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HTLV-1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本文关键词:一株HTLV-1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 基因组 DNA序列分析 进化树
【摘要】:背景与目的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HTLV)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感染人的逆转录病毒。它存在有两个亚型即HTLV-1和HTLV-2,它们之间在基因上的同源性高达70%。HTLV-2主要报道是爱斯基摩人感染;人T嗜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1)是一种能持续感染人类的外源性反转录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受其感染的包括日本、赤道附近非洲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及南美洲地区约有1-2千万人;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如广州、福建等地也存在小流行区。这种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共用针头传播和污染血产品传播。当人一旦被HTLV-1感染后,病毒能够在人体内长期存在,潜伏期可长达20年以上,并可在多年后引起白血病或下肢瘫痪等致死或致残性疾病。目前尚未研发出行之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病毒预防疫苗。 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存在一定数量的感染人群,又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人口流动行的加剧,以及HTLV-1传播的特点和输血筛查项目的缺失。因而HTLV-1有可能在国内传统非流行区造成更多的感染者出现。为了深入探索我国传统非流行区感染HTLV-1病毒基因的分子特征,我们在河南湖北大规模HTLV-1调查的基础上,对获得的一株HTLV-1病毒的全基因进行了测序和分析。 方法 1.标本的ELISA检测:取100份健康人血清标本和在湖北大规模HTLV-1调查得到的6份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抗体检测阳性的血清标本,使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复检。 2.WB鉴定: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阳性的6份标本,再使用新加坡MPBiomedicals Asia Pacific Pte. Ltd公司生产的MP Diagnostics (MPD) HTLV BLOT2.4的WB鉴定试剂检测。 3. HTLV-1前病毒DNA分段扩增克隆和测序:提取HTLV-1阳性淋巴细胞得到的含有HTLV-1前病毒DNA的基因组,使用9对HTLV-1分段扩增引物分别进行PCR扩增,得到9个相互重叠的HTLV-1片段;用T4连接酶使9个片段分别与T载体重组连接;采用PCR扩增和NcoI和SalI双酶切鉴定重组子;采用Sanger双脱氧终止法进行正反双向测序鉴定;测得的DNA序列采用Sequencher软件3.1版(Genecodes, inc., Ann Arbor, MI, USA)进行拼接,得到全长HTLV-1前病毒基因组DNA序列。 4.分离株HTLV-1基因和蛋白进化树分析: 结果 1.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显示,100份健康人血清标本均阴性;初检阳性的血清标本6份有5份阳性,1份位于临界值。 2.使用新加坡MP Biomedicals Asia Pacific Pte. Ltd公司生产的MP Diagnostics (MPD) HTLV BLOT2.4的WB鉴定试剂进行确认检测,结果得到1例HTLV-1标本。 3. HTLV-1前病毒DNA分段扩增结果:HTLV-1分段扩增得到1150bp的第一片段、1149bp的第二片段、1135bp的第三片段、1087bp的第四片段、1045bp的第五片段、1050bp的第六片段、1136bp的第七片段、1148bp的第八片段和960bp第九片段,各片段大小与预计一致。 4.PCR扩增鉴定结果显示9个片段均得到插入的阳性克隆。 5.9个重组克隆均能被NcoI和SalI双酶切下对应的插入序列,切下的插入序列的片段长度也与设计一致。 6.全长HTLV-1前病毒基因组DNA序列(GenBank数据库编号为KC807984)全长9034bp,其中“A”2088个占23.11%,“C”3159个占34.96%,“G”1707个占18.89%,“T”2080个占23.02%。其中,1-756位为5‘端LTR区;803-2092位为gag蛋白编码区;2499-5188位为pol蛋白编码区;5125-7128位为rex蛋白编码区;5181-8360位为tax蛋白编码区;5181-6647位为env蛋白编码区;8279-9304位为3‘端LTR区。 7. HTLV-1分离株KC807984全基因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其仍属A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中国重庆分离株AF259264,它们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72%;与日本的几个分离株(U19949, J02029, AB513134)同源性次之;与所罗门群岛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远,于中非分离株次之。 结论 HTLV-1分离株KC807984全基因组9034bp,基因亚型属A组,与中国分离株和日本分离株高度同源。
【关键词】: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 基因组 DNA序列分析 进化树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73;R3416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中英文专业词汇对照11-12
- 1 前言12-13
- 2 实验材料13-18
- 3 实验方法18-27
- 4 结果27-46
- 5 讨论46-49
- 小结49-50
- 参考文献50-54
- 综述54-79
- 参考文献69-79
- 个人简历及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铭;;病毒帮助人类进化[J];环境;2002年04期
2 柯为;一种新的巨型病毒[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5期
3 赵卫;曹虹;龙北国;张文炳;;病毒进化与新病毒的出现[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5年04期
4 崔奕杰;付艳梅;张秀丰;;病毒免疫逃逸防卫机制[J];中国兽药杂志;2012年03期
5 许新强;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1986年05期
