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因子TSG-6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的实验研究
本文选题:动物模型 + 增生性瘢痕 ; 参考:《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右侧耳创面为实验组,注射TSG-6,左侧均注射等量PBS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各组瘢痕指数(SEI)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不同来评价瘢痕增生程度的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各组中的表达;以透射电镜观察及TUNEL法检测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PBS对照组比较,TSG-6治疗组炎症因子IL-1β、IL-6及TNF-α表达减少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明显增多,且SEI及Ⅰ、Ⅲ型胶原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炎因子TSG-6能明显减弱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其对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及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stimulating gene -6 (TSG-6) in the formation of hypertrophic scar by establishing a rabbit ear hypertrophic scar model. Methods to establish hypertrophic scar model of rabbit ear, the right ear wound was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SG-6 was injected and PBS was injected on the left side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dex of scar was compared with each group (SEI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type I and type III collagen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 in the degree of hypertrophic scar. The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 -1 beta (IL-1 beta), interleukin -6 (IL-6)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 alpha (TNF- a)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 and TUNEL method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the inflammatory factors. Changes in apoptosis of scar tissue fibroblasts. Compared with the PBS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L-1 beta, IL-6 and TNF- alpha in TSG-6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d obviously, and the apoptosis of fibroblasts in scar tissu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contents of SEI and type I and type III collagen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nti inflammatory factor T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G-6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formation of hypertrophic scar, and its inhibition on scar formation may be related to inhibiting inflammatory reaction and promoting fibroblast apoptosis.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272107)
【分类号】:R6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洪学哲;李小静;马莉;;TSG-6与炎症反应[J];安徽医学;2012年02期
2 洪学哲;李小静;宁金龙;;TSG-6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洪学哲;李小静;宁金龙;;TSG-6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2 唐洁;李小静;唐悦玲;宁金龙;;内剥切并局部注射治疗耳郭瘢痕疙瘩[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年4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悦玲;TSG-6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洪学哲;李小静;马莉;;TSG-6与炎症反应[J];安徽医学;2012年02期
2 王志;顾正平;张建忠;李仕全;李振龙;胡金刚;张博;梁风;;基质金属蛋白酶-2,9及其抑制因子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特征及意义[J];武警医学;2008年03期
3 周玲;潘家华;;轮状病毒血症血清中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与心肌损害的关系[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赵亚萍;郭锡熔;陈荣华;;TSG-6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年18期
5 谢晓繁;贺立新;郝晓凤;陈璧;贾赤宇;孙志刚;曹玉珏;李冬海;;增生性瘢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基因的表达[J];中华烧伤杂志;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远滨,吴宗耀,胡嘉念;重组人γ-干扰素对移植于裸鼠的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年04期
2 任龙韬;穿耳孔术引起的耳垂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26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0年05期
3 朱惠明,潘银根,王珏;疤痕快贴治疗增生性瘢痕122例临床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1期
4 贾铁利,胡益云,王哲,贾光,郑超;康宁克通A对增生性瘢痕影响的研究[J];现代康复;2000年08期
5 舒彬,郝林林,吴宗耀,黄显凯,沈岳,袁纯,唐其敏;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态学观察与羟脯氨酸含量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李荟元,刘建波,夏炜,鲁开化,郭树忠;增生性瘢痕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年05期
7 李伟,贾锡莲,梁剑虹,李明山;中西医结合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观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8 陈璧;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01年12期
9 凌霞,殷秀红;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体会(附39例报告)[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10 王珍祥,吴军,李世荣;增生性瘢痕相关基因的筛选[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祁少海;利天增;谢举临;贲晓松;唐冰;何洁华;罗超权;;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核酸对增生性瘢痕作用的量效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王其芳;张明谏;宁恩弟;张怀田;万柏坤;曲昕;;用色度分析评价增生性瘢痕的方法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3 陈有有;;食疗在预防增生性瘢痕术后复发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湖北省整形外科学术会议第四次湖北省医学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梁智;谢澄宇;林海波;郭正东;杨卫国;;皮肤圆锥体结构损伤导致增生性瘢痕的形成——皮肤圆锥体结构的病理学观察[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5 王小影;朱世泽;王丽雅;陈耿淳;;丹参和超声波联合预防增生性瘢痕[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赵李平;利天增;祁少海;徐盈斌;谢举临;柯昌能;;人增生性瘢痕瘙痒症状与局部5-羟色胺的含量[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张华彬;宋保强;鲁开化;陈骥扬;黄晓峰;于华;马福成;孙东原;;血管抑制基因治疗对增生性瘢痕的病理学影响[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刘开东;张书萍;;手术包埋、药物缓释法综合修复增生性瘢痕106例[A];200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贤忠;孙记燕;葛永亮;刘先艮;殷东京;丁晔;;瘢痕移除原位再生皮肤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高伟成;杜金;马娟;秦涛;乔星;董祥林;方荃;马少林;;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 李高峰 谭军;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体会[N];健康报;2014年
2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马拴全 李惠娟 朱璐;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体会[N];健康报;2009年
3 张中桥;复方中药瘢痕膏可防治增生性瘢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余江 阎红;如何使瘢痕变小[N];健康报;2007年
5 记者 王淑洁;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疾病研究中心在延边医院挂牌[N];延边日报;2010年
6 ;丹参能显著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Survivin表达[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万鲲 王世岭;复方苦参碱可防治增生性瘢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朱颉;瘢痕治疗的常见误区[N];大众卫生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曦;角质形成细胞源性蛋白因子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胡晓龙;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整合素α_νβ_3在增生性瘢痕发病机理中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3 王虎军;维药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增生性瘢痕影响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4 宋烨;转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D];四川大学;2006年
5 樊树强;肝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兔耳增生性瘢痕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蔡宏;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7 杨东运;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成过程的动态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8 章建林;TNFα及其受体基因在增生性瘢痕中的动态表达及其意义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9 马兵;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相关基因P311功能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10 王珍祥;增生性瘢痕的基因芯片分析及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文君;增生性瘢痕的端粒酶活性及其意义[D];青岛大学;2009年
2 王棚;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赵扬;肿瘤坏死因子-α减轻增生性瘢痕形成的试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6年
4 钟瑞佳;增生性瘢痕放射治疗的基础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0年
5 孙波;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差异性表达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1年
6 昝钦;兔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4年
7 周俐;β射线照射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及意义[D];中南大学;2009年
8 王兆海;增生性瘢痕放射治疗的基础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9 谭加;压力对增生性瘢痕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干预作用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10 卞媛媛;兔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局部应用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15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11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