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未见分布蝇种:澳洲麻蝇的形态和DNA条形码鉴定
本文关键词:国内未见分布蝇种:澳洲麻蝇的形态和DNA条形码鉴定
更多相关文章: 雌性澳洲麻蝇 国内未见分布种 条形码与形态鉴定 中山口岸
【摘要】:目的应用DNA条形码与形态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快速、准确鉴定在中山口岸入境船舶截获的1只蝇类。方法 2014年4月30日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神湾办事处从澳大利亚入境载有鲜葡萄的货船上截获1只蝇类,做成针插标本,并拍照存档。进行形态学鉴定,然后取1条后足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动物DNA条形码的通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目的片段,并进行纯化、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与NCBI及BOLD中的序列进行比对,构建NJ树。结果形态学鉴定截获蝇类为雌性麻蝇科种类,由于缺少关于雌性麻蝇鉴定特征描述的参考资料,无法将该蝇鉴定到种,所获得的DNA条形码序列与BOLD中的澳洲麻蝇[Sarcophaga australis(Johnston et Tiegs,1921)]的序列相似度达100%。经过科技查新,确认是中国未见分布种。结论根据鉴定结果,判定所截获的蝇类为雌性澳洲麻蝇,是我国首次截获。应用DNA条形码与形态鉴定相结合可以准确快速鉴定雌性麻蝇种类。
【作者单位】: 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雌性澳洲麻蝇 国内未见分布种 条形码与形态鉴定 中山口岸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K11B05) 国家质检总局项目(2012IK223)~~
【分类号】:R384.2
【正文快照】: 澳洲麻绳〔Sarcop/iaga australis(Johnston et 拉、新南威尔士北部地区、昆士兰、维多利亚州以及Tiegs,1921)〕隶属双翅目(Diptera)麻蝇科 澳大利亚南部和西部,最早是在1921年被Johnston(Sarcophagidae)麻姆属(Sarcophaga)澳麻蝇亚属 和Tiegs[1]在腐肉中发现。(Australopierr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濂艨,杨林,叶宗茂;曲股欧麻蝇雌性的记述(双翅目:麻蝇科)[J];动物分类学报;1988年03期
2 钱进;邱文毅;何德雨;;2006-2009年常州口岸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分析[J];口岸卫生控制;2012年01期
3 岳巧云;邱德义;胡佳;刘国雄;;DNA条形码—医学媒介生物快速准确鉴定的利器[J];检验检疫学刊;2013年05期
4 陈岩;张立;刘力;朱水芳;;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DNA条形码信息系统建设[J];植物检疫;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丽艳,李恩民,刘维全,苟鸿鹰,莫日根,殷震;人乙肝病毒基因在家蝇基因组中的整合[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3期
2 吴薇;;应用RAPD技术区分3种麻蝇[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3 崔成日,崔崇士;蝇类对诱杀剂衬纸颜色的视觉反应[J];北方园艺;2005年06期
4 张佩林,刘永华,王福安,郭秀瑞;包头地区蝇蚊蜚蠊种类的调查[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董绪国;李喜升;宋策;赵世文;穆秀奇;董春艳;陈增良;周媛烨;王强;张春田;;危害柞蚕的寄生蝇种类记述[J];蚕业科学;2011年04期
6 郑立军,薛万琦,佟艳丰;中国秽蝇属5新种(双翅目:蝇科)[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郑立军;;中国秽蝇属区系研究(双翅目:蝇科)[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郑立军;李富华;;中国溜头秽蝇属1新种记述(双翅目:蝇科)[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9 马德新,钱金泉,范滋德,赵建铭,薛万畸,倪涛,姚振祥,向超群,徐太树;新疆蝇类研究Ⅲ.丽蝇科和麻蝇科[J];地方病通报;1998年04期
10 马德新,钱金泉,范滋德,赵建铭,薛万琦,倪涛,姚振祥,向超群,徐太树;新疆蝇类研究──Ⅳ.粪蝇科 寄蝇科 胃蝇科 狂蝇科 皮蝇科 虱蝇科 食蚜蝇科[J];地方病通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卢宗荣;田文利;樊艾;;云南松毛虫天敌的初步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刘阳;贾凤龙;梁焯南;张韶华;;不同诱饵对蝇类引诱效果探讨[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高玉龙;徐照丽;焦芳婵;于海芹;肖炳光;李永平;卢秀萍;;烟草抗病基因类似物的克隆,特征和表达分析[A];中国烟草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立军;中国秽蝇族Coenosiini分类研究(双翅目:蝇科)[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2 蔡继峰;苍蝇群落演替及MtDNA分子标记的法医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李凯;尸食性蝇类的分子鉴别及其发育生物化学特征用于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郭亚东;常见嗜尸性麻蝇分子标记的检测及地区基因库的建立[D];中南大学;2012年
5 刘钦来;嗜尸性丽蝇分子标记的检测及发育规律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张星星;大豆慢生根瘤菌分子进化学分析及土著大豆根瘤菌生物地理分布的高通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7 陈一然;潮间带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的显微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8 武文斌;蒺藜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杜淑辉;杨属分子系统发育及三个山杨物种的生物地理学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10 吕冰;中国结核分枝杆菌标准化MLVA分型技术及MLST分型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曦;大头金蝇不同地理种群差异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学书;中国秽蝇族的系统分类研究(双翅目:蝇科)[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费旭东;中国丽蝇科分类学研究及在法医昆虫学中应用的探讨[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齐莉莉;恒温下盐酸吗啡对丝光绿蝇幼虫的影响及法医学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韦薇;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主要病媒生物分布及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监测[D];广东药学院;2011年
6 孙宏迪;家蝇M.domestica L.对敌敌畏抗药性选育及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7 蔡笃程;海南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控制作用的生态基础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3年
8 林凡旭;家蝇抗药性治理策略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9 田洁;吗啡对大头金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在死后间隔时间推断方面的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10 张晓东;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rDNA-ITS序列分析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桂强,朱汉荣,姚若东;近年全球几种主要传染病疫情概况[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1年04期
2 宋锋林;李建训;刘洪文;樊德海;李长升;曹鑫;;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入侵的形势和管理策略[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6年S1期
