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一种骨盆后环微创髂间交锁固定系统(MITIS)的研发

发布时间:2018-11-11 15:42
【摘要】:研究目的:骨盆后环损伤是骨盆骨折中较为严重的类型,由于骨盆复杂的解剖结构和高能量损伤的致伤原因,骨盆后环损伤常会涉及较多的并发症而且有较高的致死率。骨盆后环损伤后,复位与固定对控制出血、维持骨盆稳定、减轻进一步周围软组织损伤、改良预后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骨盆后环的固定尚缺乏一种十分安全有效的固定方法,我课题组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四肢交锁髓内钉的原理和髂间固定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微创髂间交锁固定系统(Minimal Invasive Transiliac Interlocking System,MITIS)的设计理念,其通过髂间主钉连接两枚髂骨内的交锁钉对骨盆后环实现固定作用,有望能够实现对骨盆后环进行安全、微创、牢固的固定,本课题拟将针对此设计开展进一步研发,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微创性、安全性及力学稳定性验证,为下一步临床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选取100例健康成年人(50例男性,50例女性)骨盆CT薄层平扫数据,使用Mimics19.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置入标准化坐标系,通过测量双侧髂后嵴水平连线到骶管后壁的距离,确定安全的主钉进钉点。再通过测量双侧主钉进针点的水平距离确定主钉长度设计参数。确定髂间主钉的位置后,使用Mimics软件对100例骨盆影像三维数据进行模拟置钉实验,外侧钉穿过主钉后朝向坐骨大切迹顶端,内侧钉朝向髋臼上缘,置钉位置满意后导出其单位向量值,通过汇总统计分析后得出交锁钉的设计角度。2、选取6例成年人尸体模型(3例男性,3例女性),应用MITIS进行模拟置钉手术实验验证其微创性,按照计划方案选取髂后及骶后外侧四个长约2~3cm切口,先经外侧切口打入导针、扩孔后穿入主钉,然后在螺钉定位器的辅助下,经髂后两个小切口置入交锁钉进行固定,记录切口长度后,进行尸体解剖,查看螺钉是否有穿出骨皮质或打入骶髂关节等情况。3、通过3-matic软件对100例骨盆模型进行标准位置的模拟手术置钉后,使用移动和旋转命令分别在xyz三个轴向上对MITIS进行整体的移动和旋转,观测并记录其移动和旋转的安全边界进而评估其手术操作的安全性。4、采用6具(3具男性,3具女性)成年人骨盆标本,制作单腿站立的生物力学模型。对完整骨盆进行100N-350N的连续循环加压后,制作Tile C型骨盆骨折模型(DenisⅡ型骶骨骨折伴耻骨联合脱位),对耻骨联合进行6孔钢板固定后,相继进行S1、S2椎体2枚骶髂螺钉固定、后环钢板固定和MITIS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测试,并以骨折线两侧三个轴向相对位移和空间整理距离变化作为标准,评估分析MITIS固定的稳定程度和力学特点。结果:1、通过对骨盆影像数据的测量和模拟置钉后螺钉角度向量的统计,主钉的各个设计参数得以确认。设计的主钉直径为11mm,长度区间为98mm~158mm,每个4mm长度制作一种规格;两端外侧交锁钉女性和男性分别向骨盆外侧的展角为24.9°和20.1°,同时向足侧倾斜角度分别为64.2°和65°。内侧钉女性和男性分别向骨盆外侧的展角为35°和34.1°,同时向足侧倾斜角度分别为46.8°和46.3°,主钉的交锁钉孔径设计为直径5.1mm,所用交锁钉直径为5mm。2、在模拟手术实验中,按照既定的手术方案,使用外侧的两个3cm长横行切口和内侧的两个2cm长的纵行切口,6具标本均顺利完成了MITIS主钉及双侧交锁钉的置入,未出现切口过短,需术中再次延长切口的情况。6具标本术后经解剖后检视,均为正常骨盆,无明显变异个体,且未发现有螺钉穿入椎管、骶孔以及损伤骶髂关节等情况,主钉位置良好,主钉末端均在双侧髂后翼骨皮质内。男女手术时间比较P=0.856,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6具标本模拟手术时间平均为14.5±1.87min。然而,主钉位置偏差左右两侧比较P=0.01127,P0.05,有统计学差异,即从标本人体右侧向左侧打导针时会导致明显的位置偏差,右侧平均偏差距离为3.17±0.75mm,标本人体左侧偏差距离为5.67±1.63mm。对解剖后的骨盆标本进行X光片检查,所有标本置入的MITIS内固定均在理论设计的正常位置,未发现螺钉穿入骶管、椎孔损伤骶髂关节等现象。3、在100例样本进行模拟置钉时,有1例因髂骨明显变异而导致置入失败,MITIS成功置入率为99%。经过测量和统计分析得出女性MITIS置入的安全范围在x轴方向的平均可移动区间为(-4.73,4.73)毫米,平均可旋转区间为(-8.51,10.73)度;在y轴方向平均可移动区间为(-8.02,11.78)毫米,平均可旋转区间为(-4.31,4.31)度;在z轴方向平均可移动区间为(-5.29,8.04)毫米,平均可旋转区间为(-5.29,5.29)度。男性MITIS置入的安全范围在x轴方向的平均可移动区间为(-6.05,6.05)毫米,平均可旋转区间为(-11.5,8.4)度;在y轴方向平均可移动区间为(-19.38,7.06)毫米,平均可旋转区间为(-5.97,5.97)度;在z轴方向平均可移动区间为(-11.38,9.3)毫米,平均可旋转区间为(-8.28,8.28)度。4、6具标本中有1例因严重骨质疏松未能完成全部1000次循环加压过程,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MITIS固定能更好的抵抗骨盆在矢状面上的剪切应力,这种能力要优于SIS和TBP,但在水平方向上的抵抗能力弱与TBP固定。但从应力后骨折线双侧产生相对位移的情况看,MITIS与SIS固定相当,且优于TBP固定。结论:MITIS这种创新的设计可对骨盆后环进行微创、安全且稳定的固定,有望成为后环固定的一种新选择,但仍需通过进一步临床实验进行验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8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千明;骨盆后环损伤分型的临床意义[J];实用骨科杂志;1994年01期

