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清热散瘀解毒方对非感染性大鼠血清内生致热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19 06:48

  本文关键词:清热散瘀解毒方对非感染性大鼠血清内生致热源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清热散瘀解毒方 癌性发热 作用机制 TNF-α IL-1β COX-2


【摘要】:目的:构建非感染性发热SD大鼠模型,观察发热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IL-1β)、环氧化酶-2(COX-2)的含量变化,探讨TNF-a、IL-1β、和COX-2在癌性发热中的作用机制;观察清热散瘀解毒方对内源性发热大鼠血清中TNF-a、IL-1β、和COX-2的影响,探讨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癌热患者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出6周龄SPF级的SD大鼠60只,其中随机挑选6只作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空白组,n=6);其余选出50只进行背部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诱导产生内源性发热模型。造模成功后再选出42只随机分为3组并编号:①发热模型对照组(模型组,n=12);②清热散瘀解毒方治疗组(中药组,n=12);③西药奈普生治疗组(西药组,n=12);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大鼠在造模后30min立即按编号顺序测量体温记录数值。之后立即予西药组,中药组大鼠进行药物干预。空白组与造模组均使用0.9%生理盐水灌胃治疗。造模后2h各组按顺序测量体温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NF-a、IL-1β、和COX-2的含量。记录并对比造模后2h各组大鼠体温及血清中检测指标的含量。根据对比结果评价清热散瘀解毒方对内源性发热的治疗效果。 结果: (1)造模后2h,药物干预后空白组、造模组、中药组、西药组体温比:造模2h后造模组体温明显高于空白组,药物干预后2h中药组、西药组体温明显低于造模组,且差异显著(P0.01)。 (2)造模后2h三种检测指标TNF-a. IL-1β、和COX-2与体温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3)治疗后造模组、中药组、西药组各血清观测指标含量比:造模后2h中药组、西药组血清观测指标明显低于造模组,且差异显著(P0.01,)。 结论: (1)TNF-a、IL-1β、和COX-2是导致内源性(非感染性)发热的重要机制。 (2)清热散瘀解毒方能有效降低非感染性发热大鼠体温。 (3)清热散瘀解毒方可降低血清中TNF-a、IL-1β、和COX-2含量,说明清热散瘀解毒方能治疗癌性发热,可能与其能降低癌性发热患者血清中的TNF-a、IL-1β、和COX-2含量有关。
【关键词】:清热散瘀解毒方 癌性发热 作用机制 TNF-α IL-1β COX-2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73;R-332;R285.5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言11-13
  •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13-19
  • 1 实验材料13-15
  • 1.1 实验动物13
  • 1.2 实验主要药品及试剂13-14
  • 1.2.1 造模药品13
  • 1.2.2 干预用药13-14
  • 1.2.3 试剂14
  • 1.3 实验设备14-15
  • 1.4 实验耗材15
  • 2 药物的制备15-16
  • 3 造模分组16-17
  • 3.1 空白对照组16
  • 3.2 造模16
  • 3.3 分组16
  • 3.4 药物干预16-17
  • 4 标本采集17
  • 5 检测方法17-18
  • 6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18-19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19-22
  • 1 造模30min后治疗前与治疗后各组体温比较19
  • 2 造模后2h造模组各指标与体温的关系19
  • 3 治疗后2h各组大鼠血清观测值比较19-22
  • 第三部分 讨论22-31
  • 1. 立题依据22-23
  • 2. 癌性发热的西医研究进展23-25
  • 2.1 西医对癌性发热的认识24-25
  • 3. 中医对癌性发热的研究进展25-28
  • 3.1 中医对癌性发热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25
  • 3.2 癌性发热辨证分型研究现状25
  • 3.3 癌性发热中医辨证论治现状25-27
  • 3.4 中医中药对内生性致热源影响的研究27-28
  • 4. 实验研究指标选择的意义28
  • 5. 清热散瘀解毒方的组方特色及运用思路28-29
  • 6. 清热散瘀解毒方的作用机制29-31
  • 结论31-32
  • 致谢32-33
  • 参考文献33-36
  • 综述36-46
  • 参考文献45-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春芳;白介素-8与幽门螺杆菌[J];北京医学;2003年02期

2 刘朝霞,焦中华;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体会[J];北京中医;2004年04期

3 秦善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发热[J];光明中医;2008年10期

4 余文聘;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概况[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8年08期

5 牛陵川;李长清;;cAMP-PKA信号通路与轴突再生[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7年03期

6 任建华;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癌性发热[J];湖北中医杂志;2003年06期

7 李金彩;朱锐;;中医辨证治疗癌性发热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年03期

8 张业芝;癌热治验[J];河南中医;2003年07期

9 阳洁;刘华钢;赖茂祥;朱丹;杨斌;;复方银黄微型灌肠剂对发热大鼠环氧化酶蛋白表达的调节[J];华西药学杂志;2008年03期

10 陈凯,王庆才;癌性发热辨治[J];江苏中医药;2004年08期



本文编号:880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880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8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