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发布时间:2017-06-01 01:19

  本文关键词: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离与培养的条件和方法,建立简单、可靠的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方法。方法新生SD乳鼠10只,开胸取心剪碎后,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联合消化心肌组织,差速贴壁法纯化心肌细胞。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15 d心肌细胞形态特征及变化。用0.4%锥虫蓝染色测心肌细胞存活率,记录心肌细胞搏动次数。结果心肌细胞24 h基本贴壁并伸出伪足,出现自发性搏动,72 h后心肌细胞逐渐形成细胞簇,并呈现部分同步搏动,之后心肌细胞连接成片生长。心肌细胞存活率为96.5%,培养72 h至第15天内心肌细胞搏动次数无差异(P0.05)。结论用该法分离与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操作简单且稳定可靠,心肌细胞存活率较高。
【作者单位】: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肌细胞 心脏 胰蛋白酶 胶原酶类 存活率 细胞 培养的 模型 动物
【基金】:广西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YCBE2014023)
【分类号】:R329.2
【正文快照】: 随着科技进步,研究者们利用各种动物心脏模型对心脏病发病原因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模型由于不受机体神经、体液等因素的干扰,可直接进行细胞水平的电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及能量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如何简单且稳定可靠地分离,并培养高存活率的心肌细胞,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程阔菊;黄河;杜智勇;李洪;杨天德;;原代乳小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J];重庆医学;2013年22期

2 童德兵;曹华明;羊镇宇;;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培养[J];贵州医药;2014年07期

3 谷颖;王爱红;陈东昌;鹿克风;;HO-1/CO系统抑制AngⅡ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年09期

4 朱晓丽;王丽;马依彤;杨毅宁;陈邦党;马苗苗;;乳鼠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的优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祖波;GYY4137在柯萨奇病毒B_3型感染的乳鼠心肌细胞中抗炎症、抗凋亡作用机制的初步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岳志杰;nNOS源性NO对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的抑制性保护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连达;李映欧;;心肌细胞培养研究的进展[J];细胞生物学杂志;1982年03期

2 王治荣;李全风;佟利家;徐世东;王孝铭;;硒对培养的心肌细胞的影响[J];细胞生物学杂志;1989年04期

3 王洪新,陶亮,饶曼人;培养的心肌细胞:一种研究心肌肥厚的有用模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4 王强,姚素梅,姚智敏;镉对培养心肌细胞收缩特性的影响(摘要)[J];开封医专学报;1999年01期

5 商立军,臧益民,王四旺,周士胜;各部位心肌细胞的分离技术[J];心功能杂志;1999年03期

6 王晓明,郭照江,臧益民,高峰;从心肌细胞再生看心脏修复认识的新突破[J];医学与哲学;2002年12期

7 刘霞,王常勇;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刘俊平,曹鸿国,安志兴,赵慧英,温叶飞,张涌;大鼠心肌细胞体外培养特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朱寄天;;培养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的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动态;1986年01期

10 秦成德;王君健;李孝光;;铬对心肌细胞电活动的影响[J];自然杂志;198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林;朱天义;张吉文;;硒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A];中国营养学会首届微量元素专题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5年

2 余细勇;李晓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潜能与调控机制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文峻;刘鲁伟;范云;屈学民;龙开平;王斯刚;;一种心肌细胞替换实验技术的研究[A];全国第九届心脏学会第十二届心功能学会《心脏杂志》编委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滕苗;黄跃生;郑霁;党永明;张琼;;缺氧状态下微管干预剂对心肌细胞能量生成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刘广林;朱天义;张吉文;;硒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A];第四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6 滕苗;黄跃生;党永明;房亚东;张琼;;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张秀云;刘畅;;心肌细胞中高糖记忆效应的存在及硝化应激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张磊;高小清;姜红;梁艳艳;刘明;邹云增;;热休克转录因子1对过氧化氢刺激条件下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琳琳;夏强;陈莹莹;曹春梅;张雄;沈岳良;;白细胞介素-2对离休心肌细胞β-受体激动剂作用的调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10 孙红;阎长栋;张建福;;一种简单易行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分离和培养的方法[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黎;荷兰培育心肌细胞取得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编译 晓鱼;人类心肌细胞可再生[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孙国根;心肌细胞的形成和再生有望被诱导[N];中国医药报;2012年

4 吴伟农;心肌细胞能自我修复[N];医药经济报;2001年

5 陈丹;移植的人体细胞可与豚鼠受体心肌同步跳动[N];科技日报;2012年

6 记者胡德荣;心肌细胞能体外培养[N];健康报;2002年

7 杨洋;骨髓细胞生成心肌细胞[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吴理茂 李连达;中药在心肌细胞移植中的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急性心梗治疗获重要突破 心肌细胞可以再生[N];中国保险报;2003年

10 记者 张晔;基因调控让坏死的心肌细胞“复活”[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柱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保护心肌细胞免于凋亡机制的探讨[D];广州医学院;2010年

2 姚宇玫;肿瘤坏死因子-α对心肌细胞钙调蛋白表达和细胞内游离钙的影响及机理[D];浙江大学;2005年

3 沃燕波;淫羊藿苷及其同系物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心肌细胞构效关系及相关信号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朱丹雁;淫羊藿苷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作用及其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关付;化学性缺氧对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转位的影响及信号调控机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6 郑红霞;模拟微重力效应对海藻酸钠三维培养心肌细胞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郭炳彦;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肌脂联素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8 滕奇志;活体心肌细胞动态图象分析及运动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张裕东;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靶向性转染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10 孙飞;新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娅楠;黄芪丹参配伍对肥大心肌细胞肌浆网钙转运关键蛋白干预作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朱炳豹;过表达CrkL对H9C2心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高国峰;大鼠心肌细胞分离和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4 郭伟翔;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罗刚;多西环素上调缺氧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6 王慧;脂联素对氧应激所致心肌损伤中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7 张志巍;缺氧对大鼠心肌细胞小凹蛋白-3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以及雌激素的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8 梁峰;二甲基甲酰胺对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影响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9 王艳美;乌头类有毒中药毒性成分对心肌细胞膜受体作用机制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秦卫伟;硫化氢对氧应激所致心肌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1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411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f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