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MiR-146a高表达对神经胶质细胞BV2炎性反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1-10 21:24

  本文关键词:MiR-146a高表达对神经胶质细胞BV2炎性反应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MiR-a 小胶质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 促炎症因子


【摘要】:目的观察高表达MiR-146a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后神经胶质细胞BV2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LPS刺激接受MiR-146a模拟物转染后的BV2细胞,Real-time PCR检测MiR-146a转染效率,ELISA检测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信号通路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采用50 nmol/L的转染浓度对BV2细胞进行MiR-146a模拟物转染,可明显增加细胞内MiR-146a含量(t=5.846,P=0.0021);LPS刺激导致BV2细胞激活,可明显增加细胞内IRAK1和TRAF6表达,也可明显诱发细胞分泌更多的IL-6和TNFα;而与单纯采用LPS刺激相比,用MiR-146a模拟物转染后再接受LPS刺激作用可明显降低IL-6(t=5.200,P=0.0003)和TNFα(t=9.812,P0.0001)的表达水平,同时明显降低细胞内TRAF6分子在基因(t=5.353,P=0.0007)和蛋白(t=6.980,P=0.0009)水平的表达,而非IRAK1的表达。结论 MiR-146a可能是通过调控TLR4信号通路中TRAF6分子的表达,负反馈抑制BV2细胞的炎性反应。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930;81200869)~~
【分类号】:R614
【正文快照】: 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北京100005Corresponding author:HUANG Yu-guang Tel:010-69152058,E-mail:garybeijing@163.comActa Acad Med Sin,2016,38(1):27-32微小RNA(microRNA,miRNA,MiR)是近年来生命研究的热点,其可通过抑制mRN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存宇;曹德权;陈艳平;王鑫;;米诺环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09期

2 杨扬;屠伟峰;邓丽珍;饶云;黄希照;陆建华;;帕瑞昔布钠不同方式预先给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年12期

3 皮倩;梁锐;潘灵辉;钱卫;林飞;李昌龙;刘悦;;加巴喷丁对长春新碱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大脑皮层脑啡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年05期

4 王华;陈锐;周全红;江伟;;背根神经节8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J];上海医学;2013年06期

5 ;2012'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四届“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新技术学习班”通知[J];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11期

6 韩光;李璐;李丹;赵平;;不同作用时程高压氧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7 刘希江;曹菲;卜慧莲;高峰;杨辉;田玉科;;紫杉醇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5-羟色胺含量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年03期

8 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9 徐敏;刘勇军;闵闽;陈洪涛;徐莉;顾华群;;天麻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4年07期

10 梅厚连;罗天友;;强痛定联合对乙酰氨基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促炎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萍;田学愎;罗婷;刘成;田玉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A];第十五次长江流域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中南六省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湖北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曹寅;;右美托咪定对前臂神经损伤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的研究[A];2012年浙江省疼痛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秋萍;张林;肖纯;张励才;曾因明;;侧脑室注射SB203580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的镇痛作用及机制[A];Proceedings of the 7th Biennial Meeting and the 5th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C];2007年



本文编号:1168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168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a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