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丙泊酚对脑损伤术后患者血浆β-内啡肽、血清热休克蛋白70、血乳酸及血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21 23:17

  本文选题:丙泊酚 + 脑损伤 ; 参考:《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年11期


【摘要】:目的:观察丙泊酚对脑损伤术后血浆β-内啡肽(β-EP)、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血乳酸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脑损伤开颅术后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丙泊酚组,测定两组病人转入ICU即刻、转入后24、48以及72 h血浆β-EP值、血清HSP70及血乳酸值,并测定转入即刻至转入后72 h内每4 h的血糖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转入后24、48和72 h丙泊酚组患者β-EP、HSP70和血乳酸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入后第一个4 h,对照组患者血糖值(11.58±2.65)mmol/L高于丙泊酚组患者血糖值为(9.61±1.7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脑损伤应激反应过程中应用丙泊酚,可降低相关应激指标的水平,增加机体对应激的调控。
[Abstract]:Aim: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propofol on plasma 尾 -endorphin (尾 -EP), serum 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 blood lactate and blood glucose levels after brain injury.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brain injury after craniotom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and propofol group. Plasma 尾 -EP, serum HSP70 and serum lactic acid were measured at 24 hours, 48 hours and 72 hours after admission to ICU. Blood glucose levels were measured every 4 hours from immediate transfer to 72 hours after transfer.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尾 -EPN HSP70 and blood lactic acid decreased in the propofol group at 24 h and 72 h after transfer.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of the control group (11.58 卤2.65) mmol / 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ropofol group (9.61 卤1.71) mmol / L (P0.024).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pofol in the stress response of brain injury can decrease the level of related stress indexes and increase the regulation of stress.
【作者单位】: 海南省农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贵州医科大学附院重症医学科;
【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黔科合SY(2010)3079号]
【分类号】:R651.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脑损伤后的有效视野[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6期

2 林重辉;杨应明;;白介素1β在二次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J];广东医学;2007年10期

3 刘鸿宇,杨琳,乔玉兰,,李振华;脑损伤鼠修复过程中γ-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初探[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5年05期

4 谢俊英,于秀敏,刘雪舫;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脑损伤[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年01期

5 燕铁斌;脑损伤后的运动再学习与运动控制(二)[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8年03期

6 王中原,陈光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脑损伤[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0年04期

7 王晓菊,戢翰升,汪林涛,董惠芬,徐峰;枕部着力的脑损伤短期内死亡的经验教训[J];临床误诊误治;2000年01期

8 谢莉,覃仕英;二次脑损伤危险因素对病人预后的影响与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年07期

9 吕文;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与脑损伤[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1年06期

10 费舟,章翔,刘恩渝,梁景文,刘先珍;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脑损伤后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费舟;;脑损伤与代谢性谷氨酸受体[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潘立东;盛佩池;;麻醉相关性脑保护在重度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A];2005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王宁华;;脑损伤康复摔倒及平衡控制训练[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4 姚宏智;袁隆建;;266例婴儿脑损伤早期医学干预效果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首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八届小儿脑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谢庭鸿;黄晓元;刘卫平;龙剑虹;任利成;杨兴华;;电击伤后脑损伤的临床分析[A];全国烧伤早期处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鸥;郭知学;;脑损伤康复的基础——脑的可塑性[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2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吴毅;;脑损伤部位与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8 舒清明;张永亮;李灵芝;何冰;李志强;;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脑损伤大鼠血清差异蛋白[A];中国生理学会应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暨《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世玉;姚振庆;;在重度脑损伤代谢紊乱治疗中巧用鼻饲管[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张永亮;舒清明;李灵芝;何冰;李志强;;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脑损伤大鼠血清差异蛋白[A];第六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何松明;脑损伤儿一定会残疾吗[N];家庭医生报;2007年

2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费舟;控制二次脑损伤 脑损伤救治的关键[N];健康报;2012年

3 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李华妍;脑损伤后须早期评定注意力[N];健康报;2013年

4 大庆油田总医院康复科 张丽君 王科英 整理 衣晓峰 李华妍;脑损伤后要早期评定注意力[N];健康报;2013年

5 王有佳;脑损伤可“干细胞”修复[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渝杰;基于血管神经网络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牛力军;Vnt5a/Frizzled-2途径在神经细胞中的作用以及脑损伤后其激活对神经细胞钙离子超载的影响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3 谢湘涛;骨形态发生蛋白-4、5、6、7在脑损伤并骨折大鼠中的表达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周波;HIF-1α在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廷富;脑损伤基因差异表达与损伤时间推断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6 王公平;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损伤[D];郑州大学;2009年

7 张永和;外伤性脑损伤后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

8 刘开东;神经机械性损伤中脑红蛋白表达及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9 高进喜;老龄和幼龄大鼠液压脑损伤后NGF、Bcl-2、Bax基因表达差异[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10 于建云;轻中型脑损伤鼠分类标准、认知行为障碍的病理学与中枢胆碱能神经机制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伟;中脑损伤急性期影像学诊断与功能评价[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2 白红民;弥漫性脑损伤及合并二次脑损伤第Ⅲ组mGluRs表达与意义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3 江智霞;西维来司钠对大鼠重度脑损伤继发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1年

4 李建;大鼠液压脑损伤后脑血管损害的实验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5 马迎辉;液压脑损伤后大鼠脑血管钝性损伤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年

6 董宇为;外伤性脑损伤引起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0年

7 王蕴坤;脑损伤昏迷后丘脑连接结构变化与意识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王常伟;脑损伤后局部脑代谢变化的微透析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9 韶峰;小鼠开放性脑损伤后MAP-2、SDF-1、SSeCKS的表达与脑损伤经过时间的实验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10 杨庆武;二次脑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与β-内啡肽的变化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50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050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3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