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基于腰椎曲线类型分析腰4-5单节段融合对脊柱—骨盆矢状曲线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0-11 09:33
【摘要】:目的:基于腰椎曲线类型,探讨具有健康相邻节段的腰椎单节段4-5(SL4-5)融合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影像ASD(r ASD)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探索按照腰椎功能曲线分型选择SL4-5合适的椎间融合角度的可行性,确定相邻节段健康的SL4-5融合角度的参考范围。研究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行SL4-5节段融合病例317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相邻节段健康的单一节段病变51例入选。男25例,女26例,平均年龄43.45岁,按照腰椎的类型归类。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测量矢状位腰椎前凸角(LL)、腰4-5椎间前凸角(IVA4-5)、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脊柱-骨盆参数,术前r ASD评估应用MRI Modified Pfirrmann Scale分析,随访应用X线片UCLA Grading Scale,结合脊柱椎间退变稳定性标准评估术后r ASD情况,统计分析各参数不同时间的变化特点,分析单节段融合在不同腰椎分型间对腰椎骨盆参数及临床疗效的影响。依据腰椎下半圆几何关系建立估计IVA4-5理想角度公式:IVA4-5=SS-α-β(α为L4下终板与水平线的夹角,β为L5上终板与骶骨上终板的夹角),根据各型腰椎SS取值范围可计算出IVA4-5角度最小理想范围。统计分析估计值与术后融合角度值,比较无退变病例和退变病例,符合理想融合角度和不符合理想融合角度范围病例差异,综合分析确定各类型腰椎的理想角度取值范围。结果:平均随访时间42.58月(30~67个月),本组病例腰椎分型的分布情况如下:Ⅰ型10(19.61%)例,Ⅱ型15(29.42%)例,Ⅲ型20(39.22%)例,Ⅳ型6(11.76%)例。各型脊柱-骨盆参数变化情况有所不同。I型:术后和末次随访的LL、IVA4-5和SS较术前显著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T和PI无显著性改变。Ⅱ和Ⅲ型:IVA4-5在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LL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而SS、PT、PI无显著性差异。Ⅳ型:IVA4-5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LL、SS、PT和PI手术前和术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各型术后及末次随访的VAS、ODI和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本组病例中r ASD发病率为17.64%,其中Ⅰ型无影像ASD发生,Ⅱ型1例(1.96%),Ⅲ型5例(9.8%),Ⅳ型3例(5.88%);融合节段以下(L5-S1)2例,融合节段以上(L3/46例,L2/3 1例)7例。r AS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随访时间、IVA4-5、PI是危险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IVA4-5是显著的危险因素。对110例具有术前完整资料的病例分类,按照估计理想IVA4-5范围的公式确定各类型最小角度范围,Ⅰ型3-6°,Ⅱ型9-12°,Ⅲ型11-15°和Ⅳ型11-18°。IVA4-5理想角度Ⅱ型与Ⅲ、Ⅳ差异显著,而Ⅲ和Ⅳ型之间无显著差异;无r ASD病例各类型术前的IVA4-5测量值显著小于理想值,但是术后和随访时IVA4-5的测量值与理想值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按照以下范围对各类型分组,Ⅰ型:3°IVA4-56°,Ⅱ型:9°SL4-512°,Ⅲ型和Ⅳ:11°SL4-518°,大于或者等于范围的符合组(A),小于各型范围的设为不符合组(B组),Ⅰ型A组和B组比例5:5,IVA4-5具有显著性差异,PI在B组显著低,功能评分两组无差别;在Ⅱ型,B组发生1例r ASD,IVA4-5显著低于9°;Ⅲ型和Ⅳ型中,在低于11°的B组r ASD的发生率较高,发病率57%,年龄大的病人更好发生r ASD,手术期间融合角度较低,影响术后康复及ASD的发生。结论:单节段融合可显著增加节段的椎间角,但在不同腰椎分型中对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有所不同。节段椎间角度是显著危险因素,年龄越大,随访时间越长,PI值较高时较容易发生影像学ASD。建议IVA4-5角度在Ⅰ型融合3-6°,恢复椎间高度是主要因素,Ⅱ型为9-12°,Ⅲ和Ⅳ型为11-18°;对于腰椎曲线变化较大者也可利用公式个性化设计融合角度;选择适合的融合角度,有可能改变临近节段退变的进程,减少r ASD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帅;黄菊英;;腰椎有限元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医疗卫生装备;2012年10期

2 田明波;李钦宗;汪青春;廖志鹏;;前屈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中的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8期

3 胡茂能;王国亮;沈华志;杜丹;孙道聪;余梁;;腰椎功能位与侧卧位平片对腰椎位移诊断价值的比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张乾;;男人“不行”有些是腰椎惹的祸[J];家庭医学;2014年04期

5 余维豪,霍速;介绍一种腰椎功能评定方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05期

6 冯大军;胡学彬;;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J];中国医药导刊;2013年09期

7 冯金升;王健;;腰痛的一个亚组-腰椎稳定肌异常[J];颈腰痛杂志;2012年04期

8 陈肇辉;付强;王聪;侯铁胜;;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与非融合固定的对比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年08期

9 赵平,陈立君,管晶,潘莉,丁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法治疗前后腰椎节段运动改变特点——附电荷藕合器件腰椎运动测定系统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3期

10 李江平;王金财;梁锦辉;谭文进;马伟杰;何惠龙;;腰椎后路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标准程序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伤残医学;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遵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肌训练对腰椎功能及预防复发中的作用[A];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小兵;;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后功能恢复与腰椎CT影像关系[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雷仲民;黄明华;;腰椎脉冲射频术治疗根性下肢疼痛临床疗效观察[A];第二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骨伤科学术年会、第十九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陆声;腰椎前路微创手术及椎体成形术的相关应用解剖、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2 刘建航;腰椎后路多节段内固定技术的有限元研究及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3 陈肇辉;腰椎棘突间撑开装置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计成;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焦海斌;基于腰椎曲线类型分析腰4-5单节段融合对脊柱—骨盆矢状曲线和临床疗效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3 李伟;正常腰椎及腰椎骨质疏松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田明波;腰椎骨性结构参数与慢性腰痛的相关性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5 李淑华;腰椎导引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期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申成刚;基于人体腰椎动力学特性分析的高速列车座椅舒适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7 李瀚卿;后路动态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腰椎严重性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对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8 李身泰;人体腰椎CT参数测量的试验研究及初步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9 周明;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腰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刘保华;腰椎术后腰椎稳定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63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263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f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