3 岳巧云;邱德义;黄艺文;侯捷;刘国雄;胡龙飞;;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未知双翅目蛹[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年05期
4 朱振华,叶辉,张智英;基于mtDNA Cytb的六种果实蝇的分子鉴定(双翅目:实蝇科)[J];昆虫学报;2005年03期
5 莫帮辉;屈莉;韩松;何建伟;赵明;曾晓茂;;DNA条形码识别Ⅰ.DNA条形码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四川动物;2008年02期
6 蔡延森;张修月;岳碧松;孟杨;何莉炜;李静;;我国8种猛禽的DNA条形码技术研究[J];四川动物;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军,杨瑞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DNA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2年02期
2 王志军,袁正宏,闻玉梅;DNA的电荷转移[J];生命的化学;2003年05期
3 冀海伟,刘道杰;卟啉试剂在DNA检测中的应用[J];化学试剂;2005年02期
4 ;Study on the binding mode of Mg(Sal_2trien) with D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6年19期
5 刘孟黎;韦小谦;;两种DNA抽提方法的操作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6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DNA in DNA Damage Induced by γ-ray[J];Annual Report of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2006年00期
7 ;Effect of Dose Rate in DNA Damage Induced by γ-ray[J];Annual Report of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2006年00期
8 焦鹏;叶文静;常起;赵晓民;;从血液中提取DNA方法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03期
9 杨同文;朱自学;;厨房中粗提DNA[J];生物学通报;2007年03期
10 ;科学家确定一种新的与DNA复制相关的酶[J];广西科学;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金玲;吴玲玲;周剑章;林仲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DNA的控电位杂交[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范新萍;;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的分级分离方法初探[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郑利雄;李放娟;吴育庆;张桂梅;何桂荞;熊峰;;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梅毒血清TP-DNA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邵勇;刘亭丽;张罡棋;朱晓青;;基于脱碱基位点设计的DNA单核苷多型的小分子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关明;;高分辨熔解技术在分子检验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DNA G-quadruplexes as potential anticancer drug targets[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新跃;;牧草DNA基因多态性研究与在草业中的应用[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Michael M.Yang;;FABRICATION OF DNA CHIPS FOR DIAGNOSTIC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邓用川;陈菊培;罗越华;李冠一;林栖凤;;红树DNA导入水稻引起的变异[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延;张成孝;;电化学发光检测DNA的初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敏;DNA分子为何不稳定?[N];解放日报;2005年
2 刘工;DNA计算机微乎其微 功能强大[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侯巧明;DNA识别遗传信息判断人[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陈丹;以科学家研制出DNA计算机[N];科技日报;2001年
5 郭朝元;克隆永续经营的DNA[N];民营经济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翟永太 聂同钢;DNA“精确制导”[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张梦然;首个近乎完全由人造“零件”搭建的DNA分子问世[N];科技日报;2008年
8 韩梁;DNA证据可伪造,刑案鉴定蒙阴影[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郑晓春;可区分真伪DNA的检测技术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艳红;以研制出新型DNA计算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伟;DNA条形码在中国榕小蜂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张凤梅;石英致DNA双链断裂修复的DNA-PKcs/JNK/p53信号转导通路[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3 蔡宏;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纳米材料在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雪梅;含N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5 梁乐;功能DNA纳米结构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王延峰;DNA计算中的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蒋伟;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核酸酶活性和DNA对其聚集的加速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鲁卫平;DNA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樊浩;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新方法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剑章;分子自组装固定DNA和DNA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姣;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RNA的键合机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平红;一些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D];海南大学;2006年
3 郭爱敏;DNA分子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李春宏;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广西巴马县人群白细胞DNA总体甲基化水平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罗兴;基于DNA自组装模型的最大团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杨青喜;一种高效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NA的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7 冯媛媛;聚苯胺及其衍生物复合纳米材料在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8 赵剑;基于企业DNA视角的企业进化机制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0年
9 史庭燕;树状DNA放大技术在临床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04年
10 杨培菊;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35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835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