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下胫腓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1 09:48

  本文选题:下胫腓联合 + 踝关节 ; 参考:《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年20期


【摘要】:[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6例新鲜尸体标本,制作踝关节旋前外旋损伤模型,逐步离断下胫腓联合各韧带、骨间膜和三角韧带。对标本进行600 N轴向加载,同时对踝关节施加扭矩为5 Nm的外旋力。测量下胫腓联合不同程度损伤情况下,下胫腓联合的相对位移和踝关节外旋扭转角度。[结果]随着下胫腓联合韧带和三角韧带的序贯性离断,下胫腓联合的远端腓骨相对内外位移、前后位移、腓骨转角以及踝关节扭转角度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下胫腓联合韧带维持踝关节稳定。在旋转稳定性方面,下胫腓后韧带的作用最为突出。下胫腓联合韧带离断后,再离断三角韧带,踝关节的稳定性进一步丢失。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iomechanical effect of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injury on ankle stability.[methods] six fresh cadaver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ankle circumflex injury model, and the ligaments, interosseous membranes and triangular ligaments of the inferior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were gradually severed.The specimen was subjected to 600 N axial loading and the external rotation force of 5 Nm was applied to the ankle joint.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the inferior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and the angle of rotation torsion of the ankle joint were measured under different degrees of injury of the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results] with the sequential rupture of the inferior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ligament and the triangular ligament, the distal fibula of the inferior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gradually increased in relativ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placement, anteroposterior displacement, fibula angle and ankle torsion angle.[conclusion] the inferior tibiofibular joint ligament is stable.In terms of rotation stability, the post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is the most prominent.The stability of ankle joint was further lost after the rupture of the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ligament and the deltoid ligament.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上海大学理学院力学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501884)
【分类号】:R318.01;R6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涛;庞桂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国骨伤;2006年04期

2 张涛;庞桂根;张亚非;;下胫腓钩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J];中华骨科杂志;2006年09期

3 范磊;黄野;袁同洲;;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新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年11期

4 严广斌;;下胫腓联合损伤[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年01期

5 刘祥;俞光荣;;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治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年05期

6 曾嘉敏;孙炬慧;罗嘉俊;祝恺;黄华军;黄文华;;下胫腓联合参数的数字化测量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年02期

7 孙贺,杜心如;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诊治的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04年01期

8 燕晓宇,俞光荣;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年04期

9 孙建峰,韩斌,邓磊,刘沂,顾敏琪,李治斌,罗运超;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J];中国骨伤;2005年04期

10 李丹,卡索,刘成;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孙辉;罗从风;施慧鹏;张博;曾炳芳;;两种材料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黄燎原;;探讨Maisonneuve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A];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颜瑞健;张晓文;郭峭峰;马苟平;张春;刘进;;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临床应用[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4 辛景义;曹洪斌;刘忠玉;严成渊;;踝关节特殊类型骨折的诊断及治疗特点[A];第二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骨伤科学术年会、第十九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罗湘平;;CT扫描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应用评价[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陈斌;骆宇春;耿承军;杨晓亮;于长春;邹明;柏广富;;踝关节骨折X线与MRI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相关性分析[A];第21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论文摘要[C];2012年

7 叶繁茂;张建忠;;严重踝关节骨折的治疗[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颜瑞健;张晓文;郭峭峰;马苟平;张春;刘进;;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临床应用[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唐涛;刘四海;闵红巍;崔志刚;王飞;徐峰;韩新祚;韩小强;刘克敏;王安庆;;75例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A];第十九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董伟强;踝关节韧带损伤对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和治疗方案选择[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琳;仿生弹性固定装置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解剖学、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彪;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数字化X线诊断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2 宣勇;循环载荷对腓骨长肌腱重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生物力学性能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冯嘉威;下胫腓联合韧带不同程度损伤的稳定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帅;纽扣钢板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5 朱靖;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损伤不同处理方式的临床比较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黄超;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踝关节骨折中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分析[D];皖南医学院;2016年

7 景志磊;下胫腓联合容积与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邹明;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与体位关系的生物力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9 钟成军;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两种治疗方式临床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王鑫;下胫腓联合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35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1735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b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