6 张峰;张瑜;王树瑜;张勇;;小RNA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3期
7 杨振;祁自柏;李河民;;病毒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年01期
8 刘红星;;动物RNA病毒感染性cDNA的研究进展[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9 黄长青;;“洗牌病毒”的争议 敲响实验室安全警钟[J];四川畜牧兽医;2013年09期
10 李淑芳,张继东;禽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概述[J];河北畜牧兽医;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铲;;病毒的进化与传播[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纪昕;翁梁;曹淑桂;冯雁;;非病毒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3 陈柳;云涛;余斌;倪征;华炯钢;李双茂;;禽病毒免疫逃避的机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洋;金宁一;韩松;鲁会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吴建国;;病毒与致病、致癌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功能研究[A];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黄娟;姜平;张常印;唐泰山;李永东;张治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黄娟;姜平;张常印;唐泰山;李永东;张治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航;刘梁;孟祥高;刘长林;;多苯并咪唑金属配合物—一类新型非病毒基因释放的载体[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俊;王金宝;张祯涛;周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A];山东畜牧兽医学会养猪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万遂如;;当前我国猪群中新出现的病毒感染[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梦然;病毒预警 未雨绸缪[N];科技日报;2010年
2 肖园;病毒与人体的较量 是杀死还是共存?[N];北京科技报;2012年
3 胡轩逸;病毒,与生命如影随形[N];光明日报;2014年
4 张田勘;病毒可能帮助人类进化[N];健康报;2001年
5 晓 阳;高科技验血病毒旋即现形[N];大众科技报;2004年
6 林子;人类与病毒之战永无宁日?[N];中国商报;2003年
7 奇云;如果没有病毒 世界会怎样[N];大众科技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丹 谭嘉;病毒跨种传播研究需要“剥洋葱”[N];健康报;2013年
9 李文;病毒致癌机制研究最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记者 刘海英;病毒会利用微RNA对人体实施攻击[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龙;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3’非编码区对病毒复制调控作用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高飞;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5'非编码区顺式作用元件的解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谭菲菲;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核衣壳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贺云霞;应用RNAi技术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复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5 陆嘉琦;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5'非翻译区的结构与功能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张福明;网状分枝扩增技术检测EB病毒基因的方法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陈小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BJ-4株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王蕾;单纯疱疹病毒Ⅰ型VP26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8年
9 黄娟;shRNA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Marc145细胞中复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王晓雨;病毒壳工程的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攀;昆明市小儿腹泻相关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病毒基因组克隆[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陈弘;上海、山西地区HIV-1分离株vif基因序列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3 颜丕熙;鸭坦布苏病毒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韩继刚;小球藻病毒的分离提纯及其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D];河北大学;2000年
5 姜晓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传播媒介及宿主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朱佳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四种检测方法的比较[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张s,
本文编号:961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96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