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临床观察
本文选题:退变性腰椎不稳 + 椎间融合 ; 参考:《山东医药》2017年16期
【摘要】:目的探讨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75例,其中35例采用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双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1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评分(简称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6个月上、下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Pfirrmann评分。结果两组术后1、16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术前,VAS均低于术前(P均0.05);两组术后1、16个月JOA评分及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均降低,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两组术后下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及上、下邻近节段椎间盘Pfirrmann评分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两组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效果较好,并可减少上邻近节段退变。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body fusion cage fusion in lower level and autologous bone graft fusion in superior seg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double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e instability. Methods 75 patients with double degenerative lumbar vertebrae instability were selected, 35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lower level interbody fusion cage. 40 cases of superior segment autologous bone graft fusion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modified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double segment fusion of interbody cage and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control group). JOA score, 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 (VAS), 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and disc Pfirrmann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1, 1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JOA scores at 1 and 1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 (P 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JOA scores and VA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1,1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P 0.05). The height of upper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space in the two groups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 but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P 0.05). The Pfirrmann scores of lower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space and upper and lower proximal intervertebral disc i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operation,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above indexes (P 0.05). Conclusion the fusion of lower segmental fusion cage and superior segmental autologous bone graft fusion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double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e instability and can reduce the degeneration of upper adjacent segment.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71797)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CHB022)
【分类号】:R68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涌,陈志明,邹德威,马华松,周雪峰,齐继峰;应用椎间融合器治疗下腰疾患的临床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03年03期
2 徐格,许建中;满足脊柱、椎间隙及神经根生物学需求的腰椎间融合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2期
3 张绍东,吴小涛,唐天驷;腰椎间融合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年07期
4 梁勇;蒋电明;;新型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5 李佛保;郑召民;;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有必要放置椎间融合器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17期
6 王建华;尹庆水;夏虹;吴增晖;王善琛;刘启宇;赖震;;微创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及其置入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年09期
7 李佳;欧云生;;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9年06期
8 滕海军;周跃;范丽静;王建;初同伟;王卫东;郝勇;吕宏琳;李民;徐峰;;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降解过程的动物实验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0年01期
9 傅堂贤;;腰椎间融合器在临床骨科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12年04期
10 吴丹凯;李新颖;李鹏;;模拟L_(4,5)椎间盘脱出前路植入两种椎间融合器压缩应力应变的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滕海军;周跃;范丽静;王建;初同伟;王卫东;郝勇;吕宏琳;李民;徐峰;;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降解过程的动物实验研究[A];2009“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暨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选集[C];2009年
2 邓树才;郝永红;孙贵明;吕工一;;应用不同形状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的应用比较[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张远;任忠明;张玉良;吴宏飞;裴斐;金辉;;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远;任忠明;;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修鹏;宋跃明;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孔清泉;刘浩;裴福兴;屠重棋;段宏;;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A];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1年
6 吕宏琳;周跃;郝勇;;颈椎间融合器的研究与进展[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蒋电明;梁勇;;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对山羊颈椎融合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张凤山;汪星;孙宇;王少波;李迈;潘胜发;于淼;;颈椎前路减压应用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颈椎病[A];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文益民;蓝旭;张军华;王世勇;李慎松;张巧娥;;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定的临床观察[A];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詹碧水;蒋雪生;姬亚峰;周新华;;颈椎自锁定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于京玄;骨头缺损可以“私人订制”[N];西安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帆;新型纳米金刚石-PLGA可吸收复合材料3D打印制备颈椎间融合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2 李立强;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试验及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3 张海兵;碳纳米管/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可降解椎间融合器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4 丁金勇;新型组合式多用腰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和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5 郝勇;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动物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6 梁勇;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7 吴德升;颈椎间融合器椎体间有限融合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8 滕海军;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9 马金梁;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10 昌耘冰;腰椎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应用基础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佳琦;新型多孔钛椎间融合器的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杨东军;肾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腰椎间融合器在TLIF术中的生物力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钟华璋;不同年龄阶段患者使用自体骨植骨与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初期疗效比较[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4 许艺荠;新型Zero-p与cage钛板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效果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从铭;3D打印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及生物力学分析[D];青岛大学;2016年
6 彭祥;腰椎XLIF/OLIF入路解剖型n-HA/PA66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三维有限元分析[D];南华大学;2016年
7 吴超;单、双边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D];南华大学;2016年
8 王华丽;改良颈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王晓峰;肾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腰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10 崔岩;生物学颈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88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08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