对诱导结果的影响,进而探究软骨组织工程中共培养模式的诱导机制,从而为今后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方法改进提供线索;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间接共培养模式,在Transwell孔板中依据ACs-ADSCs构成比的逐级增加设置6个共培养实验组,即组A(0.5:1),组B(1:1),组C(2:1),组D(3:1),组E(5:1),组F(7:1);另设3个对照组,即ADSCs阴性对照组、 ADSCs生长因子(TGFβ+BMP6)诱导对照组以及ACs阳性对照组。除ADSCs生长因子诱导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在不含生长因子及血清的不完全软骨诱导液中进行诱导,培养周期为28天。培养结束后收集ADSCs微球进行时定量RT-PCR检测,分析诱导后ADSCs成软骨分化相关基因(Col2a1,ACAN, Sox-9)及老化相关基因(Col10a1,Runx-2)的表达情况; 实验结果:共培养各组的Col2a1和ACAN基因表达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且在ACs-ADSCs比到达5:1之前,有随体系中ACs比例增加而上调的趋势。Col2a1在组E(5:1)和组F(7:1)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共培养组(P0.01),而E,,F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CAN在组E(5:1)中的表达水平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组F(7:1)和组D(3:1),P0.05;与Col2a1和ACAN不同,Sox-9在各个共培养组均有和缓上调且在组D(3:1)中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生长因子诱导组不同,共培养各组成软骨相关基因的阳性表达并没有伴随老化相关基因的显著表达。具体来讲,Col10a1在共培养各组中的表达水平仅存在轻微上调且与基线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而在生长因子诱导组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基线水平(P0.001),达到组C的85倍;与Col10a1相似,Runx-2在生长因子诱导组中的表达高于所有共培养组,且与共培养组A,B,C及E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间接共培养可以在不添加外源性生长因子的条件下,通过细胞分泌可溶性因子的形式将ADSCs向软骨组织诱导,与此同时显著抑制老化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然而,为了获得这种较为理想的诱导结果,该体系所需的ACs比例较同条件下直接共培养体系高,所以我们认为在共培养体系中,释放于诱导环境中的可溶性因子虽然发挥诱导作用,但却不能取代直接共培养体系中细胞-细胞以及细胞-ECM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兔脂肪干细胞 软骨细胞 组织工程软骨 间接共培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16
- 1.1 骨关节炎的治疗现状11-12
- 1.2 成体 MSCs 简介12-13
- 1.3 脂肪干细胞在组织工程软骨中的应用13-14
- 1.4 共培养诱导体系的应用14
- 1.5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14-16
- 第2章 正文16-29
- 2.1 实验材料16-18
- 2.1.1 实验动物16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16-17
- 2.1.3 主要试剂17-18
- 2.1.4 主要试剂配制18
- 2.2 试验方法18-23
- 2.2.1 兔膝关节 ACs 的分离,提取和培养18-20
- 2.2.2 兔膝肾周脂肪干细胞的分离,提取和培养20
- 2.2.3 兔脂肪干细胞多能分化性的鉴定20-21
- 2.2.4 ADSCs 和 ACs 共培养21
- 2.2.5 Transwell 共培养体系21-22
- 2.2.6 在 Transwell 共培养体系中诱导 ADSCs 微球向软骨组织分1222
- 2.2.7 实时定量 RT-PCR22-23
- 2.2.8 数据处理23
- 2.3 实验结果23-29
- 2.3.1 细胞形态学观察23-24
- 2.3.2 ADSCs 多向分化性的验证24
- 2.3.3 共培养 28 天后形态学结果24
- 2.3.4 实时定量 RT-PCR24-29
- 2.4 讨论29
- 第3章 结论29-30
- 附图30-32
- 参考文献32-35
- 作者简介35-36
- 致谢36-3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Brian E. Grottkau;Xingmei Yang;Liang Zhang;Ling Ye;Yunfeng Lin;;Comparison of Effects of Mechanical Stretching on Osteogenic Potential of ASCs and BMSCs[J];Bone Research;2013年03期
2 刘真真;李海洋;邓彦飞;乔树叶;朱鹏;杨素芳;石德顺;;家畜脂肪干细胞研究进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4年01期
3 黄俏莹;胡艳玲;苏素勤;庞凤;郑立;;不同支架材料培养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4 康健;侯洋;周许辉;杨立利;陈华江;唐先业;袁文;;全骨髓贴壁法获取组织工程髓核种子细胞的相关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4年01期
5 刘少鹏;俞小芳;钟一红;郭佳;丁小强;;脂肪干细胞(ASCs)在急性肾损伤(AKI)动物模型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4年03期
6 陈亮;何少茹;庄建;郑曼利;孙云霞;梁穗新;刘玉梅;孙新;陈晓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的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27期
7 赵佳佳;胡丽;刘加荣;宫妮雅;陈莉莉;;脂肪干细胞来源的生长因子与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增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32期
8 孙安科;李万同;刘松波;张贺;孙伟;陈伟;史春海;唐维维;;聚羟基烷酸酯聚合物负载软骨细胞修复同种异体喉软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41期
9 刘奕;谢林;;组织工程技术修复损伤关节软骨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41期
10 梁敏烈;谢良地;李宏亮;郑苏梨;王华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延迟干预对野百合碱诱发的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小动脉功能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魏;聚L-谷氨酸/壳聚糖材料在脂肪组织工程以及胆管癌三维培养模型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王庆;联合基因转染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3 吴小程;CBD-PTHrP胶原靶向结合和促BM-MSCs软骨形成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4 转黎;PDE5-siRNA和iNOS基因修饰的脂肪干细胞在勃起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体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左伟;脂联素对骨关节炎滑膜细胞及软骨干细胞作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6 李娜;NF-кB信号通路在间充质干细胞调节巨噬细胞治疗烧伤脓毒症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7 杨志高;脂肪干细胞联合TGF-β3负载的PLGA支架修复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张雪琴;细胞治疗生长板损伤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刘欧胜;异体牙周膜干细胞移植与机体体液(B细胞)免疫应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康健;TGF-β3和BMP-7基因共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髓核的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飞岳;基于海藻酸凝胶微球的动态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2 徐扬阳;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脂肪干细胞分化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年
3 魏波;BMSCs来源细胞外基质支架对微骨折骨髓刺激术后血凝块体外软骨化分化的作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4 惠学玲;人羊膜治疗家兔皮肤Ⅲ度烧伤的作用与抗炎机制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3年
5 刘星;菟丝子含药血清对大鼠胚胎肢芽发育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3年
6 赵金;人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7 徐巧瑜;不同代次角质形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比较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8 罗二梅;共培养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诱导分化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3年
9 杨涛;兔异体脂肪干细胞增强脂肪移植效果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10 李建忠;兔组织工程气管支架的制备及再血管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兔脂肪干细胞与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最适诱导配比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409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