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相关回顾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6 12:07

  本文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相关回顾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脑动脉后循环 脑动脉瘤 基底动脉 介入栓塞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摘要】:研究背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技术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介入栓塞技术不仅引起的创伤小,而且可明显减少术中瘤体破裂的发生。后循环动脉瘤也是发病几率较高的一类颅内动脉瘤,有研究显示该位置动脉瘤占到了颅内囊性动脉瘤的35%以上,虽然发病率低于前循环动脉瘤,且瘤体破裂出血的量也不及前循环,但是由于其极为重要的解剖部位关系,即该部位动脉瘤瘤体离脑干的位置距离很近,因此在进行开颅手术时存在着损伤脑干的巨大风险,因而对患者预后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时,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该类型动脉瘤的地位明显凸显了出来。介入栓塞不但创伤微小,而且是沿着血管内走行,定位比较准确,因而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总结后循环不同位置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15年3月介入栓塞治疗89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经DSA检查证实均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同时选择同期行传统开颅夹闭术的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统计出后循环不同部位脑动脉瘤患者例数,介入在和对照组患者的病情分级、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以及复发情况。评估指标为介入栓塞指标,手术疗效的评估采用治愈、致残和死亡三种情况进行分析。术后进行DSA,栓塞的结果判定根据Cognard的评估标准进行,将治疗效果分为完全栓塞、次全栓塞、不全栓塞三种:栓塞程度100%视为完全栓塞;≥90%视为次全栓塞;90%视为不全栓塞。以完全栓塞及次全栓塞之和统计栓塞成功率,记录术后所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及复发率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介入组91例患者中89例进行了栓塞,其中72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包括54例栓塞的囊状动脉瘤达到了完全致密栓塞(栓塞程度100%),16例接近完全栓塞(栓塞程度95%),2例栓塞程度90%,为不完全栓塞;17例行弹簧圈联合辅助支架进行了栓塞,包括11例达到了完全栓塞(栓塞程度100%),4例接近完全栓塞(栓塞程度95%),2例栓塞程度90%,为不完全栓塞。此外,2例Hunt-Hess分级分别为IV和V级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了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再次破裂并且合并严重颈内动脉痉挛,导致微导管无法准确到达指定位置而导致手术失败,术后患者出现了神志模糊,肌张力减退等,因而行开颅减压术,并进行血肿的清除。术后行腰大池引流术引流血性脑脊液、治疗出血刺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而给予了抗血管痉挛药物,以及补充血容量和对症支持治疗,但患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家属放弃下阶段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根据Hunt-Hess分级)的栓塞效果不同(精确概率P=0.001),血管内介入栓塞对于不同病情患者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对于分级为Ⅰ和Ⅱ级患者效果较好,对于Ⅴ级患者效果最差。介入组患者颅内后循环不同部位动脉瘤与介入栓塞满意程度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显示,不同部位瘤体栓塞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栓塞程度最高,达34.83%,而小脑后下动脉瘤栓塞程度较低。介入组91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的患者例数为67例,治愈率为73.63%,致残22例,致残率为24.18%,其中轻度偏瘫16,重度偏瘫5例,植物人状态1例,死亡2例,死亡率2.2%;对照组86例患者全部经开颅手术成功,但其中2例H-H分级为IV和1例V级的患者在术中出现基底动脉干动脉瘤和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造成颅内出血,患者出现突然意识模糊,肌张力减退,病理反射阳性,立即进行止血,清除血凝块,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抢救措施后,患者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出院时神志清,肌张力恢复正常,各肢体活动功能无明显障碍。本组患者经开颅夹闭治疗后治愈的患者例数为48例,治愈率为55.81%,致残27例,致残率为31.39%,其中轻度偏瘫13例,重度偏瘫9例,植物状态5例,死亡11例,死亡率为12.79%。经统计学检验分析可知,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采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死亡率要高于介入治疗的患者。然而对于相同的手术方法来说,不同病情也有着不同的手术效果,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介入组患者不同Hunt-Hess分级的手术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凌其关联程度系数C=0.48,可知患者病情与手术疗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对于对照组而言,也有着相似的结果,病情越重,手术效果越差(P0.0001),其关联的列联系数C=0.46。此外,动脉瘤瘤体发生部位也对手术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同样的手术方法对于不同部位的瘤体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如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对于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手术效果较好,不同部位动脉瘤与介入栓塞效果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其关联程度系数C=0.351,P=0.008,对于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效果最差,治愈率最低;然而对于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不同部位瘤体与其产生的效果之间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3),其列联系数C=0.137,可见其关联程度不大。并发症的比较:介入组术后出现2例患者眼睑下垂,2例出院时左侧上肢肌力4级,1例出院时右侧上肢肌力4级;而开颅夹闭组患者出现了12例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双上肢肌力4级4例,右侧上肢肌力4级7例,1例患者眼睑下垂,术后血肿7例,6例颅内感染,可见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有着不同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即开颅夹闭组患者明显高于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随访记录结果:89例患者在术后能得到及时随访的有86例,有3例因联系不上患者致随访失败,86例患者中行弹簧圈介入栓塞的动脉瘤有72例,其中有54例栓塞结果非常满意,栓塞程度100%,其中2例椎动脉动脉瘤瘤体在术后0.5-1年出现了轻微再通,2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在术后复查DSA检查结果示出现了瘤颈轻微显影。复发率为5.56%;17例行弹簧圈联合辅助支架栓塞的病例中11例栓塞效果显著,动脉瘤完全得到了闭塞,DSA结果显示无显影,1例椎动脉动脉瘤瘤体在术后半年出现了轻微再通,表明出现了瘤体的复发,复发率为5.58%,介入组患者术后总的复发率为5.81%。对照组随访结果显示:86例患者术后随访成功的有67例,8例患者因无法取得联系而致随访失败,67例患者中出现动脉瘤复发的病例有4例,复发率为5.97%,虽高于介入治疗组患者复发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4)。结论:(1)对于后循环脑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栓塞能起到安全有效的作用,可在临床上普遍开展使用;(2)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治愈率高于采用开颅夹闭治疗的患者;(3)采用同样的手术方法对于不同部位的瘤体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如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对于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手术效果较好,对于小脑前下动脉瘤的效果较差;(4)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患者;(5)经过随访发现经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的动脉瘤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51.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薇,蔡公丽;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抢救产后DIC1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年05期

2 毛琦浙;介入栓塞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李萍;肾癌术前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J];医学文选;2003年02期

4 李萍,李玉萍;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天津护理;2003年06期

5 赵明珠;;介入栓塞治疗28例产后大出血的护理[J];中原医刊;2006年14期

6 蔡春燕,朱环芳;介入栓塞治疗血尿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8年03期

7 齐晓蕾;介入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8 龙腾,刘幼方,陈景萍,罗燕玲,朱丽玲;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介入栓塞治疗后的护理体会[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2年01期

9 张玲玲;吕洪章;宋玉勤;;大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年09期

10 丁浩;董文汇;高敏;张方向;;特发性下咽部出血介入栓塞治疗1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怀瑞;白如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大脑后动脉动脉瘤[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许t,

本文编号:1229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229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e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