2 李明;徐荣明;郑琦;校佰平;王国平;;隐匿性骨盆后环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J];中国骨伤;2008年11期

3 贾维东;赵宏;汪玉海;;40例骨盆后环损伤的治疗报告[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4 王贤月;易成腊;;骨盆创伤后环重建内外固定技术[J];华中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5 孙永涛;;多层螺旋CT在诊断隐匿性骨盆后环损伤中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21期

6 陈红卫;吴国森;赵钢生;;螺旋CT在骨盆后环骨折的诊断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年01期

7 吴茂铸;倪淑红;应琦;应有荣;朱让腾;;多层螺旋CT在诊断隐匿性骨盆后环损伤中的价值[J];中医正骨;2012年07期

8 庞天祥;骨盆前后环同时骨折的整复[J];陕西医学杂志;1988年08期

9 郑胜平;王昊;张文凯;包理忠;曹振强;;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临床治疗研究[J];河北医学;2013年03期

10 李百川;石展英;胡居正;朱成明;;骨盆前、后环不稳定的治疗策略[J];临床骨科杂志;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徐荣明;校佰平;王国平;郑琦;;临床容易忽视的隐匿性骨盆后环损伤的诊断及意义[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2 吴茂铸;蔡卫东;赵年家;;隐匿性骨盆后环损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A];2012年浙江省放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明;徐荣明;校佰平;王国平;裘邯军;;临床容易忽视的隐匿性骨盆后环损伤[A];第二届华东地区骨科学术大会暨山东省第九次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易成腊;白祥军;郑国寿;宋先舟;刘开俊;田利华;周锡渊;陈安民;;骨盆骨折后环重建方法选择[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易成腊;白祥军;陈安民;;骨盆创伤后环重建内外固定技术[A];湖北省暨武汉市病理生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张前法;;骨盆后环损伤内固定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秋根;;骨盆后环损伤治疗的解剖基础及手术策略[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张前法;庞清江;葛志斌;汤涛;陈良;袁欣华;;骨盆后环损伤内固定重建方法的选择[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张前法;赵卫东;付有伟;陈良;余霄;;骨盆后环骨折脱位不同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测定[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张前法;;骨盆后环损伤内固定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A];2007年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抗癌协会骨软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鹏;一种骨盆后环微创髂间交锁固定系统(MITIS)的研发[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亚明;四种骨盆后环内固定治疗单侧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赵之孟;骨盆后环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何翔;四种骨盆后环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比较[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4 肖婧雯;心房颤动患者消融后环肺静脉疤痕形成情况及其与早期房颤复发关系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为腾;骨盆骨折后环不同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稳定性有限元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6 何锦威;O-arm导航辅助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7年

7 张庆斌;髂腰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王伟峰;重建M形钢板修复骨盆后环损伤的稳定性[D];山东大学;2012年

9 孙秀钦;骨盆后环损伤的微创手术治疗[D];郑州大学;2014年

10 孙家元;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疗效比较[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25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325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3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