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bb法测量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可信度研究
本文选题:先天性脊柱侧凸 切入点:可信度研究 出处:《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Cobb法测量脊柱畸形角度,是评价脊柱畸形严重程度、预测脊柱畸形进展、选择治疗方式以及评价手术效果的的常用方法。但是在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中,常常合并有多个椎体的发育畸形,端椎的选择存在困难,所以,Cobb法在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应用中,其测量结果是否可靠、可信呢?回顾文献,对Cobb法测量准确性的研究很少,而且存有争议。有研究认为在同一测量者和不同测量者之间Cobb角度测量误差较大,需要一种更精确、更严密的测量方法。而另有研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Cobb法测量的先天性脊柱侧凸角度误差较小,仍然是准确可靠的方法。在以往的研究中,作者所纳入的病例基本属于轻中度脊柱畸形,而对于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X线片上Cobb法测量结果是否仍然准确、可靠?我们在第一部分选取了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人,并对其X线片冠状面角度进行了测量分析。对于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CT三维重建可以发现X线片不能发现的信息。CT三维重建可以立体、直观的显示整个脊柱,并且通过旋转图像,可以对脊柱三维结构进行多方位的观察,能够清晰地观察脊柱各个部位的畸形以及畸形的类型程度。换而言之,CT三维重建图像可以将椎体的解剖结构完整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助于辨认椎体的上下终板。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Cobb角度可能会明显优于在X线片上测量的结果。但是CT三维重建是在平卧状态下拍摄的,而X线片是在站立位状态下拍摄的,由于没有重力的作用,平卧位时脊柱畸形的角度要小于站立位时的脊柱畸形。但是,对于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例,脊柱的柔韧性差,重力作用的影响对角度测量的影响是否变小?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的cobb角度是否能够反映脊柱畸形的实际严重程度?本研究选取了51例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例,由5名不同专业背景医生分别利用cobb法对其x线片、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测量,以分析x线片、ct三维重建图像cobb角度的可信度,并寻找一种可靠的测量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方法。第一部分cobb法在x线片上测量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角度的可信度研究1.材料和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3年在西京骨科医院脊柱外科进行诊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人145例,由2名高年资、富有经验的脊柱侧弯医生根据脊柱畸形的严重程度,筛选出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病例,每人选择两次,两次间隔时间在三周以上,选取四次筛选结果中包含的共同病例,共计51例。其中女性病人34例,男性病人17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46岁,平均年龄17.3岁。按照先天性脊柱畸形winter分型:椎体形成障碍6例,占到11.8%;椎体分节不全5例,占到9.8%;混合畸形50例,占到78.4%。由5名不同骨科专业背景的医生利用digimizer软件测量x线片,共测量两次,两次间隔时间至少在三周以上,记录每人两次测量的cobb角度。统计方法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对测量者内部和测量者之间的结果进行可信度研究。2.结果同一测量者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分析。测量者a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09,测量者b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92,测量者c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648,测量者d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540,测量者e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13。五名测量者的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16。测量者c和测量者d两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差,同一测量者的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可重复性不高。不同测量者之间组内相关系数进行比较,测量者a和测量者b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18,测量者a和测量者c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248,测量者a和测量者d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475,测量者a和测量者e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22,测量者b和测量者c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073,测量者b和测量者d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343,测量者b和测量者e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778,测量者c和测量者d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348,测量者c和测量者e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254,测量者d和测量者e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589。取五名测量者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组内相关性分析,五名测量者彼此之间测量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471。不同测量者之间测量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明显偏低,一致性低。3.结论利用cobb法在测量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的x线片时,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并不是很高,同一测量者在不同时间以及不同测量者之间测得的结果仍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对于没有测量经验的人员,cobb法测量x线片的误差更大,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不可靠。第二部分cobb法在ct三维重建上测量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角度的可信度研究1.材料和方法所纳入病例均为第一部分所研究的51例病人,收集病人的ct三维重建图像,由富有经验的医生选取图像中脊柱冠状面,尤其是主弯平面显示最全面的图像,并将其予以裁剪保存。由5名不同骨科专业背景的医生利用digimizer软件测量ct三维重建图像,共测量两次,两次间隔时间至少在三周以上,记录每人两次测量的cobb角度。统计方法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对测量者内部和测量者之间的结果进行可信度研究。2.结果统计五名测量者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分析。测量者a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79,测量者b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78,测量者c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61,测量者d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48,测量者e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76。五名测量者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69。同一测量者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明显较高,一致性极佳。对不同测量者之间组内相关系数进行比较,测量者a和测量者b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50,测量者a和测量者c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95,测量者a和测量者d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15,测量者a和测量者e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29,测量者b和测量者c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78,测量者b和测量者d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34,测量者B和测量者E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46,测量者C和测量者D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43,测量者C和测量者E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63,测量者D和测量者E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39。取五名测量者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组内相关性分析,五名测量者彼此之间测量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13。测量者之间的测量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较高,一致性极佳。3.结论CT三维重建测量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Cobb角度可以显著地提高测量者之间和测量者内部的可信度,并且明显地降低了测量的误差,是一种可靠、较为准确的测量方法,值得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应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东生,马若凡,李春海,彭焰,刘尚礼,苏培强,郑召民;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2年06期
2 马若凡 ,黄东生 ,苏培强 ,彭焰 ,许杰 ,刘尚礼;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术后康复疗效分析(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6期
3 经惠薪;1例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4年05期
4 马雄君,王东,郑文彬;成人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1例报道[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年09期
5 朱翠容;王明素;曹君;丁玉辉;;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护理配合[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文天林;李放;;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分型及外科治疗进展[J];人民军医;2007年09期
7 于斌;王以朋;邱贵兴;仉建国;沈建雄;翁习生;赵宇;李其一;杨新宇;赵丽娟;;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背部皮肤病变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08年03期
8 蒋素舒;郑艳;曹进;;前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9年03期
9 康新建;吕明;彭宝淦;;先天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年07期
10 丁旗;邱旭升;孙旭;季明亮;吕峰;江华;张兴;邱勇;;先天性脊柱侧凸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7基因外显子突变的筛查[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刚;李方才;陈其昕;陈维善;徐侃;吴琼华;;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孙建民;蒋振松;崔新刚;丁晓琳;;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策略[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卫民;;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患者的护理[A];全国第10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孙建民;;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策略[A];第二届华东地区骨科学术大会暨山东省第九次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蒋振松;;合并骨性纵隔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A];第二届华东地区骨科学术大会暨山东省第九次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宋跃明;刘立岷;李涛;;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半椎体切除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凸初步报告[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刘云涛;PAX1基因并非引起先天性脊柱侧凸主要因素[N];中国医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原所茂;汉族人群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脊柱侧凸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孙武;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费琦;中国汉族人群PAX1/SIM2/WNT3A/TBX6/DVL2/LMX1A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脊柱侧凸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4 吴南;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脊柱侧凸致病基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5 王升儒;中国汉族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miRNA的对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6 刘嘉琦;TBX6相关性先天性脊柱侧凸临床表型及致病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刘少华;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有限元建模及三维矫形生物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卫周;Cobb法测量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可信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2 季明亮;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胚层后方同源物2基因外显子突变的筛查[D];南京大学;2012年
3 张秀英;矫形支具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2年
4 张科忠;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5 丁旗;先天性脊柱侧凸HES-7基因外显子突发筛查及特发性脊柱侧凸相关临床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6 闫明;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三维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08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708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