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伴后凸畸形颈椎病
本文关键词: 多节段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零切迹系统 颈椎后凸畸形 出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年1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评价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Zero-P)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颈椎后凸畸形矫形的影响。[方法]2012年8月~2015年3月,2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间隙减压后Zero-P系统固定。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X线片、MRI或CT,根据颈椎Cobb角、椎间高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矫形效果;分析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对该术式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6~33个月的随访,平均22.7个月。26例患者术后主要症状均明显减轻,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出现,并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症状改善愈发明显甚至消失;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术前分别为:(9.37±0.99)分、(6.70±0.55)分、(23.48±2.3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18±1.03)分、(2.02±0.37)分、(10.10±1.67)%;颈椎Cobb角:术前(-2.26±1.04)°,末次随访(14.73±1.00)°;颈椎椎间高度:术前(4.16±0.54)mm,末次随访(7.42±0.88)mm;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及椎间高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有后弓畸形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Zero-P固定可以达到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of zero-notch interbody fusion cage in anterior cervical approach. Zero-P) was used to treat multiple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kyphosis and its effect on correction of cervical kyphosis was investigated. [Methods: from August 2012 to March 2015, 26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sis were treated with Zero-P system after cervical space decom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cervical Cobb angle and intervertebral height, the orthopedic effect of zero-notch interbody fusion cage was evaluat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JOA score and VAS score and NDI index.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6 ~ 33 months, the average number of patients was 22.7 months. The main symptoms of 26 patients were obviously alleviated, and no seriou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ppear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postoperative time, the symptoms improved more obviously or even disappeared. Before operation, the JOA score and the VAS score and the NDI index of the patients were 9. 37 卤0. 99), 6. 70 卤0. 55) and 23. 48 卤2. 39% respectively. At the last follow-up, the score was 14.18 卤1.03min (2.02 卤0.37) and 10.10 卤1.67m (P < 0.05). The Cobb angle of cervical spine was 2.26 卤1.04 掳before operation and 14.73 卤1.00 掳at the last follow-up. Th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height was 4.16 卤0.54 mm before operation and 7.42 卤0.88 mm at the last follow-up. The JOA score, the cervical Cobb angle and the intervertebral heigh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Zero-P fixation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cervical spondylopathy with posterior arch malformation can achieve good short-term therapeutic effect.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骨科;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骨科;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分类号】:R687.3
【正文快照】: body fusion device(Zero-P),kyphosis由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能够在解除神经压迫的同时,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的生理曲度,近远期效果肯定,已逐渐成为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颈椎病的常规术式[1,2,3]。然而,随着手术节段的增多,也可增加手术风险和创伤,如术后吞咽困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增星,原林;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0年02期
2 龙向坤;TFC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和护理特点[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年11期
3 昌耘冰;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年05期
4 海涌,陈志明,邹德威,马华松,周雪峰,齐继峰;应用椎间融合器治疗下腰疾患的临床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03年03期
5 徐格,许建中;满足脊柱、椎间隙及神经根生物学需求的腰椎间融合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2期
6 张绍东,吴小涛,唐天驷;腰椎间融合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年07期
7 杨进顺;吕浩然;赵玉;黄文铎;;不同类型椎间融合器的材料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09期
8 梁勇;蒋电明;;新型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9 李佛保;郑召民;;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有必要放置椎间融合器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17期
10 王建华;尹庆水;夏虹;吴增晖;王善琛;刘启宇;赖震;;微创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及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滕海军;周跃;范丽静;王建;初同伟;王卫东;郝勇;吕宏琳;李民;徐峰;;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降解过程的动物实验研究[A];2009“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暨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选集[C];2009年
2 邓树才;郝永红;孙贵明;吕工一;;应用不同形状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的应用比较[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张远;任忠明;张玉良;吴宏飞;裴斐;金辉;;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远;任忠明;;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修鹏;宋跃明;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孔清泉;刘浩;裴福兴;屠重棋;段宏;;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A];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1年
6 宋跃明;周春光;屠重棋;段宏;裴福兴;严永刚;李鸿;;可降解多元氨基酸共聚物/磷酸钙复合材料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制备及力学性能测试[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吕宏琳;周跃;郝勇;;颈椎间融合器的研究与进展[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蒋电明;梁勇;;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对山羊颈椎融合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凤山;汪星;孙宇;王少波;李迈;潘胜发;于淼;;颈椎前路减压应用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颈椎病[A];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文益民;蓝旭;张军华;王世勇;李慎松;张巧娥;;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定的临床观察[A];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于京玄;骨头缺损可以“私人订制”[N];西安日报;2014年
2 段军军 曾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诞生[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帆;新型纳米金刚石-PLGA可吸收复合材料3D打印制备颈椎间融合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2 李立强;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试验及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3 张海兵;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可降解椎间融合器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4 丁金勇;新型组合式多用腰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和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5 郝勇;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动物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6 梁勇;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7 吴德升;颈椎间融合器椎体间有限融合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8 滕海军;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9 马金梁;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10 昌耘冰;腰椎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应用基础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琦;新型多孔钛椎间融合器的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杨东军;肾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腰椎间融合器在TLIF术中的生物力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钟华璋;不同年龄阶段患者使用自体骨植骨与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初期疗效比较[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4 许艺荠;新型Zero-p与cage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从铭;3D打印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及生物力学分析[D];青岛大学;2016年
6 彭祥;腰椎XLIF/OLIF入路解剖型n-HA/PA66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三维有限元分析[D];南华大学;2016年
7 吴超;单、双边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D];南华大学;2016年
8 王华丽;改良颈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王晓峰;肾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腰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10 崔岩;生物学颈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82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48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