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微等离子束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3 23:09

  本文选题:微等离子束 切入点:增生性瘢痕 出处:《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微等离子束是一种独特的通过微剥脱射频技术传递射频能量的微小等离子体集束,可以剥脱和穿透皮肤组织,在治疗区域内造成可控深度的少量热损伤及在皮肤上形成聚焦的微创通道,而周围的正常组织不受影响。临床上常用于改善凹陷性瘢痕,痤疮瘢痕,妊娠纹等,但其应用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微等离子束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选取17例增生性瘢痕的患者,其中11例女性和6例男性;年龄16岁到47岁,平均年龄29.3岁;面部10例,颈部3例,上肢3例,胸部1例。治疗前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SS)评分为4分到9分。应用闪耀离子束瘢痕治疗仪(以色列飞顿公司)对疤痕进行2-4次治疗,每次间隔8周。通过治疗前后的VSS评分来评价疗效,并随访患者满意度和可能发生的副作用。结果:末次治疗后随访2-4月,所有病例的瘢痕均有改善,治疗后VSS评分均显著降低,平均值从6.4降至4.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认为治疗有效,局部症状明显改善。副作用主要为皮肤一过性红肿和类似日晒后状态,未观察到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患者外出或工作等日常活动未受影响。结论:微等离子束进行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尚需随访其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Abstract]:Objective: micro iso-ion beam is a unique micro plasma cluster which can transfer radio frequency energy through microstrip radiofrequency, which can strip and penetrate the skin tissue. In the treatment area, a small amount of heat damage is caused by controlled depth and a focused minimally invasive channel is formed on the skin, while the surrounding normal tissue is not affected. Clinically, it is often used to improve sunken scar, acne scar, pregnancy stria, etc. But the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icroplasma beam in treating hypertrophic scar. Methods: 17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scar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11 women and 6 men, aged 16 to 47, with an average age of 29.3 years, 10 faces, 3 neck, 3 upper limbs, One case of chest. Before treatment, the VSS score of Vancouver scar rating scale was 4 to 9. The scar was treated 2-4 times with blazed ion beam scar therapy instrument (Fiden Company of Israel). The efficacy was evaluated by VSS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and possible side effects were followed up. Results: after 2 to 4 months of follow-up, all patients' scars were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the VSS sco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average value decreased from 6.4 to 4.4,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0.05). All the patients considered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and the local symptom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ide effects were mainly transient redness of skin and similar sunburn state. No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pigmentation were observed, and the patients' daily activities, such as going out or working, were not affected. Conclusion: it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 to treat hypertrophic scar with micro-ion beam. But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up its long-term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银,邱陵,陈跃;三种方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评价[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3期

2 谷廷敏,杨杰,李兰青,李志平,刘建春;维穹瘢痕霜治疗和预防增生性瘢痕的临床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12期

3 程飚,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李建福,孙晓庆;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内的磷酸化酪氨酸蛋白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4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李建福,赵志力,邢峰,盛志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4期

5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杨银辉,赵志力,盛志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传导通路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6期

6 马进,高仕铭,何征宇,范志宏;整合素β_1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的定量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3年04期

7 柳建中,常明,杨建申;原位瘢痕皮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J];临床军医杂志;2003年06期

8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杨银辉,赵志力,盛志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特征及其意义[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9 黄生业 ,刘金玉;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年16期

10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孙晓庆,周岗,赵志力,盛志勇;增生性瘢痕中磷酸化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的变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光跃;;蜡饼方法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附20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2 朱敬民;郝天智;屠晓军;;脉冲强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观察[A];2002年烧伤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陈艳清;李世荣;贾树蓉;;超声波导入瘢痕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惠芳;刘成胜;黄元生;;手术结合电子线治疗增生性瘢痕初探[A];200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沈锐;利天增;;组织缺氧与增生性瘢痕的关系[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谷斌;陈宝驹;;瘢痕削除后刃厚植皮治疗增生性瘢痕[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7 祁少海;利天增;谢举临;贲晓松;唐冰;何洁华;罗超权;;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核酸对增生性瘢痕作用的量效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王其芳;张明谏;宁恩弟;张怀田;万柏坤;曲昕;;用色度分析评价增生性瘢痕的方法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宁恩弟;张明谏;刘忻;;瘢痕表皮回植术与保守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的对比[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陈有有;;食疗在预防增生性瘢痕术后复发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湖北省整形外科学术会议第四次湖北省医学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 李高峰 谭军;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体会[N];健康报;2014年

2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马拴全 李惠娟 朱璐;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体会[N];健康报;2009年

3 张中桥;复方中药瘢痕膏可防治增生性瘢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余江 阎红;如何使瘢痕变小[N];健康报;2007年

5 记者 王淑洁;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疾病研究中心在延边医院挂牌[N];延边日报;2010年

6 ;丹参能显著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Survivin表达[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万鲲 王世岭;复方苦参碱可防治增生性瘢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青青;真核起始因子6在增生性瘢痕及肾纤维化中表达规律的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房锋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张曦;角质形成细胞源性蛋白因子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4 胡晓龙;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整合素α_νβ_3在增生性瘢痕发病机理中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5 王虎军;维药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增生性瘢痕影响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6 宋烨;转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D];四川大学;2006年

7 樊树强;肝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兔耳增生性瘢痕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蔡宏;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9 杨东运;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成过程的动态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10 章建林;TNFα及其受体基因在增生性瘢痕中的动态表达及其意义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克华;TGF-β1与EGF在成人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王晖;抗炎因子TSG-6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赵元元;芍药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年

4 周曙;姜黄素抗增生性瘢痕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5 邱欣;YAP(yes-associated-protein)在兔耳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的实验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6 胥广;神经生长因子NGF与神经肽SP在增生性瘢痕中相互作用机制探究[D];南华大学;2015年

7 谢利红;USP4介导的TGF-β信号通路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8 李骥;毛囊复合组织移植结合超脉冲CO_2激光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9 陈凯;5-氟尿嘧啶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10 樊志强;胸腺素β4对增生性瘢痕基质金属蛋白酶-2、9表达作用的影响[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655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655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3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