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烧伤患者分泌物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08:29

  本文关键词:烧伤患者分泌物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铜绿单胞菌 多重耐药 耐药基因 外膜蛋白D 多位点序列分型


【摘要】:[目的]研究烧伤患者分泌物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现其多重耐药的耐药基因,外膜蛋白的缺失情况。以及分析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的分子流行特征,对临床医生有效控制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培养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38株,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方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PCR方法检测外膜蛋白OprD基因、β-内酰胺酶类基因的金属酶类基因(IMP、VIM、SPM), AmpC酶基因(ACT-1、CMY-2), A类及D类β-内酰胺酶基因(CTX-M-3、SHV、KPC、IMI、GES、OXA-48),并对其进行测序分析,PCR扩增7个管家基因,测序并确定其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自2015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患者分泌物分离了38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根据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第二十三版)有关铜绿假单胞菌MIC标准解释,我们结果显示:38株烧伤创面分泌物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受试抗菌药物耐药很严峻,表现为多重耐药、甚至是泛耐药。38株菌株对碳青酶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中的一种耐药,美罗培南耐药率达89.4%,亚胺培南耐药率达86.8%,其他p-内酰胺类药物中,头孢他啶耐药率为94.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100%耐药;大部分菌株对氨曲南的体外药敏实验结果表现为耐药,耐药率达94.7%,替加环素和阿米卡星表现出强大的体外抗菌活性,35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表现为敏感,且替加环素100%敏感。38株铜绿假单胞菌通过PCR扩增的方法检出的基因全部为:AmpC酶基因CMY和p-内酰胺酶基因SHV;导致多重耐药的p-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以及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如:β-内酰胺酶类基因:VIM、SPM;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ACT-1;A类及D类β-内酰胺酶基因:CTX-M-3、IMI、GES、 OXA-4、aac(6')-I8均未检测到;尤其引起耐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基因IMP、KPC在国内检出率高的基因在本次实验中均未检出;同时检测到外膜蛋白OprD,说明外膜蛋白得到转录,阳性产物全部测序,序列结果呈尖峰,无套峰、无中断现象、无衰减、弥散等信号峰图,运用BLASTN在线工具比对,得到阳性耐药基因型为CMY-2、SHV-2α、OprD-2;38株铜绿假单胞菌7个管家基因roE、nuoD、 ppsA、mutL、acsA、trpE、guaA均显示阳性,用Ⅰ)NAstar软件进行拼接转换后在网站进行比对,MLST分型质量较高,其中ST292占76.3%,ST244型占15.8%、ST961型占7.9%。[结论]烧伤患者分泌物标本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青霉素类等抗菌药物表现出多重耐药。并表达CMY-2、SHV-2α耐药基因;同时表达外膜蛋白OprD2基因;此次发现3个ST型,其中ST292有占76.3%,说明烧伤科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克隆方式进行传播,分散以ST242、ST961传播。烧伤病房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防治结合,防止院内播散。
【关键词】:铜绿单胞菌 多重耐药 耐药基因 外膜蛋白D 多位点序列分型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44;R446.5
【目录】:
  • 缩略词表5-7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1
  • 前言11-14
  • 1. 材料与方法14-20
  • 2. 结果20-26
  • 3. 讨论26-31
  • 4.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7
  • 综述37-46
  • 参考文献43-46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46-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晓 ,陈美云 ,林其昌 ,陈公平;222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10期

2 王炳华;王炳云;;106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4年06期

3 黄志强;李丽君;卢娟;;肺结核病合并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年09期

4 封尊玉;;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策略[J];海南医学;2010年21期

5 刘萍;张志伦;倪丹妮;吴杰红;;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23期

6 吴丽娟,熊尔阳,邓光贵;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6年06期

7 周铁丽,曹建明;一种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新方法[J];陕西医学检验;1997年04期

8 朱小平;78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的初步探讨[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9年05期

9 孙东华,边瑞岩,孙跃军,王庆敏;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矿泉水调查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年04期

10 张文英;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调查[J];华夏医学;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莉;许媛;黄义山;蔡燕;唐中;杨明辉;廖涛;;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周明明;周铁丽;李超;吴庆;陈栎江;吴莲凤;彭定辉;;主动外排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研究[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陈邦;王琰;苟晓峰;陈林;;嘧霉胺对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的调节[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朱丹;李欣;;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分析[A];2005年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洪波;贡联兵;;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药敏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徐海茹;田彬;岳娜;胡志东;;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结果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赵书平;姜梅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8 张杜超;方向群;;微重力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影响及与肺部感染关系[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春梅;钟晓祝;;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监测分析[A];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熊娟;梁丽红;;尿液中分离出产红脓素的铜绿假单胞菌[A];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俞云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全国流行[N];健康报;2008年

2 李曙平;铜绿假单胞菌 老年病房的主要致病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王振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问题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 胡志东;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N];健康报;2009年

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琴;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曹振辉;铜绿假单胞菌裂解性噬菌体的筛选、鉴定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苏甜甜;铜绿假单胞菌鞭毛及生物膜调控蛋白FleQ和糖苷水解酶PslG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张明亮;铜绿假单胞菌F_(190-342)-I_(21-83)基因重组鼠伤寒沙门菌的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蔡双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耐药变迁及差异蛋白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6 倪磊;铜绿假单胞菌蹭行运动和表面感知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张秋勤;生鲜鸡肉中腐败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宋思捷;轻型链球菌促进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9 张若文;烧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张亚妮;谷胱甘肽与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及抗生素抗性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子中;黄连素对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干预试验及自制中药临床应用观察[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王颖;新型抗耐药革兰氏阴性菌药物的筛选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马超;无机镓化合物抗菌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蒲攀;林麝源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任佳会;间接ELISA检测林麝源铜绿假单胞菌抗体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评估[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白文丽;林麝养殖场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调查及抗菌消毒药物的筛选[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7 董满园;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分离与活性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郑红达;假单胞菌喹诺酮信号系统抑制剂的筛选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李鸿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和耐药株相关基因型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10 王康;铜绿假单胞菌调节蛋白VqsR、Arr及T3SS系统转运蛋白PopB/D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97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097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9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